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砂质板岩。
西北部大面积分布三叠系地层,其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板岩、炭质千枚岩、薄层灰岩及细粉砂岩等,背斜轴部出露泥盆系地层,其岩性为炭质千枚岩、砂质千枚岩夹石英岩、碎屑灰岩等,邓生一带有少量石炭──二叠系地层分布,其岩性以炭质千枚岩、结晶灰岩夹砂岩为主。
第四系的松散堆积主要有河流相堆积物、泥石流堆积物及冰碛物。河流相堆积物主要分布于皮条河河谷及各支流河谷。花红树沟、龙岩沟、大魏家沟等泥石流沟沟口分布有大量泥石流堆积物。皮条河上游向阳坪一带的古冰川谷、正河上游古冰川谷内分布有古冰碛物,而现代冰川谷中发育有现代冰碛物。
另外,卧龙地区东北部大面积分布有澄江──晋宁期的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西部四姑娘山一带有燕山期花岗岩出露。
1、地势: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的地貌单原属于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处于邛崃北部的东南麓,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皮条河从保护区的西南向东北将保护区分为两大块,河的西北部山大峰高、河谷深切,大部分山峰的海拔高度超过4000米。在西北部边缘沿巴朗山至四姑娘山、以及北部与理县接壤的山地,海拔高度均在5000米左右,构成了一道天然屏障。超过5000米的山峰近百座,境内最高峰-四姑娘山高达6250米,为四川省第二高峰,皮条河的东南部,地势相对平缓,除个别山峰外,海拔一般不超过4000米,东南部中河及西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000米以下,东部的木江坪海拔最低,仅1150米。
2、河谷形态:受地势的影响,保护区内的河流大体由西北向东南流,河谷形态多样,主要河流:皮条河、耿达河的河谷沿挤压性断裂带发育,两岸基岩松散,易被侵蚀,河谷不断加宽,形成阔谷,并常发育有五段阶地。其部分支流如英雄沟、银厂沟等由于河流沿张性断裂垂直下切,两岸基岩陡峭、形成峡谷,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上游谷地,沿冰川谷发育,上部形成"U"形谷,而下部受河流溶蚀切割,形成"V"形谷,组合成"︸"形得合谷。区内各主要河谷以上的山坡和山腰上,分布有四级剥蚀夷平面,其海拔高度分别为2000-2200米、2400-2500米、2800-2850米、3000-3100米,这些削蚀面虽面积不大,但地势平缓,有较厚的风化残坡积层,表层发育有黄棕色粉砂质厚土层,竹林生长茂密,形成多数大熊猫活动的核心区域。
3、山地形态:保护区内在海拔4000米以下的山地,属流水作用的中低山,由于受岩性的影响,山地形态多变,由结晶灰岩组成的,多形成峰林状山地;由砂质子板岩组成的,则形成典型的梳状山地;以脊呈锯齿状,远看似龙背,卧龙即因此得名。海拔4000-5000米的山地为寒冻风化作用的高山,岩基裸露,多悬崖峭壁,其下部形成碎屑坡或倒石堆,并有古冰川遗迹分布,古冰斗亦分为四级,按海拔分别为4000-4200米、4350-4450米、4500-4540米、4620-4660米。部分地区冰川退却后,冰斗积水成湖,形成现在的海子。海拔高度超过5000米的山地为终年被冰雪覆盖、现代冰川作用强烈的极高山,主峰四姑娘山及大姑娘山、二姑娘山、三姑娘山均为金字塔形角峰,巍然屹立于保护区的西北边缘。
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水系呈相对独立状态,各主要河流及其支流均发源于保护区内,呈树叉状分支,并自西向东流出保护区,河流量及水质完全取决于区内的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影响。皮条河发源于巴朗山东麓,自西南向东北从保护区的中心地带穿过,全第约60公里,近河位于保护区的北训,发源于四姑娘山东坡,全长约45公里,至磨子沟口与皮条河汇合,称耿达河(又叫渔子溪)。经耿达于映秀注入岷江,全长约34公里,区内长22公里。中河位于保护区东南部,发源于齐头岩和牛头山,全长约30公里。西河位于保护区南部,发源于马鞍山,全长约37公里,至三江口与中河汇合后,称郡江(又叫寿溪河),于漩口注入岷江。本区内河水主要靠降水、森林蓄水和冰雪融水补给。四季长流,终年不断。
