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东湖风景区
东湖在绍兴古城东约六公里处,以崖壁、岩洞、石桥、湖面巧妙结合,成为著名园林,是浙江省的三大名湖之一。东湖虽小,但因它的奇石、奇洞所构成的奇景使东湖成为旅游业界人士公认的罕见的“湖中之奇”。日本旅游机构交通公社,曾在同时游历过杭州西湖与绍兴东湖的日本游客中作过问卷调查,对东湖的印象超过西湖,可见对东湖的赞誉并非绍兴人的自我感觉。
东湖所在地,原为一座青石山,秦始皇东巡时曾在此驻驾饮马,故被称为箬篑山。汉代以后,箬篑山成了绍兴的一处石料场,经过千百年的凿穿斧削,又是采用特殊的取石方法,搬走了半座青山,并形成了高达50多米的悬崖峭壁。劳动者取石还普遍深入到地下20多米,有的甚至四五十米处,日子一久,形成了长过200米,宽约80米的清水塘。清末,绍兴著名乡贤陶浚宣眼光独到,利用采石场筑起围墙,对水面稍加拓宽,遂成山水相映的东湖。东湖经过百年的人工装扮,成为一处巧夺天工的山水大盆景。
人们所以对东湖有如此深刻印象,主要原因可能来自于人工崖壁对人视觉的冲击,因此,游览东湖最要紧的是对崖壁的欣赏。观看东湖崖壁,远看、中瞧、近观各有不同。沿着古运河旁围墙边小路步行远看,崖壁表面颜色深浅不一,洞穴形状各不相同,富层次,多变化;沿着湖中小径可以中瞧,崖壁及崖壁所组成的洞穴给人以神奇,并禁不住为先人们的锲而不舍发出感叹;近观的形式当然是乘船入洞,在崖壁之下感受东湖,那时的你感觉可能会是自己的渺小。游船观东湖,最奇妙的是近观陶公洞与仙桃洞,可以说未进二洞等于没有到过东湖。陶公洞入口处仅容一艘小舟通行,进入洞内之后却是另有洞天,在洞底仰望小片天空,坐井观天的意境悠然在目。站在岸上看仙桃洞,只是一座简单的石框门,而你在和仙桃洞零距离接触之时,才能在导游人员的指引下,见到与倒影组合在一起的巨大仙桃。
东湖景区内有陶公洞、仙桃洞等奇巧景观,还有如听湫亭、霞川桥、饮渌亭、桂岭、秦桥等恰到好处的人工点缀,身处东湖犹在画中。除山石湖水等组成自然风光外,东湖还是富有历史意义的胜迹,孙中山、陶成章、徐锡麟、鲁迅等都曾到过东湖游览或商量革命大计。陶成章遇难后,绍兴人民为纪念英烈,在东湖建立了陶社。1916年八月,孙中山先生还亲临陶社致祭。建国后,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到过东湖。郭沫石在东湖还留下诗歌一首:“箬篑东湖,凿自人工。壁立千尺,路隘难通。大舟入洞,坐井观空。勿谓湖小,天在其中。”游览东湖的游客不仅会被如画的景色所吸引,而且还会被劳动人民手足胼胝创造的如此奇迹所感动。
东湖是外地游客在绍兴参观的主要景区之一,乘坐乌篷船是湖中游览的特色,初次到东湖的人可能因此而玩个心跳。除在湖中观光外,人们还可以上山。山顶有茶园和茶室,还是登山远眺的好地方。阳春季节,东湖东北方向的平原风光是外地很难见到的江南水乡秀色。
浙江绍兴千年古刹---云门禅寺
佛教文化自东汉灵帝建宁中(168年-172年),由安息国高僧安世高云游会稽,弘传佛教,经过三国、西晋的初步传播,后从东晋、南北朝延续至隋唐、宋元、明清近二千年,平水一度成为浙东传播佛教的中心。这里古刹云集如林,宗派祖庭争相宏宗立说,大德高僧代代呈现,帝王将相不断赏物赐额,骚客名流诗歌咏呤无数。厚重的佛教文化成为平水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目。云门书法胜地,历来为文人所重,风景名胜甲于越中。唐人有“越山千万云门绝”之吟叹。寺前青嶂,矗如列屏。秋如万重,灿若 褥绣。若耶溪绕门而过;秦望山据背在上。
关键词:绍兴云门寺、平水云门寺、绍兴平水云门寺、平江云门寺、会稽云门寺、越州云门寺、浙江云门寺、智永、辩才、五云桥、五云山、秦望山、会稽刻石、王献之 、兰亭序 、兰亭集序、陆游、王羲之、唐太宗、李世民、绍兴、绍兴风景区、绍兴旅游、绍兴佛教、云门寺、绍兴寺院、书法、
寺院历史简介
云门禅寺坐落于绍兴城南十五公里的平水镇寺里头村秦望山麓脚下的一个狭长山谷里,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它的东面即靠平水镇,南面有若耶溪、平江水库、平阳寺等,西面有。。。。。。。。。北靠秦望山(因秦始皇曾经登此山而有名),云门寺三面青山环抱,座落在一个狭长二里左右的峡谷里,这里地处绍兴南部山区它有着宁静优雅、气候宜人、依山傍水、林泉秀美的一处清幽脱俗的佛门胜境。
