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保护区

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25日 点击数: 字号:
者用抽水机将挠力河沿岸的泡沼、沟渠、坑塘的水抽干,用密眼操网将泥鳅鱼从冰底捞出达350到400吨,因无水死亡的幼鱼无法计算。1994年12月,捕捞者于挠力河水域季节性捕捞网滩有着严格规定而不顾,张网滩地由规定的9处猛增到50处,张网滩地间距不到500米。年末,挠力河捕捞鱼产量达500到600吨,其中鲫鱼占60%,鲤鱼占30%,其它品种占10%,出水鱼获物中幼鱼占85%以上,挠力河水域多年形成的泥鳅鱼、鲤鱼、鲫鱼群体遭到严重破坏。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垦荒,挠力河流域湿地生态特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大量湿地被垦殖,湿地面积逐年减少;湿地资源的破坏,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大降低;土地沙化、盐碱化面积不断扩大;灾害性气候发生频率增加;动植物等多样性资源急剧减少。挠力河流域作为“北大荒”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的剧烈变化也就很具有代表性了。伴随着新千年“北大荒”停止一切垦殖湿地、草地和林地的措施出台,挠力河流域也迎来了退耕还林、还牧、还湿的调整时期。
  2000年,挠力河水产量不足30吨。2001年,黑龙江省水产局成立挠力河水域渔政管理委员会,将挠力河禁捕期改为4月15日至6月20日。至2005年,挠力河处于停止捕捞状态。[1]


挠力河史话

  在祖国的东北边陲,古老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鬼斧神工般地冲汇出了一大块黑土地,这块黑土地是地球上三块黑土地之一,因为她是由三条大江冲汇而成,所以我们称她为三江平原。在三江平原上有一条大河,因为她曾经流淌不定,故称她为“挠力”河。挠力河是乌苏里江的第一大汇流,她发源于完达山那丹哈达岭的七里嘎山,自西南向东北通贯三江平原腹地,流经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宝清县、富锦市、饶河县等四市县,在饶河县东安镇附近汇入乌苏里江而后又入日本海。

保护区湿地(图6)


  挠力河全长 596 公里,她千回百转,流淌不定。挠力河所以称“挠力”河,就是因为她“流淌不定”。“挠力”是伊彻满语“流淌不定”的音译。在历史上,挠力河曾名诺罗河、诺雷河、那拉河,这些名字都是伊彻满语“流淌不定”音译转换而来的,是挠力河不同时期的叫法或名字。
  挠力河是祖国东北边疆文明的摇篮,古老的挠力河孕育了古老的历史文化,三江平原汉魏时期的挹娄文明之光,就是这古老文明中的一朵奇葩。考古调查结果表明,包括大大小小的汇支流在内的挠力河流域,就有各级各类汉魏至辽金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一千三百余处。其中七星河流域的炮台山古城(七星祭坛)、凤林古城和永利祭坛、宝石河流域的青龙山古城、宝清河流域的雁窝岛古城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张文彬先生题词称其为“北疆之宝”。三江平原的汉魏文明,说明了素有“北大荒”之称的三江平原并不是蛮荒之地,自古以来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据考证,生活在挠力河流域的先民在商周时期为肃慎人,汉晋时期为挹娄人,南北朝时期为勿吉人,唐隋时期为靺鞨人,金元时期为女真人。女真是满族的直接族源。女真人那拉氏部族则因当时生活在挠力河流域,而称自己的部族为那拉氏,这一部族后来与叶赫氏部族融合后形成了叶赫那拉氏。满清王朝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就出自叶赫那拉氏。挠力河流域的先民,与北美洲的印第安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在古代历史上,生活在挠力河流域的先民,一部分通过白令海峡大陆桥去了北美洲,形成了今天的印第安人。也就是说,今天的印第安人不是北美洲的土著居民,而是由三江平原东迁而来北美洲的挹娄人留下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挠力河流域的先民是今天印第安人的先祖。
  七星河是挠力河的最大汇流,对七星河流域的考证调查成果及对炮台山古城和凤林古城遗址的发掘及研究成果表明,在汉魏时期,挠力河流域就已是城邦林立,而且已出现了国家性质的社会组织,炮台山古城和凤林古城就是众多古城的核心。炮台山古城是三江平原上面积最大,品位最高的山城,具有城坛结合、结构复杂的特点。炮台山古城面积为48万平方米,分外城、内城和山顶城三道城垣,在山顶城内建有祭坛,该祭坛是按4500年前的北斗七星和北极星形象建造的,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按北斗七星形象建造的最大的祭坛。说明了当时的挹娄人对天文星象已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挹娄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凤林古城是三江平原上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平原城,总面积为120万平方米,大致延续至辽金时期。对炮台山古城和凤林古城发掘和研究成果表明,这两座城为挹娄王城,是挹娄“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保护区湿地(图7)