卧龙自然保护区属青藏高原气候区的东缘,由于本身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形成了典型的亚热带内陆山地气候,西风急流南支和东南季风控制了区内的主要天气过程,冬半年(11月至翌年4月)在干冷的西风急流南支影响下,天气多晴朗干燥,在冷气流的进退过程中,也常形成降雪或雨,夏半年湿润的东南季风顺河而上,遇到高山冷气流而形成丰富的迎坡降水,因而温暖湿润。随着海拔的增高,从山谷到山顶形成了亚热带(2000米以下)温带(2000-2600米)寒温带(2600-3600米)寒带(3600-4400米)高寒带(4400-5000米)极高山寒冻冰雪带(5000米以上)等不同的气候垂直带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句话充分反映了卧龙的气候特征:保护区管理局沙湾气象站(海拔1920米)的观测资料显示出,该地区的年均相对湿度为80.3%,冬半年(11月至翌年4月)为75.5%,夏半年(5至10月)为84.8%,无霜期180-200天,年均气温8.5±0.5℃,7月平均温17.1±0.8℃,1月平均温-0.9±2℃,年日照数950±100小时,年降水量890±100mm。
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土壤发育条件多变,受气候与植被的垂直变化影响,从河谷到山顶,形成了从亚热带到冰缘环境的各种土壤类型。
1、山地黄壤:发育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分布海拔1150-1600米,成土母质为砂岩、石英砂岩,有机质含量15-20%,PH为5.8-6.5,阳离子交换以Ca、Mg为主,交换量为40-50毫克当量/100克土,土壤表层枯枝落叶厚3-6厘米。
2、山地黄棕壤:发育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分布海拔1600-2000米,成土母质为沙岩、千枚岩、石英沙岩,有机质含量10%,PH为5.8-6.5,阳离子交换以Ca、Mg为主,交换量为20-50毫克当量/100克土,土壤表层枯枝落叶厚10厘米。
3、山地棕壤:发育在次生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下,分布海拔1900-2300米,成土母质为砂板岩、千枚岩、石英砂碉,有机质含量2-8%,PH为6-6.5,阳离子交换以Ca、Mg、Na为主,交换量为20-40毫克当量/100克土,枯枝落叶层厚10-15厘米。
4、山地暗棕壤:发育在针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下,分布海拔2100-2600米,成土母质为千枚岩、砂岩、板岩,土壤有机质含量5-15%,PH为 5.2-5.7,阳离子交换以Ca、Mg、Na、Pb为主,交换量为15-20毫克当量/100克土,表面枯枝落叶层厚达20厘米。
5、山地棕色暗针叶林土:发育在针叶林下,分布海拔2600-3600米,成土母质为砂岩、板岩、千枚岩,有机质含量为8-24%,PH为4-6.0,阳离子交换以Ca、Mg、Na、Pb为主,交换量为10-40毫克当量/100克土,表面枯枝落叶层厚达25厘米左右。
6、五高山草甸土:发育在耐寒灌丛及高山草甸植被带下,分布海拔3600-3900米,成土母质为砂岩、千枚岩、石英砂岩,有机质含量18%左右,PH为5.7-6.1,阳离子交换以Ca、Mg、Na为主,交换量为32毫克当量/100克土,土壤中石砾含量70%左右。
7、高山草甸土:发育在高山草甸植被带下,分布海拔3900-4400米,成土母质为砂岩、千枚岩、石英砂岩,土壤有机质含量19%左右,PH为5.8-6.3,阳离子交换以Ca、Mg、Na为主,交换量为10-39毫克当量/100克土,土壤中石砾含量达70%以上。
8、高山寒漠土:发育在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带下,分布海拔4400-5000米,成土母质为砂岩、千枚岩、石英砂岩,土壤有机质含量1-3%,PH为6.8-7.0,阳离子交换以K、Ca为主,土壤中石砾含量达80%以上。
