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伶仃福田自然保护区
内伶仃福田自然保护区1984年建立,1988年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858公顷。它是国际湿地公约保护对象,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重点保护对象。
一、地理位置
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内伶仃岛和福田红树林两个区域组成,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河口的东侧,总面积921.64公顷。其中:
1、内伶仃岛位于珠江口伶仃洋东侧,地处深圳、珠海、香港、澳门四城市的中间,东距香港9公里,西距珠海30公里,北距深圳蛇口17公里。地理位置为东经113º47′—113º49′北纬22º24′-22º26′之间,面积为554公顷(高潮位477.8公顷)。
2、福田红树林区域位于深圳湾东北部,东起新州河口,西至海滨生态公园,南达滩涂外海域和深圳河口,北至广深高速公路,沿海岸线长约9公里,平均宽度约0.7公里,地理坐标位东经113º45′,北纬22º32′,总面积为367.64公顷。与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一水相隔(最近距离约300米),与深圳特区城市新中心区相距2.2公里。位于深圳市福田南部的上、下沙头一带。
二、功能区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有关规定,把地域连片或不连片、生态系统较具有典型代表性珍稀濒危物种集中分布的重点区域划为核心区;把地域上介于核心区和实验区之间,对核心区保护和缓冲作用的区域划为缓冲区;把离核心区较远,受城市和道路影响较大,人为活动较频繁的区域划为实验区。功能分区有利于全面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为保护对象创造良好的生存、栖息环境;有利于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发挥自然保护区的多功能作用;有利于自然保护区资源的合理、持续利用。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如下:
(一)核心区
1、内伶仃岛区域
核心区面积为177.8公顷,占全岛32.1%。坐落在南峰坳—尖峰山—东角山的山脊线以南和西南部,至环岛公路为界。该区动物种类较多,也是猕猴集中的区域。野果、阔叶食性植物主要集中在该区;水源也比较充足,全岛6条溪流有4条在该区域。
2、福田红树林区域
核心区分二块,总面积122.2公顷,占保护区福田红树林区域总面积的33.3%。核心区是保护区(红树林部分)的主体和核心,该地是红树林生长最茂盛地区,是许多冬候鸟包括黑脸琵鹭等濒危鸟类的栖息地和觅食地,也是当地多种鸟类的繁殖地。
(二)缓冲区
1、内伶仃岛区域
该区分三块,面积为193.1公顷,占全岛面积的34.9%。
2、福田红树林区域
缓冲区分为两块,共计面积116.58公顷,占保护区福田红树林区域总面积的31.7%。缓冲区范围内的基围鱼塘,芦丛洼地,是从湿地到陆地的过渡地带,小生境复杂多样,因此鸟类种群出现多样化,该区是各种动物及鸟类盘旋飞翔觅食区。
(三)实验区
1、内伶仃岛区域
实验区区分三块,分布在岛上的东湾、南湾和蕉坑湾,面积为183.1公顷,占33.0%。
该区的地势开阔,主要为灌丛、果园、台湾相思林、松林占多,沿岸风景好,三个海湾均适宜开展科普环保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活动。
2、福田红树林区域
实验区具体范围在保护区的西面,面积123.26公顷,占保护区红树林区域总面积的33.5%。
三、气候特点
