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简介
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辽东半岛南端,大连市旅顺口区西部,是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野生动物类型保护区,是环保系统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由蛇岛和老铁山地区两部分组成,总面积14595公顷,其中蛇岛面积155公顷(包括蛇岛周围200米海域)。主要保护对象是蛇岛蝮蛇和候鸟及其生态环境。1981年成立了保护区管理处,现已更名为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下属单位有蛇岛老铁山自然博物馆、大连蛇岛医院和大连蛇类蛇毒研究所。1993年首批被纳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单位。
地理位置
蛇岛老铁山保护区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四周环海的蛇岛及其周围200m海域,面积155公顷(以下简称蛇岛地区)。二是以老铁山为代表的陆地部分,面积为14,440 公顷,包括老铁山、老虎尾、九头山及其周边地区(以下简称老铁山地区)。蛇岛又名蟒岛,小龙山岛,位于旅顺西北方的渤海中,东距陆地5.3海里,南距海猫岛5海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20°58′40″,北纬38°57′00″。岛屿呈西北—东南走向,长约1,460m,宽约760m,总面积155公顷,其中岛屿面积73 公顷,水域面积82公顷,主峰海拔215m。
老铁山地区位于辽东半岛南端,大连市旅顺口区的西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1°05′07″~121°15′05″、北纬38°43′18″~38°57′00″。北起北海街道黄泥湾海域,南至老铁山东南角,西临渤海,东部以北海街道到旅顺口区新市街一线为界;北西南三面临海;南北长约27km,东西宽约12km,面积14,440公顷,其中海岸线长74.1 km。
地质构造
蛇岛原是胶辽古陆的组成部分,约在一亿年前形成,经过燕山运动,使久经剥蚀的古陆褶皱成山(被挤起巨石)。到中新世(距今约2000到1000万年前),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发生了辽河断裂,导致渤海下陷,古陆剥蚀平原被水淹没,山峰形成岛屿。最近几百万年来,几经海退海侵,在蛇岛海拔20~30m、60m、160m的悬崖上均留下了海蚀遗迹。蛇岛上出露的岩石均为震旦亚界中部的硅质岩,与辽东半岛陆地上所见的岩石相同。自下而上分为五层,依次为细砾砂岩、石英砾岩与砂岩互层、石英砾岩、粗粒石英砂岩和石英岩。岛的东南部有少量的灰绿岩脉。老铁山地区在地质构造上属于中朝准地台的复州-大连凹陷区。在新生代的喜马拉雅期,以老铁山至复县老帽山为中轴继续上升,其西翼同时沉降,地势基本与现代雷同。由于古气候多次变化,亦出现多次海退海进和海岸带的变迁。老铁山地区出露的岩层主要为太古界震旦系地层,以分布在老铁山东坡的混合岩和片麻岩为代表。区内广泛分布的地层为震旦系石英岩,石英砂岩、板岩和千板岩。
地貌特征
蛇岛的四周海蚀地貌和重力地貌十分发育。典型的海蚀地貌有海蚀崖、海蚀沟、海蚀柱、海蚀阶地等。蛇岛地层皱褶与断裂十分发育,又在现代强烈的融冰风化、海蚀作用下,裂缝纵横,洞穴遍布,为岛上的蝮蛇提供了良好的生境。岛的周围除东南有一片卵石滩外,均为悬崖峭壁。老铁山地区在地貌分区上属侵蚀剥蚀低山丘陵区。陆地地貌类型主要有侵蚀剥蚀小起伏低山,侵蚀剥蚀高丘陵,侵蚀剥蚀低丘陵,山麓冲洪积台地,海积冲积平原,海蚀台地和海滩。
侵蚀剥蚀小起伏低山 老铁山主峰海拔465.6m,是黄渤二海的陆地分界线。山体由古老坚硬的石英岩组成,为一前坡陡,后坡缓的单面山,是保护区的核心区之一。
侵蚀剥蚀高丘陵 侵蚀剥蚀高丘陵海拔在200m左右,相对高度150m以下,多由坚硬的石英岩或石英岩夹板岩组成,丘陵较为陡峻,坡度一般在15-25°。高丘陵分布在黄泥湾的南部、江西街道的南部和旅顺口的南部,其中北部的九头山海拔171m,老虎尾的鸡冠山海拔171m等为代表,是保护区内的另外二处核心区所在地。
侵蚀剥蚀低丘陵 侵蚀剥蚀低丘陵海拔150m以下,相对高度100m以下,由太古界的片麻岩和其它混合岩组成,起伏和缓,顶面平坦,已逐渐演变为波状起伏的准平原。低丘陵主要分布在高丘陵的外围与平原台地的过渡带上。
