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评测>VR产品

3Glasses S1 MR开发者版评测丨近在咫尺的“未来”

文章来源:87870 作者:87870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25日 点击数: 字号:
3Glasses S1 MR开发者版作为第一款面世的微软MR设备表现怎么样?微软会通过MR描绘一个怎样的未来场景?3Glasses通过与微软的合作又会得到怎样的红利?

在2016这个如火如荼的“VR元年”中,国际巨头纷纷加入到VR行业,着重发力这一被称为“下一代计算平台”的新领域。大量资本与技术的入局,使得VR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硬件层面,“VR元老”Oculus推出了一经上市就倍受好评的消费版Oculus Rift。

S1采用“2 in 1”的包装设计,白色的外封皮中规中矩,正面印着S1的产品

抽去外封皮,两个小包装皆采用了哑光黑为主色调,只有正中心标示了一个3Glasses标识。并且这个标识颜色不同于纸盒哑黑,采用亮黑色的标识在光线恰当的情况下,与哑光黑的外盒有非常大的视觉差,3Glasses的品牌十分显眼。

正方形的内胆包之中为S1头显主体、说明书、擦镜布、合格证以及保修卡;较小的包装之中分别为2支手柄、CAM摄像头、固定底座、支撑杆以及两个USB充电线。

从外形上来看,S1微软版并没有采用微软标配的铰链,外观上依旧是自己VR产品的原有设计,佩戴方式也颇为传统,仅仅是在头盔和手柄上加入了一个较为显眼的标志来做区分。

S1的整体机身是用Sabic 哑光塑料材质打造而来,观感的逼格很高,从工艺的角度讲,亲肤的手感较为符合大众的需求。正面看上去,高亮面板上的两颗摄像头恰到好处,并没有让这款头盔有什么突兀感。在会发光的3glasses logo的加持下,机型整体真是“骚气十足”。

机身上下各有一个麦克风,可以进行语音交互。下部除了一个麦克风之外还有一个

机身上部有一个多功能按钮,不过按键反馈小,按下去也较为绵软,手感欠佳。

镜仓的空间较小,没有为佩戴眼镜的用户预留足够空间,经过我们实际测试,镜仓部分只能容纳下较小的眼镜,并且佩戴起来舒适度有所下降。

头盔的贴脸海绵框是通过魔力贴粘合的,十分方便置换。不过,当我们将面罩卸下时,发现魔力贴与头显是通过胶水粘合的。并且,87君手中的这一台已经出现了开胶的现象。用力撕扯魔力贴时,会导致魔力贴与机身之间的胶水断裂。(我们只测试了手中的S1,可能是特例,不具取样性)

除头显之外,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两个连体耳机,耳机整体做工格外精致。外侧的边框倒角十分亮眼,同心圆的纹理也能大大提升耳机的品味。

还有重要的一点,头显的连接线没有采用常规的HDMI接口,而是采用了DP接口,保证高带宽的同时,也能避免HDMI接口的占用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缆线的长度不宽裕,去除连接后使用长度不足一米,使用空间较为狭小,这一点在体验部分会着重说明。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考虑到需要远距离使用的情况,3Glasses官网提供有DP盒子延长线配件,供用户选购,还算是比较贴心的。

整体来说,MR版的S1与VR版的S1模组相同,除带有微软图标的多功能按钮不同外,其余部分十分类似。87君手中这台设备虽然整体还算精致优秀,但经不起推敲。细节处较为让人失望,还有提升的空间。

S1并未采用微软标准的Inside-out方案,而是采用了3Glasses自研的3 Wand空间交互技术,从原理上看,依旧是红外定位方案。整套交互设备包含一个红外摄像头与两支无线手柄。

S1的定位摄像头与其他红外设备需要2-3个CAM不同,S1将两个摄像头“合二为一”置于同一个模具内,摄像头的主体部分为圆柱体的磨砂金属,正面CNC切割出一个圆角矩形,上面覆压着一块带有3Glasses Logo的高透面板,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圆形高透面板进行封装。保证整体性的同时又具有十足的科技感。不过这样的设计会不会对追踪范围造成影响还有待后续体验考证。

最后,聊一聊手柄。S1的手柄在设计上别树一帜,很难在它的身上看到其他手柄的影子。手柄整体为棒形,正面上方有一个万向摇杆以及菜单键和WIN键(开机键)。下方是一个在使用时发光的3Glasses Logo。

背部的扳机键与抓握键位置安排的恰到好处,抓握时可以自然流畅的贴合在按键上。并且扳机键程适中,按键反馈也较明显,按下去有清脆的“咔哒”声。需要说明的是在抓握键下方有一个复位键,不过需要卡针进行点按。