云门寺始建于东晋义熙三年(公元407)。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国,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了,可谓华夏最悠久的古刹之一。据史书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曾于此隐居,云门寺本为中书令王献之(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的旧宅,传说王献之曾舍宅为寺。安帝义熙三年(407)某夜王献之在秦望山麓之宅处其屋顶忽然出现五彩祥云,王献之将此事上表奏帝,晋安帝得知下诏赐号将王献之的旧宅改建为“云门寺”,门前石桥改名“五云桥”,高僧帛道猷居之,竺法旷、竺道壹先后招之。《嘉泰会稽志》中记载“王献之云门山旧居,诏建云门寺。”又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元虞集撰《云门寺记》云:“寺本中书令王献之旧宅”。
云门寺还是绍兴除兰亭之外最为著名的一处书法胜地,中国书法史上的许多名人和逸事都与此有关。云门寺的前身本为王献之的旧宅,传为王献之隐居练字之所。“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帖》真迹也曾长期保存在云门寺。 王羲之的第七代孙南朝智永禅师驻寺临书30年,留有铁门槛、笔冢及其侄子惠欣曾在这里出家为僧,叔侄二人都是书法大家,备受梁武帝的推崇,因启重寺僧智永、惠欣(两人皆以书名),因此云门寺曾一度敕改为“永欣寺”。相传王羲之墓便在附近,昔日智永,慧欣和尚迁居云门也为扫墓就近。智永有两个徒弟,一名智果、一名辨才,都是他的书法传人。智果青胜于蓝,隋炀帝就曾对智永说过:“和尚(——指智永)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时人求书者甚多,户限为之穿。智永身后,王氏传家之宝《兰亭帖》真迹由辨才收藏,结果就在这云门寺中被唐太宗派来的御史萧翼设计赚去。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三月上巳,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曾在云门寺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并也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禊序》,其中叙景部分写道:“暮春三月,修禊事于献之山亭也。迟迟风景出没,媚于郊原。片片仙云远近,生于林薄。杂草将发,非止桃溪。迟鸟乱飞,有余莺谷。王孙春草,处处皆青。仲统芳园,家家并翠。”在云门寺中,原有不少与以上人事相关的建筑和设施,如献之山亭、献之笔仓、智永铁门槛、智永退笔冢、辨才塔以及陆游年轻时在此读书的云门草堂等等,可惜它们都早就随着整座古刹的倾圮一起化作历史陈迹。
唐代,云门寺高僧荟萃。建中间(780-783),高僧灵澈禅师在云门寺撰著《律宗引源》二十七卷,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在曹溪说法,云门寺高僧善现住持事之。唐会昌年间(841~846)云门寺遭到会昌之难而毁废,当时只剩下面南一小殿未毁,因附益以为寺,即广孝寺。至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观察使李褒奏重建。然非复旧址,赐号大中拯迷寺。后于寺西建忏堂,号净名庵。宋太祖乾德六年(公元968年)将其中一部份(显圣院)复名为云门寺。宋雍熙三年(986)赐名雍熙院。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改“拯迷寺”为“淳化寺”。后周显德二年(955)于拯迷寺石壁峰前建看经院。宋至道二年(996)改名显圣院。旧云门寺老宿所栖庵亦于熙宁二年(1069)赐名寿圣寺。其时云门寺已一裂为四。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高宗为云门广孝寺题“传忠广孝之寺”,中间又题小字云:“赐传忠广孝寺”。广孝寺前,有宋高宗书“传忠广孝之寺”碑额,碑高丈余。寺有弥陀道场,杭僧元照书额。(另有“南宋度宗咸淳年间(1266-1274)曾改名为“传忠广孝寺”之说。)寺后废。至明熹宗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僧福坤偕献之裔孙于旧址募资重修,僧雪峤任住持。又恢复云门寺的旧名,并一直沿用至今。崇祯十一年(1638),会稽籍高僧弘礼住云门寺,“刀耕火种,有古德风”,著语录30卷。云门寺在明末称曹洞中兴
