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宝风景区
为一体的药堂。旧时堂中挂有医圣张仲景绣像,设有香案祭祀。福宝山中有野生药材数百种,有如一本展开的《本草纲目》,蒲记药堂的中草药多为蒲氏自采自制。蒲氏的医术是祖传的,以望、闻、问、切“四珍法”珍病,以汤(服汤药)烫(用药物烫贴)、针(针灸)、酒(服药酒)治病。药堂以医术高超、医德高尚闻名远近。
尧记酥饼铺:福宝酥饼与豆腐干,是福宝两样传统名食,早在清末就享誉川南黔北地区。这个地区自古流传“先市豆油仁怀醋,福宝酥饼豆腐干”的说法,说明福宝酥饼豆腐干历来是这个地区的副食知名品牌。福宝酥饼饼工艺独特,配料讲究,溪水和面,柴炭火烘烤,具有色泽鲜润,饼层绡薄,香甜酥脆,入口即化的特点,人称“饼族之王”。
德泰号盐铺:德秦号盐铺是旧时皮氏开设,民国末年曾在此发生过民众兜盐事件。福宝自古是川盐入黔的重要盐道,供应贵州习水等地的食盐一部分经福宝运销。由于当时食盐管理混乱,福宝成为大漕河流域和黔北地区私盐贩运的重要站口,设有盐站多处。但是,盐商们为了牟取暴利,常常储盐不售,因此民间常闹盐荒。有的乡民进山挖硝土①,熬制锅盐②食用。有的为了节省食盐,将巴盐用麻绳拴住,放在菜中搅动几下即提出,仅用点盐味撇水气。民国37年(1948年),大漕河流域食盐涨到3升米(约15斤米)换1斤盐的天价。德泰号盐铺趁机囤积居奇,有盐不售,激起民愤,在夏初的一个逢场日,由僧人尼和尚打开铺门,赶集民众蜂拥而至,用衣服、头巾、围裙等将铺内数十袋食盐全数兜完。这就是古镇有名的“兜盐事件”。
佛宝古镇
万寿酒肆:酒肆即酒店。万寿酒肆因其地处万寿山顶,与万寿宫相邻而得名。万寿酒肆是古镇旧时的大酒店。每逢赶场,顾客盈门,有的划举赌酒,谈天说地,直绵到鸟雀回窝,太阳落山。本肆除接待散客外,也承办筵席。筵席用猪肉、魔玉、于笋等出八碗的,叫“舀舀席”,属下等;用鸡、鸭、猪肉等出九碗的,叫‘九大碗”,属中等;用海参、鱼翅、河鱼的,称“海参席”,属上等;用烤猪、烤羊、烤鱼,加蕨粑回锅肉、竹荪银耳羹、山菇野菌汤的,称烧烤席,属特等。旧时,只有富人才能在这里摆筵席,穷人进店多是买杯酒喝,连莱也不用,叫做‘喝寡单碗儿”。
万寿宫:万寿官是清代道家供奉当今皇上万岁牌的生祠,不设神像,只供万岁牌位。此宫建于康熙年间,光绪2年(1876年)遭火焚后,由皮氏重建。本宫设有戏台、座堂,面对戏台左为男宾楼,右为女宾楼。过去这里是镇民集会、地方官员发布政事的地方,故又俗称“布事场”。万寿宫地处古镇最高处,因而它所处的这个山峦称万寿山。古镇的地形如“一龙盘三龟”——一龙是指半绕万寿山脚的回龙河,三龟除万寿山外,另有回龙河畔的天台山和乌龟山。专家称福宝古镇是“一首空间交响乐”,这首交响乐的高潮部分,正是这万寿宫所处的长长的万寿山顶。
佛宝古镇
文坛:文坛的本意为“文学界”,是读书人聚会、论文和祭孔的场所。史载古镇始建文坛已遭焚毁,现存文坛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木穿逗结构,面积290平方米。过去正堂设孔子牌位,供文人祭祀;正堂后面是白云堂,为文人品茗论文、吟诗作对的场所;底层为学馆,常年开课教学。凡学童发蒙,必先拜孔子,方可入学,寓有尊师重教之意。文坛,是古镇一道典雅的文化风景,也是古镇先人崇尚文化的标志。文人书房中常备有四样东西,称为“文房四宝”。