内伶仃岛和福田红树林尚未有气象观测资料,以下为深圳资料。
福田红树林区域属东亚季风区,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全年平均气温22.4ºC,1月份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14.1ºC,最低温度为0.2ºC,7月份最高,月平均气温28.2ºC,最高气温38.7ºC。年平均降雨量1700毫米—1900毫米,集中在4-9月。年蒸发量1500毫米-18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0%。全年日照时数约2000小时。常风较大,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夏秋多台风,年受台风袭击2-4次。内伶仃岛因四面临海,其各项气温指标较福田稍低。
四、水文情况
一、内伶仃岛:全岛虽然陆地面积不大,但因为有良好的天然植被,大大提高了环境的水容量,因而岛上淡水水源较为充足,成为常年有溪流存在的岛屿。
1)地表径流:露出于水湾、东湾、东湾、蕉坑湾、东角嘴、东角山东南坡等6处。经中山大学1997年12月份进行的实地测量计算,该岛屿在枯水期的地表径流量约为1501立方米/天。
2)地下水:主要露出于南湾和北湾两口人工井中,枯水期贮水量为194立方米。
二、福田红树林区:影响本区的河流主要是深圳河以及注入河口湾的一些小河,年径流量达2.043亿立方米,表明湿地生态用的河川淡水,可以得到满足。本区地处河口与海湾之间,咸淡水交界处,受海洋潮汐影响,但潮差不大。大潮时潮差3米,小潮时潮差0.5米,属弱潮性质的河口湾。
深圳河口湾的水质目前已被严重污染,污染源主要是城市生活污水和畜牧养殖排放的有机废水。
五、自然环境
保护区为丘陵海岸的基岩岛,岛上地势东高西低,山峦起伏,峭壁峥嵘,最高点尖峰山海拔340.9米,大多数丘地在100米以下,地形起伏较大,坡度20~50°,局部有裸岩和陡壁。海岸线长11000米,曲折多沙滩。年均温度为22℃,年均降水量1948毫米,最多达2662毫米,5~9月为雨季,相对温度为80%,岛上水资源丰富,多处山溪常年水流不断。深圳湾的海岸带河口,地热平坦,为河流冲积的淤泥和沙层,一般厚度在10米以上。
六、植物资源
保护区有维管植物443种,福田红树林植物有20种。地带性植被为季风常绿阔叶林。目前多为破坏后的次生林,主要组成树种有樟类、栲类、榕树类等。还有马尾松林、木麻黄林、相思树林以及荔枝、龙眼、柿、菠萝蜜、芒果等果树林,野果类很多,如假苹婆、小叶榕、油甘子、桃金娘、番石榴、芭蕉等,都是猕猴喜吃的果类。(图1)群猴觅食
图1
红树林主要植物有秋架、木榄(图2)、海雌榄、海漆、海桑、红海榄、珍珠茅、水生黍、铺地黍、桐花树等。(图3)红树林——桐花树群落
图2 图3
虾塘中有芦苇、苔草等。保护区的植物中只有穗花杉为国家级保护植物。
穗花杉——我国特有树种
红豆杉科,常绿乔木或灌木,高约7米,小枝几对生,开张。叶革质,披针形,长3~11厘米,宽6~11厘米,下面有两条银色气孔带,与绿色边带等宽。雄花序单生或两三个簇生,雄蕊花药2~5个。种子单生,长2.5厘米,下垂,除顶端外,几乎全部为鲜红色肉质假种皮所包。木材可供雕刻,种子能榨油,同时是观赏树种。
七、动物资源
深圳湾海滩上的红树林,既是防风固沙、防坡保堤的海上森林,又是迁徙鸟类和海洋生物栖息的、繁衍的良好场所。这里约有鸟类256种,每当进入秋季时节,候鸟向南迁飞的时候,这里便成为鸟类的乐园。
小白鹭是保护区的留鸟,它们主要以鱼为食,所以经常活动在缓冲区的水塘边。1993年小白鹭达到4~5千只,1994年下降为2~3千只。因其繁殖期对环境十分敏感,它们要求在3平方公里以内有大量鱼塘,才能保证雏鸟的喂养需求。
保护区内有21种珍稀鸟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有白鹳、白肩雕。黑脸琵鹭为二级保护动物,全世界共有288只,而深圳红树林中有84只。它们不是留鸟,每年11月来,第二年4月初飞走。黑脸琵鹭有一张如同琵琶的扁嘴。
