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生存现状管窥:华强北VR设备月销量超千万台
VR生存现状管窥:华强北VR设备月销量超千万台
资本市场冷静观望笑看风云 企业级消费将撑起VR商业模式框架
“光是8月份,深圳华强北廉价的VR设备已经卖了1000万台。”焰火工坊CEO娄池透露了一个有几分惊人的数据。这个数字,得到了其他VR业内人士的认可。当资本市场不再热捧VR之后,VR“凛冬将至”的论调开始盛行,在一部分人开始动摇迷茫的时候,“华强北VR设备月销量超千万台”的消息就像是一剂强心针,稳住了惶惶人心。虽然业内人士心知肚明,华强北卖的都是一些低端的眼镜盒子和一体机,但是他们眼中看到的是,千万级别的销量证明了一件事:VR市场的需求不是伪需求,往前走,有希望。
1000万台VR设备主要销往海外
“华强北的VR设备主要销往海外,现在天猫客也比较多,我们做VR设备有段时间了,出货情况很好。”深圳一家VR设备厂商负责人老马(化名)告诉记者。虽然老马并没有直接说明他的货有几成销往海外,但据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这些VR设备最起码有半数以上的市场在海外。娄池给出的数字更加大胆:“其中80%都销往海外。”
一个简单的塑料盒子,再加上2块镜片,成本极低,足以描绘出华强北正在热销的VR设备形态。在阿里巴巴采购批发平台上,价格可以低至10~15元,老马表示,他们出的货批发价都是20元以上,已经算是华强北品质相对好一点的VR盒子。
一直以外贸见长的华强北在抓住VR风口这件事上毫不含糊,产品一批批从工厂出货,多年积攒下来的雄厚渠道实力让他们并不发愁销量。不过老马坦言,由于设备本身的局限,单独卖VR盒子利润空间并不大,华强北是将VR盒子当做手机的一个配件在销售,“目前我的货在泰国销得最好。”
在深圳创业多年的3Glasses CEO王洁告诉《IT时报》记者,华强北山寨VR卖出1000万台对行业来说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对产业有正面意义,“首先1000万台设备卖出去了,这里面是好奇心经济作用的结果。华强北做的是短平快的生意,不过重要的是,这份好奇心可以支撑多久?”
或许缺乏留存用户才是VR业内人士的焦虑之源,当华强北证明了市场有需求的另一面,大量低端产品进入市场也会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人们对VR的想象和期待。华强北卖的VR设备分两种,一种是价格低廉谈不上VR体验感的手机VR盒子,需要连接手机设备,另一种则是低端的一体机,内置显示屏,连接Wi-Fi即可以使用。
或许正是消耗了市场的好奇心而没有持续的产品爆发力,简单的手机VR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多名经销商向《IT时报》表示,现在单纯的手机VR盒子已经不怎么赚钱,有些厂商已经开始清货,转而将目光放到了附加值稍高一些的一体机上。
资本“凛冬已至”?
与华强北山寨厂商的火热相比,被称之为“VR元年”的2016年已经接近尾声,VR在疯狂热了一波之后表面上看开始降温,最直观的体现是在资本层面上。
数据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国内有18家VR创业公司拿到了融资,6月至8月这个数字缩减到四五家。从所有获得融资的VR公司来看,获得亿元级别融资额的项目只有7家,甚至在个别项目上,资本已经退出。对比2015年第四季度二级市场对VR几乎是狂热的追捧,VR的资本寒冬并不是危言耸听。
二级市场的火热也被业内人士认为“有点早”。UCCVR创始人符国新觉得,当整个市场没有任何商业模式的时候,二级市场的进入是有点不正常的,“先有想法,然后有人才为想法服务,第三需要资本去支持,然后再去寻找模式。只有模式成熟,产业才会变大,收入才会变多,形成正常的循环。”
娄池认为,资本遇冷的一个原因是三星、HTC、Facebook等几家大厂的产品面世后,并没有迅速普及,“或许资本一开始对VR过于乐观了。”当散发着美丽斑斓的肥皂泡沫被现实击碎时,资本选择了观望。
资本市场的变化对较早进入的硬件厂商影响不大,这批早期创业公司已经拿到了大笔融资,完成了VR硬件市场的跑马圈地。国际大厂Oculus拿到Facebook的20亿美元已是旧闻,仅从国内来看,目前公布的融资项目里,融资额最高的是蚁视科技,B轮融资额高达3亿元人民币,紧随其后的暴风魔镜的融资额有2.3亿元。3Gglasses在融资上一直很低调,王洁告诉记者,去年完成B轮融资之后,今年3Glasses会进行新一轮融资。
“任何产业在迭代的过程中,最终都是要变成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投资方投资要看投资回报率,最终要看公司产品的落地能力、公司可能的用户以及变现能力。”王洁觉得,资本不是降温,而是此前拿到了钱的公司,开始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产品、探索商业模式。
这个时候,内容创业依然有机会。刚刚以250万美元领投了西雅图一家VR游戏公司的符国新表示,以前投资的范围多是中国团队,现在每周收到的BP(商业计划书)有三分之一来自海外。当面临海外同行的竞争时,市场的大浪淘沙,或许才刚刚开始。
走,到B端去盈利
虽然VR通往C端的路并不畅通,消费者市场一片惨淡,但VR在B端的成功却不可忽视,包括体验点、行业应用在内的B端市场给了VR公司自我造血的机会,事实上,能赚到钱的公司,走的都是B端的路子。符国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直言:“中国是目前唯一能在VR上赚到钱的地方,有相对成熟的模式,美国还没有。”
以3Glasses为例,虽然公司的定位是希望面向C端市场,但是当现实不具备这种条件时,3Glasses选择了“先 to B(企业级市场)再to C(个人级市场)”的模式。王洁透露,在未来的1~3年里,B端依然是公司重要的前进方向,但希望能够越来越接近C端,“去年B端占80%右,希望这个比例越来越低。”
行业亦看到了B端的潜力。VR游戏公司TVR 已经辟出了一个团队专门承接B端业务, 最大的一个“to B”业务便来自阿里的Buy+。在Buy+最新发布的虚拟购物视频原型中,TVR 负责 3D 场景的搭建和交互的设计。在影视内容提供商中,目前估值最高的兰亭数字甚至停掉了所有的C端业务,转而为B端开发内容。除此之外,兰亭也开始承接来自房地产公司、汽车品牌等广告主的VR广告片拍摄业务。
“随着谷歌Daydream手机即将发布,索尼PS VR也即将发售,终端出货量更多的时候,盈利模式就会更多。”符国新说道。
当清晰的商业模式形成,资本的接盘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