西北部大面积分布三叠系地层,其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板岩、炭质千枚岩、薄层灰岩及细粉砂岩等,背斜轴部出露泥盆系地层,其岩性为炭质千枚岩、砂质千枚岩夹石英岩、碎屑灰岩等,邓生一带有少量石炭──二叠系地层分布,其岩性以炭质千枚岩、结晶灰岩夹砂岩为主。
第四系的松散堆积主要有河流相堆积物、泥石流堆积物及冰碛物。河流相堆积物主要分布于皮条河河谷及各支流河谷。花红树沟、龙岩沟、大魏家沟等泥石流沟沟口分布有大量泥石流堆积物。皮条河上游向阳坪一带的古冰川谷、正河上游古冰川谷内分布有古冰碛物,而现代冰川谷中发育有现代冰碛物。
另外,卧龙地区东北部大面积分布有澄江──晋宁期的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西部四姑娘山一带有燕山期花岗岩出露。
地貌特征
1、地势: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的地貌单原属于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处于邛崃北部的东南麓,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皮条河从保护区的西南向东北将保护区分为两大块,河的西北部山大峰高、河谷深切,大部分山峰的海拔高度超过4000米。在西北部边缘沿巴朗山至四姑娘山、以及北部与理县接壤的山地,海拔高度均在5000米左右,构成了一道天然屏障。超过5000米的山峰近百座,境内最高峰-四姑娘山高达6250米,为四川省第二高峰,皮条河的东南部,地势相对平缓,除个别山峰外,海拔一般不超过4000米,东南部中河及西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000米以下,东部的木江坪海拔最低,仅1150米。2、河谷形态:受地势的影响,保护区内的河流大体由西北向东南流,河谷形态多样,主要河流:皮条河、耿达河的河谷沿挤压性断裂带发育,两岸基岩松散,易被侵蚀,河谷不断加宽,形成阔谷,并常发育有五段阶地。其部分支流如英雄沟、银厂沟等由于河流沿张性断裂垂直下切,两岸基岩陡峭、形成峡谷,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上游谷地,沿冰川谷发育,上部形成"U"形谷,而下部受河流溶蚀切割,形成"V"形谷,组合成"︸"形得合谷。区内各主要河谷以上的山坡和山腰上,分布有四级剥蚀夷平面,其海拔高度分别为2000-2200米、2400-2500米、2800-2850米、3000-3100米,这些削蚀面虽面积不大,但地势平缓,有较厚的风化残坡积层,表层发育有黄棕色粉砂质厚土层,竹林生长茂密,形成多数大熊猫活动的核心区域。
3、山地形态:保护区内在海拔4000米以下的山地,属流水作用的中低山,由于受岩性的影响,山地形态多变,由结晶灰岩组成的,多形成峰林状山地;由砂质子板岩组成的,则形成典型的梳状山地;以脊呈锯齿状,远看似龙背,卧龙即因此得名。海拔4000-5000米的山地为寒冻风化作用的高山,岩基裸露,多悬崖峭壁,其下部形成碎屑坡或倒石堆,并有古冰川遗迹分布,古冰斗亦分为四级,按海拔分别为4000-4200米、4350-4450米、4500-4540米、4620-4660米。部分地区冰川退却后,冰斗积水成湖,形成现在的海子。海拔高度超过5000米的山地为终年被冰雪覆盖、现代冰川作用强烈的极高山,主峰四姑娘山及大姑娘山、二姑娘山、三姑娘山均为金字塔形角峰,巍然屹立于保护区的西北边缘。
河流水系
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水系呈相对独立状态,各主要河流及其支流均发源于保护区内,呈树叉状分支,并自西向东流出保护区,河流量及水质完全取决于区内的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影响。皮条河发源于巴朗山东麓,自西南向东北从保护区的中心地带穿过,全第约60公里,近河位于保护区的北训,发源于四姑娘山东坡,全长约45公里,至磨子沟口与皮条河汇合,称耿达河(又叫渔子溪)。经耿达于映秀注入岷江,全长约34公里,区内长22公里。中河位于保护区东南部,发源于齐头岩和牛头山,全长约30公里。西河位于保护区南部,发源于马鞍山,全长约37公里,至三江口与中河汇合后,称郡江(又叫寿溪河),于漩口注入岷江。本区内河水主要靠降水、森林蓄水和冰雪融水补给。四季长流,终年不断。
气候类型