福星宫:福星宫过去是福宝哥老会仁字号的堂口。外堂是茶馆,里面有戏楼,称常乐社。哥老会是天地会的支派,俗称“袍哥”,为清代民间秘密结社。首领称大哥或大爷,俗称“舵把子”。哥老会崇敬关羽(蜀汉大将),讲江湖义气,会址称码头或公口,分仁、义、礼、智、信5堂,福宝有仁、义、礼、智4堂,其堂址分别为福星官、福义宫、福礼宫(也称礼和社)、福智宫,以茶馆的形式面世。各堂接纳不同身份的会员,当时的说法是:仁号少爷公班,义号买卖客商,礼号刀刀枪枪,智号猴猴囡囡。哥老会最初的宗旨是反清复明。辛亥革命时,福宝哥老会部份成员曾参加同盟会员组织的同志军围攻合江县城的战斗。解放后,哥老会被取缔。
佛宝古镇
常乐社:常乐杜是福星宫的文娱场所,也是福宝民间文艺演出场地。福宝地当川南黔北渝西接壤部位,处于夜郎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汇之处,从而形成了古乐吹打、傩戏、灯戏、秧苗戏、肉莲花、高腔山歌、俚俗说唱、猴子爬高竿、狮子翻高台等丰富独特的民间文艺。特别是以唢呐锣鼓演奏的“福宝古乐”,曲牌调式众多,表现内容生动,被当代著名美学大师王朝闻誉为“民间文化艺术珍宝”。从前,古镇官员、各界头人和老爷太太、少爷小姐常在这里一边品茶,一边观看文艺表演,享受了不少快活。
太平缸:太平缸即消防缸,为古镇重要的消防设施。这个大平缸在设计建造上很有特色,它不像通常的太平缸那样建在地上,而是建在地下,平时用石板盖住,不影响街道的使用效果,用时掀掉盖板,取水灭火。这个太平缸在建街时就已设置,距今已有千年历史,称得上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古镇先人将消防设施与建街工程进行同时设计、施工、投产使用,称得上是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三同时”的先导,给了后人不少启迪和教益。
佛宝古镇
唐记发店:理发业在旧社会被视为卑贱的职业,理发从业人员被称为“儿”,连哥老会也不能参加。他们大多是肩挑理发工具箱及热水炉走街串乡服务,开店营业的较少。唐记理发店开设于民国中期,子承父业,也招徒弟。唐氏理发有修面、掏耳、游眼、舒筋等特技,是有名的理发世家。
礼和社:礼和社也称福礼宫,是过去福宝哥老会礼字号堂口,以茶馆形式面世。礼号堂的成员多为习武、当兵之人,故有“礼号刀刀枪枪”的说法。清宣统三年(1911年)9月23日,礼和社大哥韦羽仪兄弟3人组织福宝哥老会成员,在同盟会员王锐的率领下奔赴合江县城,参加辛亥同志军围城战斗,围城66天,推翻了清王朝在合江的封建专制统治。
梅葛帮:梅葛是印染业的创业神,称“梅葛二圣”或“梅葛二仙”。梅葛帮是古镇印染业帮会的名称。旧时印染业称染房,主营染布,兼营土法印花。使用染料是用福宝山中板蓝根叶加工而成的蓝靛,染色以蓝色、青色为主,经营方式主要是来料加工,业务范围除大漕河流域外,还有黔北部分地区。清朝末年,古镇染房不下10家,其中王姓“德义长”号染房规模较大。民国初年,成立印染业帮会,称“梅葛帮”,会址设在“德义长”号。关于“梅葛二圣”的传说有两种:一种是古代有一个姓梅的人和一个姓葛的人,发现河泥浆能把白布染黄,蓼蓝草能把白布染蓝,人们便把他们奉为印染业的祖师爷;另一种是古代有一老翁发现葛鸟吃梅果时,葛鸟嘴里流下的梅汁能染红白布,人们便将葛鸟和梅果塑成圣像,奉为印染业的祖师爷。(见马书田著《全像中国三百神》)
京果铺:京果是糖果的别称,京果铺即糖果铺。旧时人们戏说福宝场上有四怪:一怪庙子坐排排,二怪染房挤挨挨,三怪墙壁当柜台,四怪栅子立沿街。这四怪既表现了古镇的神奇。老古,又体现了古镇的独特风韵。
佛宝古镇
吊脚楼是房屋的后部由木料或石料为支柱托起的木结构楼房。它是川南山地古民居的特色建筑。福宝古镇因是依山而建,随水而陡纩故有许多吊脚楼,成为古镇一道美丽的风景。这排气势雄宏的吊脚楼搭建在高峻的青石砌壁之上,支柱高挺,楼阁凌空,历经数百年风雨而坚如磐④铲专家称之为“吊脚木楼的经典之作”,“一尊壮丽辉煌的雕塑”。
佛宝古镇
