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北京2030
所有令你惊异的未来情景都非凭空臆想,而是由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利用现有的图书情报资源及数据,加上相关政策分析,经反复核实后描绘出的真实“明天”。 身穿太阳能蓄电服装,手握纳米手机,居住在“碳中和”环保屋内,家中雇佣机器人保姆,出行时乘坐空中飞船,泊车在立体停车场。这绝不是白日做梦,20年后,北京市民就有可能过上这样的日子。 2月3日,一场名为“展望首都2030”的展览在首都图书馆拉开帷幕,所有令你惊异的未来情景都非凭空臆想,而是由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利用现有的图书情报资源及数据,加上相关政策分析,经反复核实后描绘出的真实“明天”。 比如在“未来交通”单元,预计2030年地铁里程总长超过1000公里,这是根据现有轨道交通部门提供的地铁行程数据,以及未来的城市规划推测出来的,后来还专门经过了交通部门的专家论证。而根据国家新近出台的一系列新能源政策,推测出未来的出行工具将使用电能、氢燃料、太阳能等驱动。不仅如此,2030年你还可以选择搭乘飞艇出行,飞艇内充入的是安全稳定的氦气,再加上柔软舒适的座椅,一趟惬意的空中旅行就此开始。 小物件的变化更令人惊喜,2030年你将用上可以随意折叠变换形状、自动清洁机身的纳米手机,还可以顺便研究一下它全透明的电路设计。另一种专为盲人研发的手机,拥有特殊键盘以及支持点字法的显示器,方便收发短信。 回到家就更美妙了,智能识别系统帮你严把大门;智能衣柜可以针对你的身高体态推荐着装;智能机器人则帮助你料理做饭、打扫等诸多家务。 如何让衣服变得更有“人情味”?除了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支持电脑、手机充电的“太阳能续电服装”;以及记录人体心跳及热量消耗的“单晶硅服装”外,还有依赖传感器捕捉情绪变化,并发光预警的外衣和手套。 2030年,“旅游心愿”与“分身乏术”也不再自相矛盾。虚拟旅游、虚拟交通都将相继出现。你可以选择中意的城市,身临其境地在广场中漫步;在高速路上飞驰;在电视塔上俯瞰;更可以点击鼠标在景点前拍照留念。为让参观者提前体验到这种效果,展览主办方特意在现场用数字电视播放了一段多媒体视频,视频中是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的北京西直门和朝阳门城墙,多角度全方位的欣赏令人耳目一新。 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所长刘彤告诉《北京科技报》,此次由于场地等条件限制,大多数“未来情景”并不能像“虚拟旅游”这样进行多媒体展示。“况且虚拟现实技术更主要的应用,还是还原真实的自然场景与文化景观。比如西直门的城墙,必须要找到精确的长、宽、高等参数,并严格考证历史上的损毁及重建时间。而很多未来生活方式,都没有具体的视觉呈现,需要前期细致的脚本编制、数据搜集,以及策划论证,这些过程都非常复杂。” 除此之外,目前的虚拟现实技术非常昂贵,以秒来计费,最高可达每秒上千元。且对设备要求很高,需要专业的服务器支持。“将来,随着3D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平民化,我们会更大幅度地‘预见’未来。” >>相关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