卧龙自然保护区属青藏高原气候区的东缘,由于本身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形成了典型的亚热带内陆山地气候,西风急流南支和东南季风控制了区内的主要天气过程,冬半年(11月至翌年4月)在干冷的西风急流南支影响下,天气多晴朗干燥,在冷气流的进退过程中,也常形成降雪或雨,夏半年湿润的东南季风顺河而上,遇到高山冷气流而形成丰富的迎坡降水,因而温暖湿润。随着海拔的增高,从山谷到山顶形成了亚热带(2000米以下)温带(2000-2600米)寒温带(2600-3600米)寒带(3600-4400米)高寒带(4400-5000米)极高山寒冻冰雪带(5000米以上)等不同的气候垂直带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句话充分反映了卧龙的气候特征:保护区管理局沙湾气象站(海拔1920米)的观测资料显示出,该地区的年均相对湿度为80.3%,冬半年(11月至翌年4月)为75.5%,夏半年(5至10月)为84.8%,无霜期180-200天,年均气温8.5±0.5℃,7月平均温17.1±0.8℃,1月平均温-0.9±2℃,年日照数950±100小时,年降水量890±100mm。
土壤类型
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土壤发育条件多变,受气候与植被的垂直变化影响,从河谷到山顶,形成了从亚热带到冰缘环境的各种土壤类型。1、山地黄壤:发育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分布海拔1150-1600米,成土母质为砂岩、石英砂岩,有机质含量15-20%,PH为5.8-6.5,阳离子交换以Ca、Mg为主,交换量为40-50毫克当量/100克土,土壤表层枯枝落叶厚3-6厘米。
2、山地黄棕壤:发育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分布海拔1600-2000米,成土母质为沙岩、千枚岩、石英沙岩,有机质含量10%,PH为5.8-6.5,阳离子交换以Ca、Mg为主,交换量为20-50毫克当量/100克土,土壤表层枯枝落叶厚10厘米。
3、山地棕壤:发育在次生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下,分布海拔1900-2300米,成土母质为砂板岩、千枚岩、石英砂碉,有机质含量2-8%,PH为6-6.5,阳离子交换以Ca、Mg、Na为主,交换量为20-40毫克当量/100克土,枯枝落叶层厚10-15厘米。
4、山地暗棕壤:发育在针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下,分布海拔2100-2600米,成土母质为千枚岩、砂岩、板岩,土壤有机质含量5-15%,PH为 5.2-5.7,阳离子交换以Ca、Mg、Na、Pb为主,交换量为15-20毫克当量/100克土,表面枯枝落叶层厚达20厘米。
5、山地棕色暗针叶林土:发育在针叶林下,分布海拔2600-3600米,成土母质为砂岩、板岩、千枚岩,有机质含量为8-24%,PH为4-6.0,阳离子交换以Ca、Mg、Na、Pb为主,交换量为10-40毫克当量/100克土,表面枯枝落叶层厚达25厘米左右。
6、五高山草甸土:发育在耐寒灌丛及高山草甸植被带下,分布海拔3600-3900米,成土母质为砂岩、千枚岩、石英砂岩,有机质含量18%左右,PH为5.7-6.1,阳离子交换以Ca、Mg、Na为主,交换量为32毫克当量/100克土,土壤中石砾含量70%左右。
7、高山草甸土:发育在高山草甸植被带下,分布海拔3900-4400米,成土母质为砂岩、千枚岩、石英砂岩,土壤有机质含量19%左右,PH为5.8-6.3,阳离子交换以Ca、Mg、Na为主,交换量为10-39毫克当量/100克土,土壤中石砾含量达70%以上。
8、高山寒漠土:发育在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带下,分布海拔4400-5000米,成土母质为砂岩、千枚岩、石英砂岩,土壤有机质含量1-3%,PH为6.8-7.0,阳离子交换以K、Ca为主,土壤中石砾含量达80%以上。
植物资源
上一篇:天津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 03-25 ]
下一篇: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 0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