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挠力河 自然保护区是1998年建立,于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区位于中国边陲,三江平原腹地,行政区在黑龙江省 富锦市、双鸭山市 饶河县境内,分布于建三江分局七星农场、大兴农场、红卫农场、胜利农场、八五九农场,地理坐标为东经132°22′41″,134°10′24″,北纬46°30′10″,47°22′17″,属于湿地 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606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370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531平方公里,实验区总面积704平方公里。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由长林岛、燕窝岛、挠力河三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合并而成,2002年7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979.5平方公里,其中自然生态系统完整面积为374.1平方公里,核心区分三处面积达115.1平方公里,缓冲区37.41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河流系三江平原内河,水系发达,水资源极为丰富,从整体来看界线长,跨度大,与完达山余脉隔河对峙,两侧岛状林较多,呈零星分布,此区是欧亚大陆 野生动物必经之地。
挠力河自然保护区主槽宽达20到50米,全长596公里,该保护区境内长350公里,弯度系数2.0到3.0,流域面积23589平方公里。沿河两侧明水泡子星罗棋布,是水禽栖息、繁衍重要的活动场所。主要鸟类有89种,分11目21科,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有8种,《中日候鸟协定》中保护鸟类有30余种。保护区内各种鸟类初步估算有15目32科110余种,其中迁徙鸟70余种,留鸟40余种,主要有大天鹅、白鹤、野鸭、红嘴鸥、苍鹭等。保护区内有兽类5目12科27种,其中珍稀动物9种,有较大经济价值的动物18种,如麝鼠、赤狐、麝子、狼、野猪、貉等。这些珍贵动物均名扬中外。总之这里的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是省内、国内乃至世界上不可多得的湿地生态系统。
挠力河为乌苏里江左岸的较大支流之一。明代称诺雷河,《吉林通志》称诺罗河,均同满语意为“河床流荡不定”。挠力河发源于完达山脉北坡,勃利县境内七里嘎山。干流由西南流向东北,经勃利、宝清,于饶河县东安镇从左岸注入乌苏里江,全长596公里,流域面积23988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七星河、外七星河、蛤蟆通河等。挠力河上游为山丘区,坡度较陡,中下游为平原区和平洼区,流经的是三江平原腹地。挠力河为雨雪混合补给的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9.8亿立方米,径流量年际变化大,丰水年和枯水年交替出现。一年中有两次汛期,4到5月为春汛期,9到11月为秋汛期。流域区内河流均属典型的沼泽性河流。洪涝灾害频繁,平均3年1次重灾,有“十年九涝”之说。挠力河鱼产丰富,特产红肚鲤鱼。
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近40年的开垦,挠力河流域湿地面积仅剩5226平方公里,包括天然湿地4580平方公里和人工湿地646平方公里。开发规模较大的时期在1960~1980年代。就宝清县域而言,1960年代前,宝清县的东北部有大片荒原(七星河下游右岸和大、小挠力河之间),俗称东大荒。从1960年代起,有青原和十八里两乡的部分村屯,分别先后到毛家窝棚、小老等窝、黄菠萝岗、黑林子岗、狼洞窝等地建立开荒远征点。1973年凉水乡的聚宝山村也挤进此地开荒建点。1975年十八里乡报国村,远征到七星河东方的五棵树一带开荒建点。1979年至1981年,经县统一规划,经政府批准,在东大荒先后建立起16个机械化开荒点,两个乡,即东升乡和建平乡。
从1956年开始,10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先后在宝清县境内外建起国营农场群。在县境内有4个国营农场,其中八五二农场场部设在南横林子,在境内开荒约10万公顷,八五三农场场部设在小清河,在境内开荒7万公顷,五九七农场场部设在双柳河,境内开荒6万公顷,龙头农场场部设在龙头乡,在县境内开荒1万公顷。合计县内国营农场开荒共约24万公顷。另外,县外的国营农场也进入县境抢开了大量荒地。
到1980年代初期,挠力河流域中宝清站和保安站以上的沼泽率分别降到20%和17%,宝清站至莱咀子站间的沼泽率为43%。到1990年代末,挠力河上游的沼泽率已不足10%,中下游已降至17.1%。挠力河流域湿地面积的状况:1965年9746平方公里、1981年6820平方公里、1989年5960平方公里、1996年5226平方公里,从四个年代的情况可以看出,1960到1980年代,湿地面积变化非常明显,1980年代以后,变化比较缓和。