手柄的整体涂装很合眼缘,顶部为高亮,正面为亚光黑,背部则是深空灰,三种颜色的混搭为略显简洁的手柄增添了亮点。

最后,我们上一张全家福。

丨硬件参数篇:主流的配置与“省心”的使用方式

S1采用了两块独立高清快速响应LCD屏幕,

怎么样,是不是足够“小白”?这种顺畅的安装过程让人身心愉悦,一度忘记了以前被其他设备安装中出现各种各样问题所支配的恐惧。微软作为软件层面的“带头大哥”在这场顺畅中的贡献首屈一指。而这种这种“即插即用”的方式想必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倍受追捧。

丨体验: 比你想象的更惊艳

1. 追平

答案是肯定的。经过微软底层的优化,S1在使用混合现实门户时,晶格效应微乎其微。实际体验远超当下“隔着纱窗看世界”的主流VR设备。

举例说明,在虚拟混合门户中,87君利用S1可以轻松阅读网页和电子邮件。辨识文字要比Vive和Oculus轻松很多。单从分辨率和晶格控制的因素出发,S1完胜。

不仅如此,87君的多次拖动视窗,未感到过高的余晖,过渡十分平滑,达到了“头动影像到”效果。

虽然S1在晶格和余晖控制上表现的让人惊喜,但在灰阶环节,由LCD技术引起的黑色不纯净的问题表露无遗。观察纯黑背景的视窗时,黑色背景不纯净,颜色发灰明显。可能这也是S1最后的美中不足吧。

整体而言,除灰阶问题上S1比不上其余使用OLED屏幕的头显,在其他部分,前者已经追上了后者,甚至有所超出。S1的整体表现,也刷新了87君对LCD屏幕一贯印象。

2. 不一样的操作

回应前文,由于S1的手柄取缔了圆形触控板,取而代之的是摇杆控制,这必然会改变我们已经熟悉的Vive上“按下触摸板→投射抛物线→放手后瞬移到目标区域”的移动方式。果不其然,S1在混合现实门户的移动方式变成了“向前推摇杆→投射抛物线→放手后快速移动到目标区域”。尽管乍看之下的变化并不大,但稍有微软游戏手柄使用经验的朋友应该可以看出,排除为了降低眩晕而把完整的“平移”切分成快节奏的“疾进”之外,这套方案其实和历代Xbox平台主流游戏的移动操作非常相似。换句话来说,对于微软自家游戏主机的用户而言,几乎不用任何学习成本就能掌握这种移动规则。

3. “坐位式”定位

如果说上述两条是S1“秒杀”其他头显的地方,那么在定位方面就是S1的丢分项。我们都知道想要获得完美沉浸体验,高度精准的定位必不可少。但在混合现实门户中,S1的定位时常“漂移”,我们几经重装系统后问题依旧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S1头显连接线长度略短。正常插入头显时,需要几经调整机箱位置,最终采用了“屁股向前”的姿势才满足了110厘米的最佳距离。

并且在定位过程中,即使手柄一动不动的把一支体感控制器一动不动地举到桌面摄像头和头显的交汇区域,呈现在全景视野当中的指示光标依旧会时不时地抖动。我们联系3Glasses的工程师之后,他们表示第一次使用需要先更新3Glasses DCA固件。87君更新完固件之后手柄抖动的问题消失,在对视窗进行拉大缩小时也能够实时准确的完成。

4. 凡我所用,皆可见。

混合现实门户之中最重要的功能可能就是无限视窗。熟悉Windows的用户应该都不陌生,每个应用都有一个独立的窗口,并且每个视窗都能独立工作却互不干扰。混合现实门户将这种PC端的特性搬到了虚拟世界之中。

混合现实门户之中,用户拥有一个虚拟的房间,你可以无限制的打开应用,并且可以随意将其贴到虚拟墙壁上。在这种机制下,我们可以想象当MR普及时,混合现实门户也会像Windows一样成为我们日常工作学习中的“必需品”。

整体体验下来,S1的表现虽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大体表现让人满意。

丨总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综合来看, S1硬件素质还是十分亮眼的,综合设计,佩戴舒适度等各个方面都还算的上优秀。可惜S1是为开发者准备的产品,拓荒期的MR在内容还有所欠缺,对普通消费者不太友好,尤其是在游戏领域。不过,这种情况很快会改变,具微软方面消息,《光环VR》和微软旗下拥有的其他主机大IP,如《战争机器》等游戏可能会到来的VR版,都将会是自家混合现实门户独占,不会登陆【87870原创文章,转载须注明来源及链接,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