茶坊巷:福宝种茶历史悠久,山中野生茶树也多。从前古镇上有多家茶户,购买乡间茶叶粗制毛茶,运销江津、重庆等地。清初,官府在古镇外面的甘雨场设置茶关,征
尧记酥饼铺:福宝酥饼与豆腐干,是福宝两样传统名食,早在清末就享誉川南黔北地区。这个地区自古流传“先市豆油仁怀醋,福宝酥饼豆腐干”的说法,说明福宝酥饼豆腐干历来是这个地区的副食知名品牌。福宝酥饼饼工艺独特,配料讲究,溪水和面,柴炭火烘烤,具有色泽鲜润,饼层绡薄,香甜酥脆,入口即化的特点,人称“饼族之王”。
德泰号盐铺:德秦号盐铺是旧时皮氏开设,民国末年曾在此发生过民众兜盐事件。福宝自古是川盐入黔的重要盐道,供应贵州习水等地的食盐一部分经福宝运销。由于当时食盐管理混乱,福宝成为大漕河流域和黔北地区私盐贩运的重要站口,设有盐站多处。但是,盐商们为了牟取暴利,常常储盐不售,因此民间常闹盐荒。有的乡民进山挖硝土①,熬制锅盐②食用。有的为了节省食盐,将巴盐用麻绳拴住,放在菜中搅动几下即提出,仅用点盐味撇水气。民国37年(1948年),大漕河流域食盐涨到3升米(约15斤米)换1斤盐的天价。德泰号盐铺趁机囤积居奇,有盐不售,激起民愤,在夏初的一个逢场日,由僧人尼和尚打开铺门,赶集民众蜂拥而至,用衣服、头巾、围裙等将铺内数十袋食盐全数兜完。这就是古镇有名的“兜盐事件”。
佛宝古镇
万寿酒肆:酒肆即酒店。万寿酒肆因其地处万寿山顶,与万寿宫相邻而得名。万寿酒肆是古镇旧时的大酒店。每逢赶场,顾客盈门,有的划举赌酒,谈天说地,直绵到鸟雀回窝,太阳落山。本肆除接待散客外,也承办筵席。筵席用猪肉、魔玉、于笋等出八碗的,叫“舀舀席”,属下等;用鸡、鸭、猪肉等出九碗的,叫‘九大碗”,属中等;用海参、鱼翅、河鱼的,称“海参席”,属上等;用烤猪、烤羊、烤鱼,加蕨粑回锅肉、竹荪银耳羹、山菇野菌汤的,称烧烤席,属特等。旧时,只有富人才能在这里摆筵席,穷人进店多是买杯酒喝,连莱也不用,叫做‘喝寡单碗儿”。
万寿宫:万寿官是清代道家供奉当今皇上万岁牌的生祠,不设神像,只供万岁牌位。此宫建于康熙年间,光绪2年(1876年)遭火焚后,由皮氏重建。本宫设有戏台、座堂,面对戏台左为男宾楼,右为女宾楼。过去这里是镇民集会、地方官员发布政事的地方,故又俗称“布事场”。万寿宫地处古镇最高处,因而它所处的这个山峦称万寿山。古镇的地形如“一龙盘三龟”——一龙是指半绕万寿山脚的回龙河,三龟除万寿山外,另有回龙河畔的天台山和乌龟山。专家称福宝古镇是“一首空间交响乐”,这首交响乐的高潮部分,正是这万寿宫所处的长长的万寿山顶。
佛宝古镇
文坛:文坛的本意为“文学界”,是读书人聚会、论文和祭孔的场所。史载古镇始建文坛已遭焚毁,现存文坛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木穿逗结构,面积290平方米。过去正堂设孔子牌位,供文人祭祀;正堂后面是白云堂,为文人品茗论文、吟诗作对的场所;底层为学馆,常年开课教学。凡学童发蒙,必先拜孔子,方可入学,寓有尊师重教之意。文坛,是古镇一道典雅的文化风景,也是古镇先人崇尚文化的标志。文人书房中常备有四样东西,称为“文房四宝”。
福星宫:福星宫过去是福宝哥老会仁字号的堂口。外堂是茶馆,里面有戏楼,称常乐社。哥老会是天地会的支派,俗称“袍哥”,为清代民间秘密结社。首领称大哥或大爷,俗称“舵把子”。哥老会崇敬关羽(蜀汉大将),讲江湖义气,会址称码头或公口,分仁、义、礼、智、信5堂,福宝有仁、义、礼、智4堂,其堂址分别为福星官、福义宫、福礼宫(也称礼和社)、福智宫,以茶馆的形式面世。各堂接纳不同身份的会员,当时的说法是:仁号少爷公班,义号买卖客商,礼号刀刀枪枪,智号猴猴囡囡。哥老会最初的宗旨是反清复明。辛亥革命时,福宝哥老会部份成员曾参加同盟会员组织的同志军围攻合江县城的战斗。解放后,哥老会被取缔。