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以水生和陆栖生物及其生境共同形成的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区内共有野生植物1047种,隶属于90(目)科、448属,包括低等植物的藻类植物26目62属72种;菌类植物16科32属52种;地衣植物9科15属48种;高等植物的苔藓植物41科60属119种;蕨类植物12科17属32种;被子植物86科302属724种。区内共有野生动物593种,隶属于6门15纲71目175科,脊椎动物6纲36目85科269属373种,原生动物2纲9目15科25种;线形动物1纲1目7科16种;软体动物2纲3目6科8种,环节动物1纲2目2科3种,节肢动物3纲20目60科168种,其中许多种类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
保护区内1640种野生动植物种中蕴藏着难以计数的遗传基因,这些遗传信息的总合构成了保护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尤其是栽培或驯化物种的野生近缘种。如野鲤、野大豆等,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科学价值,是重要的种质资源库,对遗传多样性的保护、保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挠力河河道蜿蜒曲折,河谷开阔,水流平缓,近岸水草丰茂,间有沼泽湿地,天然饵料丰富,水体呈黄褐色,是唯一一条温水型河流。挠力河水域是乌苏里江鱼类溯河产卵、繁殖、生长、育肥的最佳栖息地,也是饶河县渔业生产的重点水域之一,捕捞产量占全县鱼产量的30%到40%。挠力河不足之处是冬季早期缺氧,十二月初,水体溶解氧含量仅为3毫升/升以下,鱼类在封河之前必须洄游到乌苏里江越冬。至1990年,挠力河水域仍然盛产鲤鱼、鲫鱼、鲶鱼、狗鱼、泥鳅等多种鱼类,挠力河红肚鲫鱼誉满三江。
1992年以来,挠力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逐年恶化。河流两岸大片湿地被无止境的开垦成农田,为挠力河涵养水分补给水量的功能完全丧失,该河上游建造三座大型水库,截断了入河水源,挠力河已成无源之河,河面在逐年萎缩,水量逐年减少,干旱年景出现干涸断流河段。以水田为主的百万公顷农田灌溉用水,含有化肥、农药残留,未经处理便放入河中,水体富营养化状况加重,生化耗氧量显著增高,已经对水生动物生存繁衍产生负面影响。人为过量捕捞也是渔业生产毁灭性的灾害。
1992年,捕捞
挠力河 自然保护区是1998年建立,于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区位于中国边陲,三江平原腹地,行政区在黑龙江省 富锦市、双鸭山市 饶河县境内,分布于建三江分局七星农场、大兴农场、红卫农场、胜利农场、八五九农场,地理坐标为东经132°22′41″,134°10′24″,北纬46°30′10″,47°22′17″,属于湿地 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606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370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531平方公里,实验区总面积704平方公里。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由长林岛、燕窝岛、挠力河三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合并而成,2002年7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湿地(图1)
详细资料
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979.5平方公里,其中自然生态系统完整面积为374.1平方公里,核心区分三处面积达115.1平方公里,缓冲区37.41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河流系三江平原内河,水系发达,水资源极为丰富,从整体来看界线长,跨度大,与完达山余脉隔河对峙,两侧岛状林较多,呈零星分布,此区是欧亚大陆 野生动物必经之地。挠力河自然保护区主槽宽达20到50米,全长596公里,该保护区境内长350公里,弯度系数2.0到3.0,流域面积23589平方公里。沿河两侧明水泡子星罗棋布,是水禽栖息、繁衍重要的活动场所。主要鸟类有89种,分11目21科,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有8种,《中日候鸟协定》中保护鸟类有30余种。保护区内各种鸟类初步估算有15目32科110余种,其中迁徙鸟70余种,留鸟40余种,主要有大天鹅、白鹤、野鸭、红嘴鸥、苍鹭等。保护区内有兽类5目12科27种,其中珍稀动物9种,有较大经济价值的动物18种,如麝鼠、赤狐、麝子、狼、野猪、貉等。这些珍贵动物均名扬中外。总之这里的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是省内、国内乃至世界上不可多得的湿地生态系统。
保护区湿地(图2)