福田野生水禽有白鹭、夜鹭、池鹭、白骨顶、水鸭、海鸥等以及水生动物鱼、虾、蟹。
一、地理位置
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内伶仃岛和福田红树林两个区域组成,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河口的东侧,总面积921.64公顷。其中:
1、内伶仃岛位于珠江口伶仃洋东侧,地处深圳、珠海、香港、澳门四城市的中间,东距香港9公里,西距珠海30公里,北距深圳蛇口17公里。地理位置为东经113º47′—113º49′北纬22º24′-22º26′之间,面积为554公顷(高潮位477.8公顷)。
2、福田红树林区域位于深圳湾东北部,东起新州河口,西至海滨生态公园,南达滩涂外海域和深圳河口,北至广深高速公路,沿海岸线长约9公里,平均宽度约0.7公里,地理坐标位东经113º45′,北纬22º32′,总面积为367.64公顷。与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一水相隔(最近距离约300米),与深圳特区城市新中心区相距2.2公里。位于深圳市福田南部的上、下沙头一带。
二、功能区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有关规定,把地域连片或不连片、生态系统较具有典型代表性珍稀濒危物种集中分布的重点区域划为核心区;把地域上介于核心区和实验区之间,对核心区保护和缓冲作用的区域划为缓冲区;把离核心区较远,受城市和道路影响较大,人为活动较频繁的区域划为实验区。功能分区有利于全面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为保护对象创造良好的生存、栖息环境;有利于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发挥自然保护区的多功能作用;有利于自然保护区资源的合理、持续利用。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如下:
(一)核心区
1、内伶仃岛区域
核心区面积为177.8公顷,占全岛32.1%。坐落在南峰坳—尖峰山—东角山的山脊线以南和西南部,至环岛公路为界。该区动物种类较多,也是猕猴集中的区域。野果、阔叶食性植物主要集中在该区;水源也比较充足,全岛6条溪流有4条在该区域。
2、福田红树林区域
核心区分二块,总面积122.2公顷,占保护区福田红树林区域总面积的33.3%。核心区是保护区(红树林部分)的主体和核心,该地是红树林生长最茂盛地区,是许多冬候鸟包括黑脸琵鹭等濒危鸟类的栖息地和觅食地,也是当地多种鸟类的繁殖地。
(二)缓冲区
1、内伶仃岛区域
该区分三块,面积为193.1公顷,占全岛面积的34.9%。
2、福田红树林区域
缓冲区分为两块,共计面积116.58公顷,占保护区福田红树林区域总面积的31.7%。缓冲区范围内的基围鱼塘,芦丛洼地,是从湿地到陆地的过渡地带,小生境复杂多样,因此鸟类种群出现多样化,该区是各种动物及鸟类盘旋飞翔觅食区。
(三)实验区
1、内伶仃岛区域
实验区区分三块,分布在岛上的东湾、南湾和蕉坑湾,面积为183.1公顷,占33.0%。
该区的地势开阔,主要为灌丛、果园、台湾相思林、松林占多,沿岸风景好,三个海湾均适宜开展科普环保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活动。
2、福田红树林区域
实验区具体范围在保护区的西面,面积123.26公顷,占保护区红树林区域总面积的33.5%。
三、气候特点
内伶仃岛和福田红树林尚未有气象观测资料,以下为深圳资料。