山麓冲洪积台地 分布在老铁山北麓逐渐向平原的过渡地带。海拔50-100m,起伏高度为20-50m,其前缘多为黄土状土组成,后缘逐渐由洪积物代替,其上冲沟密集,有的沟深可达10m,宽10-20m。
海积冲积平原 分布在本区中部,自北向南延伸,近海边多为海积物,与海滩连接,近丘陵多为冲积洪积物,地面平坦,为本区的农耕地带。
海岸及海岸地貌 本区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近74.1 km,老铁山西角以东属港湾型基岩海岸。海岸岬角突出,深水逼岸,水下斜坡陡急。在海崖前发育规模不等的海蚀平台或岩脊滩。老铁山西角以北,地势逐渐趋于低平,出现小型的港湾,如羊头湾和双岛湾滨海湿地及大甸子的双岛湾沙堤,两堤之间的泻湖等均已开发为盐田。
本区的海蚀地貌十分发育,沿海广泛分布的海蚀阶地,海蚀岩脊滩和海蚀崖。老铁山和艾子口的海蚀崖高达50 m以上,崖上分布大量海蚀洞,崖前海蚀柱高达15 m,崖下倒石堆十分发育,为滨海鸟类提供了优越的栖息环境。
气候类型
蛇岛的气候属于温带亚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0℃左右。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不低于-8℃。冬季冻土深度不超过75cm。最热月8月的平均气温在26℃左右。无霜期20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575mm。70%的降水集中在6、7、8三个月中。蛇岛孤立于渤海之中,具有风日多、风力大的特点。夏季盛行偏南风,冬季盛行偏北风。老铁山地区属温带亚湿润季风气候,根据旅顺1951-1975年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10.2℃,极端高温34.6℃,极端低温-19.3℃。日均温≥10℃,年积温3,665℃,无霜期20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614.5mm。降水量在空间上的分布是自东向西逐渐减少。该区年平均风速在6.0m/s以上。以偏北风和偏西风为主。
土壤类型
蛇岛上的地带性土壤为棕壤,绝大部分是发育在石英岩类风化壳上的棕壤性土,坡积棕壤面积较小。土体厚度平均在75cm左右,最深达1m以上,分布不均,有机质含量较高,含量可达7.77-13.67%。除裸岩地段外,一般20-60cm厚。比较厚的土层为蛇岛蝮蛇冬眠提供了有利条件。老铁山地区的土壤分为典型的地带性土壤—棕壤,同时还零星分布着一些地域性土壤——草甸土、风沙土、盐土和水稻土,共5个土类7个亚类。棕壤为3个亚类,面积约19.7万亩,其中棕壤土11万亩,该亚类土层薄,坡度大,易发生水土流失。棕壤亚类5万亩,潮棕壤亚类3.7万亩,一般为耕地,还有部分菜园,是重要的产果产粮区。
草甸土只分一个亚类,面积约1万亩,该亚类土体深厚,质地适中,土地肥沃,是主要的产菜产粮区。风沙土和盐土各为一个亚类,该亚类主要分布在海岸边,土体沙性大,含盐量高,经改良后可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植被覆盖率。两个亚类总面积约为0.3万亩。水稻土只一个亚类,面积不足千亩,主要栽种水稻等水生作物。老铁山地区各类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65%,其中农业土壤为1.43%。菜田有机质含量较高,平均为2%。
老铁山地区土壤障碍因素主要是土层较薄,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如棕壤性土11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 43%,必须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改良利用,一是要退耕还林,二是修筑梯田,三是采取工程措施治沟垒坝。
河流水系
蛇岛上无固定河流,仅在降水时沿山沟形成若干径流,很快就消失,因此,水分成为制约蛇岛植被和野生动物的一个重要因子。老铁山地区大小河流十几条,绝大部分是季节性的干河,雨季水势迅猛,喧泄急快,洪水过后立即干枯。长年流水的两条河:一是鸦户咀河,发源于铁山镇对庄
上一篇: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03-25 ]
下一篇: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0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