  宝清河是挠力河又一较大的汇流,位于宝清河与挠力河汇合处、宝清河和挠力河右岸雁窝岛上的雁窝岛古城,是隋唐时期的文化遗存。考古研究成果表明,当时的挠力河流域属渤海国,而渤海国的北部基本上以七星河和挠力河为界,当时生活在挠力河流域的先民,属黑水靺鞨人。
  挠力河流域的挹娄文明之光,历经千余年,不曾间断,虽然满清政府在18世纪30年代开始对白山黑水之间的所谓关东之地实行了长达百余年的封禁政策,致使这文明之光一度暗淡了下来。但当19世纪中叶满清政府解出封禁政策,实施兴恳实边政策以来,这里开始了复苏,文明之光又再度地放射了出来。
  1909年,在挠力河与乌苏里江汇合处始设县治,1925年迁至团山子改称饶河县。饶河是取“富饶美丽”之意,“饶丽”里“挠力”音转而来,所以称“饶河”而不称“挠河”,除了是为了取“富饶美丽”之意外,还因为“挠河”读起来较为拗口,又不易让人理解其含义。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今天应该称“挠力河”为“饶丽河”,这样不仅保持了“挠力”这个“流尚不定”的含义,又赋于了“富饶美丽”的新含义。其实,挠力河也确实不仅是一条“流淌不定”的河,而且更是一条“富饶美丽”的河。
  宝石河也是挠力河一条较大的汇流。1916年,民国政府在宝石河与挠力河汇合处设治建县,因宝石河河水清澈透明,河底五颜六色宝石般的鹅卵石清晰可见而称为“宝清县”。宝清县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天府之县,丰富的物质资源,确实象宝石河河底的宝石一样清晰可见。

保护区湿地(图8)


  挠力河也曾有过悲愤和眼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进了三江大地,挠力河两岸的人民也饱受了奴役之苦。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挠力河两岸的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对日本帝国主义展开了长期的英勇斗争。周保中,李兆麟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第三路军,在完达山麓、挠力河畔,英勇抗日,创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完达山松柏、挠力河波涛,用特有的方式铭记了这段悲壮的历史。
  中国建立后,挠力河又获得了新生。屯垦戍边政策的实施,使这里的大片荒原变成了良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十万官兵,百万知青来到了挠力河畔,开出了亘古荒原第一梨,谱写了《雁飞塞北》、《老兵新传》的诗篇。如今,挠力河流域的八五二、八五三、五九七、友谊、胜利、红旗岭等十几个现代化国营农场,已成为国家的粮食主产区,肩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神圣职责。
  挠力河是一条古老的河,如今它仍以特有的方式诉说着古老的历史;挠力河是三江大地文明之光的摇篮,她孕育出的历史文明至今仍放射着光芒;挠力河更是一条伟大的母亲河,是伟大的母亲以她特有的乳汁哺育了两岸的生灵,创造了两岸的繁荣。[2]
共2页 您在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458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