福田红树林区域属东亚季风区,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全年平均气温22.4ºC,1月份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14.1ºC,最低温度为0.2ºC,7月份最高,月平均气温28.2ºC,最高气温38.7ºC。年平均降雨量1700毫米—1900毫米,集中在4-9月。年蒸发量1500毫米-18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0%。全年日照时数约2000小时。常风较大,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夏秋多台风,年受台风袭击2-4次。内伶仃岛因四面临海,其各项气温指标较福田稍低。
四、水文情况
一、内伶仃岛:全岛虽然陆地面积不大,但因为有良好的天然植被,大大提高了环境的水容量,因而岛上淡水水源较为充足,成为常年有溪流存在的岛屿。
1)地表径流:露出于水湾、东湾、东湾、蕉坑湾、东角嘴、东角山东南坡等6处。经中山大学1997年12月份进行的实地测量计算,该岛屿在枯水期的地表径流量约为1501立方米/天。
2)地下水:主要露出于南湾和北湾两口人工井中,枯水期贮水量为194立方米。
二、福田红树林区:影响本区的河流主要是深圳河以及注入河口湾的一些小河,年径流量达2.043亿立方米,表明湿地生态用的河川淡水,可以得到满足。本区地处河口与海湾之间,咸淡水交界处,受海洋潮汐影响,但潮差不大。大潮时潮差3米,小潮时潮差0.5米,属弱潮性质的河口湾。
深圳河口湾的水质目前已被严重污染,污染源主要是城市生活污水和畜牧养殖排放的有机废水。
五、自然环境
保护区为丘陵海岸的基岩岛,岛上地势东高西低,山峦起伏,峭壁峥嵘,最高点尖峰山海拔340.9米,大多数丘地在100米以下,地形起伏较大,坡度20~50°,局部有裸岩和陡壁。海岸线长11000米,曲折多沙滩。年均温度为22℃,年均降水量1948毫米,最多达2662毫米,5~9月为雨季,相对温度为80%,岛上水资源丰富,多处山溪常年水流不断。深圳湾的海岸带河口,地热平坦,为河流冲积的淤泥和沙层,一般厚度在10米以上。
六、植物资源
保护区有维管植物443种,福田红树林植物有20种。地带性植被为季风常绿阔叶林。目前多为破坏后的次生林,主要组成树种有樟类、栲类、榕树类等。还有马尾松林、木麻黄林、相思树林以及荔枝、龙眼、柿、菠萝蜜、芒果等果树林,野果类很多,如假苹婆、小叶榕、油甘子、桃金娘、番石榴、芭蕉等,都是猕猴喜吃的果类。(图1)群猴觅食
图1
红树林主要植物有秋架、木榄(图2)、海雌榄、海漆、海桑、红海榄、珍珠茅、水生黍、铺地黍、桐花树等。(图3)红树林——桐花树群落
图2 图3
虾塘中有芦苇、苔草等。保护区的植物中只有穗花杉为国家级保护植物。
穗花杉——我国特有树种
红豆杉科,常绿乔木或灌木,高约7米,小枝几对生,开张。叶革质,披针形,长3~11厘米,宽6~11厘米,下面有两条银色气孔带,与绿色边带等宽。雄花序单生或两三个簇生,雄蕊花药2~5个。种子单生,长2.5厘米,下垂,除顶端外,几乎全部为鲜红色肉质假种皮所包。木材可供雕刻,种子能榨油,同时是观赏树种。
七、动物资源
深圳湾海滩上的红树林,既是防风固沙、防坡保堤的海上森林,又是迁徙鸟类和海洋生物栖息的、繁衍的良好场所。这里约有鸟类256种,每当进入秋季时节,候鸟向南迁飞的时候,这里便成为鸟类的乐园。
小白鹭是保护区的留鸟,它们主要以鱼为食,所以经常活动在缓冲区的水塘边。1993年小白鹭达到4~5千只,1994年下降为2~3千只。因其繁殖期对环境十分敏感,它们要求在3平方公里以内有大量鱼塘,才能保证雏鸟的喂养需求。
保护区内有21种珍稀鸟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有白鹳、白肩雕。黑脸琵鹭为二级保护动物,全世界共有288只,而深圳红树林中有84只。它们不是留鸟,每年11月来,第二年4月初飞走。黑脸琵鹭有一张如同琵琶的扁嘴。
福田野生水禽有白鹭、夜鹭、池鹭、白骨顶、水鸭、海鸥等以及水生动物鱼、虾、蟹。
上一篇:湾坝自然保护区[ 03-25 ]
下一篇:北京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 0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