挠力河为乌苏里江左岸的较大支流之一。明代称诺雷河,《吉林通志》称诺罗河,均同满语意为“河床流荡不定”。挠力河发源于完达山脉北坡,勃利县境内七里嘎山。干流由西南流向东北,经勃利、宝清,于饶河县东安镇从左岸注入乌苏里江,全长596公里,流域面积23988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七星河、外七星河、蛤蟆通河等。挠力河上游为山丘区,坡度较陡,中下游为平原区和平洼区,流经的是三江平原腹地。挠力河为雨雪混合补给的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9.8亿立方米,径流量年际变化大,丰水年和枯水年交替出现。一年中有两次汛期,4到5月为春汛期,9到11月为秋汛期。流域区内河流均属典型的沼泽性河流。洪涝灾害频繁,平均3年1次重灾,有“十年九涝”之说。挠力河鱼产丰富,特产红肚鲤鱼。
历史变迁
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近40年的开垦,挠力河流域湿地面积仅剩5226平方公里,包括天然湿地4580平方公里和人工湿地646平方公里。开发规模较大的时期在1960~1980年代。就宝清县域而言,1960年代前,宝清县的东北部有大片荒原(七星河下游右岸和大、小挠力河之间),俗称东大荒。从1960年代起,有青原和十八里两乡的部分村屯,分别先后到毛家窝棚、小老等窝、黄菠萝岗、黑林子岗、狼洞窝等地建立开荒远征点。1973年凉水乡的聚宝山村也挤进此地开荒建点。1975年十八里乡报国村,远征到七星河东方的五棵树一带开荒建点。1979年至1981年,经县统一规划,经政府批准,在东大荒先后建立起16个机械化开荒点,两个乡,即东升乡和建平乡。保护区湿地(图3)
从1956年开始,10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先后在宝清县境内外建起国营农场群。在县境内有4个国营农场,其中八五二农场场部设在南横林子,在境内开荒约10万公顷,八五三农场场部设在小清河,在境内开荒7万公顷,五九七农场场部设在双柳河,境内开荒6万公顷,龙头农场场部设在龙头乡,在县境内开荒1万公顷。合计县内国营农场开荒共约24万公顷。另外,县外的国营农场也进入县境抢开了大量荒地。
到1980年代初期,挠力河流域中宝清站和保安站以上的沼泽率分别降到20%和17%,宝清站至莱咀子站间的沼泽率为43%。到1990年代末,挠力河上游的沼泽率已不足10%,中下游已降至17.1%。挠力河流域湿地面积的状况:1965年9746平方公里、1981年6820平方公里、1989年5960平方公里、1996年5226平方公里,从四个年代的情况可以看出,1960到1980年代,湿地面积变化非常明显,1980年代以后,变化比较缓和。
生物资源
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以水生和陆栖生物及其生境共同形成的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区内共有野生植物1047种,隶属于90(目)科、448属,包括低等植物的藻类植物26目62属72种;菌类植物16科32属52种;地衣植物9科15属48种;高等植物的苔藓植物41科60属119种;蕨类植物12科17属32种;被子植物86科302属724种。区内共有野生动物593种,隶属于6门15纲71目175科,脊椎动物6纲36目85科269属373种,原生动物2纲9目15科25种;线形动物1纲1目7科16种;软体动物2纲3目6科8种,环节动物1纲2目2科3种,节肢动物3纲20目60科168种,其中许多种类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保护区湿地(图4)
保护区内1640种野生动植物种中蕴藏着难以计数的遗传基因,这些遗传信息的总合构成了保护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尤其是栽培或驯化物种的野生近缘种。如野鲤、野大豆等,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科学价值,是重要的种质资源库,对遗传多样性的保护、保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挠力河河道蜿蜒曲折,河谷开阔,水流平缓,近岸水草丰茂,间有沼泽湿地,天然饵料丰富,水体呈黄褐色,是唯一一条温水型河流。挠力河水域是乌苏里江鱼类溯河产卵、繁殖、生长、育肥的最佳栖息地,也是饶河县渔业生产的重点水域之一,捕捞产量占全县鱼产量的30%到40%。挠力河不足之处是冬季早期缺氧,十二月初,水体溶解氧含量仅为3毫升/升以下,鱼类在封河之前必须洄游到乌苏里江越冬。至1990年,挠力河水域仍然盛产鲤鱼、鲫鱼、鲶鱼、狗鱼、泥鳅等多种鱼类,挠力河红肚鲫鱼誉满三江。
1992年以来,挠力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逐年恶化。河流两岸大片湿地被无止境的开垦成农田,为挠力河涵养水分补给水量的功能完全丧失,该河上游建造三座大型水库,截断了入河水源,挠力河已成无源之河,河面在逐年萎缩,水量逐年减少,干旱年景出现干涸断流河段。以水田为主的百万公顷农田灌溉用水,含有化肥、农药残留,未经处理便放入河中,水体富营养化状况加重,生化耗氧量显著增高,已经对水生动物生存繁衍产生负面影响。人为过量捕捞也是渔业生产毁灭性的灾害。
保护区湿地(图5)
1992年,捕捞
上一篇:扎龙自然保护区[ 03-25 ]
下一篇: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0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