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配送车即将上路商用? 坎德拉助推产业升级
一直以来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因为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以及高昂的成本费用,比如天气因素、人工成本、工具损耗、意外事故等,成为困扰众多电商企业和物流公司的头号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京东、阿里等电商巨头近些年纷纷将目光投向正处于萌发阶段的物流机器人市场,一时间物流机器人成为了2018年产业新焦点。
大佬布局,市场前景可期
2016年,京东在宿迁搭建无人机场,宣布京东无人机飞行服务中心正式启用;阿里旗下的菜鸟网络自主研发的小G专为解决最后一公里而诞生;还有众多新兴的科技创新企业也纷纷瞄上了无人配送这块诱人的“红肉”。从行业现状来说,物流机器人显示了巨大了的市场潜力和前景机遇,然而机器人在技术性能方面还没有达到最优,只能说是基本成熟,户外无人配送的道路依然困难重重:京东无人机的荷载和续航能力注定目前它只能配送一些体积小、重量轻的包裹;菜鸟小G目前也只是在西溪湿地的阿里园区内低速行驶,想在户外上路,真正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难题,灵巧性和机动性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加上物流机器人的市场投放和推广的难度较高,产品的可靠性能有待检测等诸多因素。有评论称:无人配送离走近人们生活至少还要等待五年之久。
真的需要等待五年吗?坎德拉的技术研发部负责人不这么认为。
挑战与机遇并存
京东无人机主要瞄准解决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在众多承担较大物流体量的一线二线城市,最适宜的是无人配送车。坎德拉的技术负责人认为无人配送车的户外推广普及最主要的限制因素还是来自技术方面。不比无人仓储机器人,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完成码垛、分拣等工作,户外配送,尤其是物流最后一公里,因为未知的环境,多变的地形以及复杂的场景,对无人配送车的灵巧性和机动性有很高的要求。例如机器人是否能应对陡坡类复杂地形?如何应对复杂天气?如何正确识别红绿灯,安全避让行人?如何保障包裹的安全完整?在路线规划方面是否能做到最优化?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蛰伏两载,蓄势待发
致力于解决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是坎德拉创立的初心,坎德拉拥有来自国内外名校精英、企业研发高管、科技领域研究专家等成立的核心研发团队,围绕着目前户外配送中存在的种种技术难题进行不断的探索与攻克,在历时两年的研发中,除了获得国内外两百多项专利,坎德拉技术团队针对无人配送车户外行驶的灵巧性和机动性问题,设计研发了箱式物流机器人、四轮物流机器人和两轮摩托车物流机器人。
攻克壁垒,利剑出鞘
即将推出的这三款物流机器人均采用坎德拉的核心飞轮控制技术,内置IMU陀螺仪,机器人够在多种复杂地形中行走,完成几乎目前市场上机器人都无法做到的上下陡坡、上下楼梯等行为,还能有效抵抗推导、拉扯、打击等外力干扰行为,随时保持机器人的平衡状态,保护包裹在配送途中的完整和安全。此外物流机器人配置激光雷达导航系统,能够精确定位,自主导航,主动躲避障碍物,也就是说哪怕目标突然窜出来,只要自身不撞上无人车,无人车都可紧急制动,防止撞击,确保安全。在配送途中,机器人的图传技术还能够及时反馈周围环境信息,便于后台实时监测操控,在遇到障碍物原定计划路线遭到中断时,机器人能及时调整,重新规划最优的行驶路线;在续航能力方面,坎德拉的相关技术负责人透露,物流机器人续航里程可达200公里,完全可以满足最后一公里对机器人需要具备高续航能力的需求。
坎德拉作为一家以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型机器人为主新型科技创新企业,致力于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难题,近年来不断加大技术前瞻性投入,通过技术创新,在无人配送车的性能提升方面已经冲破了技术壁垒,这三款物流机器人将在2018年进行路测并批量生产,预计会在2019年正式投入市场,相信到时会将无人配送商业化进程迅速推入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