东湖所在地,原为一座青石山,秦始皇东巡时曾在此驻驾饮马,故被称为箬篑山。汉代以后,箬篑山成了绍兴的一处石料场,经过千百年的凿穿斧削,又是采用特殊的取石方法,搬走了半座青山,并形成了高达50多米的悬崖峭壁。劳动者取石还普遍深入到地下20多米,有的甚至四五十米处,日子一久,形成了长过200米,宽约80米的清水塘。清末,绍兴著名乡贤陶浚宣眼光独到,利用采石场筑起围墙,对水面稍加拓宽,遂成山水相映的东湖。东湖经过百年的人工装扮,成为一处巧夺天工的山水大盆景。
人们所以对东湖有如此深刻印象,主要原因可能来自于人工崖壁对人视觉的冲击,因此,游览东湖最要紧的是对崖壁的欣赏。观看东湖崖壁,远看、中瞧、近观各有不同。沿着古运河旁围墙边小路步行远看,崖壁表面颜色深浅不一,洞穴形状各不相同,富层次,多变化;沿着湖中小径可以中瞧,崖壁及崖壁所组成的洞穴给人以神奇,并禁不住为先人们的锲而不舍发出感叹;近观的形式当然是乘船入洞,在崖壁之下感受东湖,那时的你感觉可能会是自己的渺小。游船观东湖,最奇妙的是近观陶公洞与仙桃洞,可以说未进二洞等于没有到过东湖。陶公洞入口处仅容一艘小舟通行,进入洞内之后却是另有洞天,在洞底仰望小片天空,坐井观天的意境悠然在目。站在岸上看仙桃洞,只是一座简单的石框门,而你在和仙桃洞零距离接触之时,才能在导游人员的指引下,见到与倒影组合在一起的巨大仙桃。
东湖景区内有陶公洞、仙桃洞等奇巧景观,还有如听湫亭、霞川桥、饮渌亭、桂岭、秦桥等恰到好处的人工点缀,身处东湖犹在画中。除山石湖水等组成自然风光外,东湖还是富有历史意义的胜迹,孙中山、陶成章、徐锡麟、鲁迅等都曾到过东湖游览或商量革命大计。陶成章遇难后,绍兴人民为纪念英烈,在东湖建立了陶社。1916年八月,孙中山先生还亲临陶社致祭。建国后,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到过东湖。郭沫石在东湖还留下诗歌一首:“箬篑东湖,凿自人工。壁立千尺,路隘难通。大舟入洞,坐井观空。勿谓湖小,天在其中。”游览东湖的游客不仅会被如画的景色所吸引,而且还会被劳动人民手足胼胝创造的如此奇迹所感动。
东湖是外地游客在绍兴参观的主要景区之一,乘坐乌篷船是湖中游览的特色,初次到东湖的人可能因此而玩个心跳。除在湖中观光外,人们还可以上山。山顶有茶园和茶室,还是登山远眺的好地方。阳春季节,东湖东北方向的平原风光是外地很难见到的江南水乡秀色。
浙江绍兴千年古刹---云门禅寺
佛教文化自东汉灵帝建宁中(168年-172年),由安息国高僧安世高云游会稽,弘传佛教,经过三国、西晋的初步传播,后从东晋、南北朝延续至隋唐、宋元、明清近二千年,平水一度成为浙东传播佛教的中心。这里古刹云集如林,宗派祖庭争相宏宗立说,大德高僧代代呈现,帝王将相不断赏物赐额,骚客名流诗歌咏呤无数。厚重的佛教文化成为平水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目。云门书法胜地,历来为文人所重,风景名胜甲于越中。唐人有“越山千万云门绝”之吟叹。寺前青嶂,矗如列屏。秋如万重,灿若 褥绣。若耶溪绕门而过;秦望山据背在上。
关键词:绍兴云门寺、平水云门寺、绍兴平水云门寺、平江云门寺、会稽云门寺、越州云门寺、浙江云门寺、智永、辩才、五云桥、五云山、秦望山、会稽刻石、王献之 、兰亭序 、兰亭集序、陆游、王羲之、唐太宗、李世民、绍兴、绍兴风景区、绍兴旅游、绍兴佛教、云门寺、绍兴寺院、书法、
寺院历史简介
云门禅寺坐落于绍兴城南十五公里的平水镇寺里头村秦望山麓脚下的一个狭长山谷里,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它的东面即靠平水镇,南面有若耶溪、平江水库、平阳寺等,西面有。。。。。。。。。北靠秦望山(因秦始皇曾经登此山而有名),云门寺三面青山环抱,座落在一个狭长二里左右的峡谷里,这里地处绍兴南部山区它有着宁静优雅、气候宜人、依山傍水、林泉秀美的一处清幽脱俗的佛门胜境。
