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3D电影技术发展史待全新机遇与未来
回首3D电影技术发展史待全新机遇与未来
3D电影遵循的基本原理通常是用两个镜头如人眼那样从两个不同方向同时拍摄,然后在放映时,通过两个放映机,把用两个摄影机拍下的两组胶片同步放映,并将这略有差别的两幅图像重叠在银幕上。仅仅这样还不够。此时你只能看到一团模糊的像。这时要借助光学原理,在放映机前面安装偏光设备,改变光射出时光波的振动方式。当这两束偏振光投射到银幕上再反射到观众处时,配合专用的立体眼镜,人的每只眼睛就只能看到相应一侧的像——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机映出的画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机映出的画面。用这种方法“欺骗”我们的大脑后,你就会得到立体感很强的图像。
观看立体电影是一种奇妙的体验,无法用语言描述。想象一下,当长着獠牙的怪兽冲破银幕向你扑来,当射出的子弹仿佛直冲你的脑门……这绝对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进入80年代之后,3D电影的制作技术日臻成熟。制片商们纷纷把它当成包装影片的妙方。于是,涌现出不少打着“3D”旗号的名片续集或者衍生物。“3D”是人们观看的唯一理由。毕竟即便再平庸粗糙的画面,变成立体时给人们带来的刺激也值得尝试。这也是大多数3D电影的状况:续集、噱头、情节和制作水准一团糟。似乎制片商更满足于把“3D”当成一种促销手段,并不打算真正投入精力。对观众来说,一部3D电影能让人津津乐道的仅仅是新奇感而已。当然,3D电影特殊的拍摄方式,决定了它的镜头语言不可能太复杂,场景和特效也很难过于精致。而且,立体效果也并不尽善尽美,长时间观看眼睛总会吃不消——人们称之为“3D头痛”。 这种瓶颈状态急需新的技术革新来打破,更需要有人肯花心思制作精良的3D电影。传统的3D电影放映机受到机械设备的限制,无法将帧率进一步提高,很容易让人感到眼睛不适。而且,即便戴着眼镜,很多时候左眼难免会看到右眼的画面——反之亦然,造成观众俗称的“鬼影现象”。而且两套胶片的同步也是个难题。但在数码时代,这都不是问题。新的放映方法基于电子计算机控制和数码成像技术。2001年,由一家名为RealD的公司首创,并以“RealD”来命名——其字面意思就是:“真3D”。
在RealD系统中,计算机取代了电影胶片盘。它同样需要两台计算机分别输出左右眼的两套画面。当计算机把两套画面送达投影机后,数字投影机将画面的偏光和切换任务交给控制芯片来完成,确保精确。同时,放映帧数也因此大幅提高。在控制芯片的指挥下,投影机可以快速切换播出的画面。如果对每幅画面进行三次切换,观众可以收到144帧/秒的画面。这可以最大幅度地降低观众长时间观看3D影像带来的不适感。 而且这套系统的银幕和眼镜也经过了革新。眼镜表面上的偏光膜条纹由传统的条状改为环形,能更好地过滤光线。要知道,从前人们看3D电影时头是不能随便动的,稍微有点偏差就会出现“鬼影”,现在则自由了许多。而被称为“Z-Screen”的新式银幕则在设计中加入了偏光膜,可以与眼镜相配合。这样,当银幕上放映专供左眼的画面时,人的右眼几乎看不到任何东西。这就把视觉疲劳、头晕等症状发生的可能减到最小。 RealD系统是革命性的一项技术进步,它极大地改善了3D电影的放映质量,但对影院成本方面的要求则相对低廉。随着越来越多的制片商对它的接受,毫无疑问,RealD就是3D电影的未来。 还有一种从胶片角度来切入的“捷径”,让人们对3D电影的未来充满期待。2005年3月,IMAX公司宣布了全新开发的一种新技术,可将2D电影胶片转换成3D电影。他们把《超人归来》的电影胶片成功转换为IMAX3D电影,并向公众演示。据IMAX预计,转换一部传统的35毫米2D电影到IMAX3D规格,大约需要六到十周的时间,费用在500到800美元之间。 进入新世纪,数字动画成为迪斯尼公司的主要业务。他们也成为业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早在2005年11月,迪斯尼就决定把他们的新动画片《四眼天鸡》以RealD的规格来放映。几年之间这个队伍已经不断壮大:《罗宾逊一家》、《怪物屋》,重制版的《圣诞夜惊魂3D》、《玩具总动员3D》等。数字3D技术在过去的几年里面不断的发展,现在终于可以应用了。差不多每个顶尖的导演和大的制片公司都在用这一技术——今年就有十几部电影上映,而明年及以后这种3D电影还会更多。这些不仅仅是动画片,还包括表演摄制影片,喜剧,戏剧以及纪录片。在美国的数字影院,几乎每周都会有3D的直播体育比赛以及摇滚音乐会。 >>相关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