佛宝古镇
常乐社:常乐杜是福星宫的文娱场所,也是福宝民间文艺演出场地。福宝地当川南黔北渝西接壤部位,处于夜郎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汇之处,从而形成了古乐吹打、傩戏、灯戏、秧苗戏、肉莲花、高腔山歌、俚俗说唱、猴子爬高竿、狮子翻高台等丰富独特的民间文艺。特别是以唢呐锣鼓演奏的“福宝古乐”,曲牌调式众多,表现内容生动,被当代著名美学大师王朝闻誉为“民间文化艺术珍宝”。从前,古镇官员、各界头人和老爷太太、少爷小姐常在这里一边品茶,一边观看文艺表演,享受了不少快活。
太平缸:太平缸即消防缸,为古镇重要的消防设施。这个大平缸在设计建造上很有特色,它不像通常的太平缸那样建在地上,而是建在地下,平时用石板盖住,不影响街道的使用效果,用时掀掉盖板,取水灭火。这个太平缸在建街时就已设置,距今已有千年历史,称得上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古镇先人将消防设施与建街工程进行同时设计、施工、投产使用,称得上是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三同时”的先导,给了后人不少启迪和教益。
佛宝古镇
唐记发店:理发业在旧社会被视为卑贱的职业,理发从业人员被称为“儿”,连哥老会也不能参加。他们大多是肩挑理发工具箱及热水炉走街串乡服务,开店营业的较少。唐记理发店开设于民国中期,子承父业,也招徒弟。唐氏理发有修面、掏耳、游眼、舒筋等特技,是有名的理发世家。
礼和社:礼和社也称福礼宫,是过去福宝哥老会礼字号堂口,以茶馆形式面世。礼号堂的成员多为习武、当兵之人,故有“礼号刀刀枪枪”的说法。清宣统三年(1911年)9月23日,礼和社大哥韦羽仪兄弟3人组织福宝哥老会成员,在同盟会员王锐的率领下奔赴合江县城,参加辛亥同志军围城战斗,围城66天,推翻了清王朝在合江的封建专制统治。
梅葛帮:梅葛是印染业的创业神,称“梅葛二圣”或“梅葛二仙”。梅葛帮是古镇印染业帮会的名称。旧时印染业称染房,主营染布,兼营土法印花。使用染料是用福宝山中板蓝根叶加工而成的蓝靛,染色以蓝色、青色为主,经营方式主要是来料加工,业务范围除大漕河流域外,还有黔北部分地区。清朝末年,古镇染房不下10家,其中王姓“德义长”号染房规模较大。民国初年,成立印染业帮会,称“梅葛帮”,会址设在“德义长”号。关于“梅葛二圣”的传说有两种:一种是古代有一个姓梅的人和一个姓葛的人,发现河泥浆能把白布染黄,蓼蓝草能把白布染蓝,人们便把他们奉为印染业的祖师爷;另一种是古代有一老翁发现葛鸟吃梅果时,葛鸟嘴里流下的梅汁能染红白布,人们便将葛鸟和梅果塑成圣像,奉为印染业的祖师爷。(见马书田著《全像中国三百神》)
京果铺:京果是糖果的别称,京果铺即糖果铺。旧时人们戏说福宝场上有四怪:一怪庙子坐排排,二怪染房挤挨挨,三怪墙壁当柜台,四怪栅子立沿街。这四怪既表现了古镇的神奇。老古,又体现了古镇的独特风韵。
佛宝古镇
吊脚楼是房屋的后部由木料或石料为支柱托起的木结构楼房。它是川南山地古民居的特色建筑。福宝古镇因是依山而建,随水而陡纩故有许多吊脚楼,成为古镇一道美丽的风景。这排气势雄宏的吊脚楼搭建在高峻的青石砌壁之上,支柱高挺,楼阁凌空,历经数百年风雨而坚如磐④铲专家称之为“吊脚木楼的经典之作”,“一尊壮丽辉煌的雕塑”。
佛宝古镇
茶坊巷:福宝种茶历史悠久,山中野生茶树也多。从前古镇上有多家茶户,购买乡间茶叶粗制毛茶,运销江津、重庆等地。清初,官府在古镇外面的甘雨场设置茶关,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