云门寺始建于东晋义熙三年(公元407)。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国,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了,可谓华夏最悠久的古刹之一。据史书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曾于此隐居,云门寺本为中书令王献之(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的旧宅,传说王献之曾舍宅为寺。安帝义熙三年(407)某夜王献之在秦望山麓之宅处其屋顶忽然出现五彩祥云,王献之将此事上表奏帝,晋安帝得知下诏赐号将王献之的旧宅改建为“云门寺”,门前石桥改名“五云桥”,高僧帛道猷居之,竺法旷、竺道壹先后招之。《嘉泰会稽志》中记载“王献之云门山旧居,诏建云门寺。”又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元虞集撰《云门寺记》云:“寺本中书令王献之旧宅”。
云门寺还是绍兴除兰亭之外最为著名的一处书法胜地,中国书法史上的许多名人和逸事都与此有关。云门寺的前身本为王献之的旧宅,传为王献之隐居练字之所。“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帖》真迹也曾长期保存在云门寺。 王羲之的第七代孙南朝智永禅师驻寺临书30年,留有铁门槛、笔冢及其侄子惠欣曾在这里出家为僧,叔侄二人都是书法大家,备受梁武帝的推崇,因启重寺僧智永、惠欣(两人皆以书名),因此云门寺曾一度敕改为“永欣寺”。相传王羲之墓便在附近,昔日智永,慧欣和尚迁居云门也为扫墓就近。智永有两个徒弟,一名智果、一名辨才,都是他的书法传人。智果青胜于蓝,隋炀帝就曾对智永说过:“和尚(——指智永)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时人求书者甚多,户限为之穿。智永身后,王氏传家之宝《兰亭帖》真迹由辨才收藏,结果就在这云门寺中被唐太宗派来的御史萧翼设计赚去。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三月上巳,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曾在云门寺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并也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禊序》,其中叙景部分写道:“暮春三月,修禊事于献之山亭也。迟迟风景出没,媚于郊原。片片仙云远近,生于林薄。杂草将发,非止桃溪。迟鸟乱飞,有余莺谷。王孙春草,处处皆青。仲统芳园,家家并翠。”在云门寺中,原有不少与以上人事相关的建筑和设施,如献之山亭、献之笔仓、智永铁门槛、智永退笔冢、辨才塔以及陆游年轻时在此读书的云门草堂等等,可惜它们都早就随着整座古刹的倾圮一起化作历史陈迹。
唐代,云门寺高僧荟萃。建中间(780-783),高僧灵澈禅师在云门寺撰著《律宗引源》二十七卷,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在曹溪说法,云门寺高僧善现住持事之。唐会昌年间(841~846)云门寺遭到会昌之难而毁废,当时只剩下面南一小殿未毁,因附益以为寺,即广孝寺。至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观察使李褒奏重建。然非复旧址,赐号大中拯迷寺。后于寺西建忏堂,号净名庵。宋太祖乾德六年(公元968年)将其中一部份(显圣院)复名为云门寺。宋雍熙三年(986)赐名雍熙院。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改“拯迷寺”为“淳化寺”。后周显德二年(955)于拯迷寺石壁峰前建看经院。宋至道二年(996)改名显圣院。旧云门寺老宿所栖庵亦于熙宁二年(1069)赐名寿圣寺。其时云门寺已一裂为四。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高宗为云门广孝寺题“传忠广孝之寺”,中间又题小字云:“赐传忠广孝寺”。广孝寺前,有宋高宗书“传忠广孝之寺”碑额,碑高丈余。寺有弥陀道场,杭僧元照书额。(另有“南宋度宗咸淳年间(1266-1274)曾改名为“传忠广孝寺”之说。)寺后废。至明熹宗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僧福坤偕献之裔孙于旧址募资重修,僧雪峤任住持。又恢复云门寺的旧名,并一直沿用至今。崇祯十一年(1638),会稽籍高僧弘礼住云门寺,“刀耕火种,有古德风”,著语录30卷。云门寺在明末称曹洞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