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平板,小米平板2,英特尔,x5-Z8500,Type-C
小米平板2和红米note3一同发布,新机改用了X86构架的英特尔的凌动x5-Z8500处理器+2G内存+16G存储,后置800万前置500万像素摄像头,6190mAh电池,USB Type-C接口,售价999元。
虽然搭载win10的64G版本要12月下旬才会开卖,但安卓版小米平板2已经来到我们手上,现在就来看看它有什么提升,以及值不值得买吧。
包装与配件
小米平板2的包装和红米note3接近,舍弃了小米1开始的牛皮纸盒,改用比较常规的白色纸盒,背面是机器的简单参数。
机器的配件包括说明书保修单、Type-C数据线和充电插头。
USB Type-C数据线
随机附送的插头,输出仅为5V/2A,应对6190mAh的电池显得力不从心。
外观与做工
小米平板2的正面没有大的变化,额头左侧是logo,中间是光线感应器和摄像头。
底部是安卓三大金刚键,按键有微弱的背光。因为按键间距巨大,平时盲摸很难摸中,基本上这个按键灯是得一直开启的。
小米平板2改用了金属机身,背面质感有了显著的提升,但表面处理并不是非常精细。
背面摄像头右侧、机身顶部正中央都有降噪麦克风的开孔。
底部是开口向下的双扬声器,平板时会对音量造成比较明显的影响。小米logo下方有句很有逼格的话“Design by xiaomi in Beijing”,果粉们不知有何感想(斜眼笑)。
机身顶部只有一个3.5mm耳机接口。
底部是两颗固定螺丝和Type-C接口。
电源和音量按钮都在右侧,按键精致虚位小,按键偏硬手感中规中距。机身侧边的圆弧处理类似iPad mini4/iPhone6,变得更加圆润。
改进的变角处理和更轻的体重,让机器手感有了明显的提升。
与小米平板1代、iPad mini3对比
左到右分别是iPad mini3、小米平板2和小米平板1代,最右侧的小米平板1代明显要大一圈。
正面边框宽度的控制上,小米平板2也有明显的提升。
小米平板2与小米平板1的厚度对比
小米平板2与小米平板1的厚度对比
小米平板2与iPad mini3的厚度对比
iPad mini3重333g左右
小米平板1与小米平板2的重量对比,两代平板体重上相差40g。这听起来不大,但拿在手上的差别非常明显。
上手体验
7.9英寸2048*1536分辨率的屏幕和iPad mini2/3/4保持一致,精细度上完全不是问题,但肉眼看的亮度和色彩表现貌似和iPad mini有一定的差距,但具体数据会在之后的详细评测中才能确认。
另外,虽然不影响使用,但我们拿到的工程机在顶部还有一条明显的漏光带,暂时无法确认是个例还是通病。
机器背部的出厂贴膜显示机器是5V/2A输入。
但机器用高通快充充电器,可以支持12V/1A的高通快充2.0规格。日常使用,还是配个快充头比较靠谱。
系统方面,小米平板2搭载的是基于安卓5.1的MIUI 7系统。
锁屏界面、桌面第一和第二页
虽然版本号更高,但系统整体UI和功能和小米平板1几乎完全一致,系统自带一整套的桌面工具插件。
自带app不多,系统相当纯净,甚至纯净到手机版MIUI中的安全中心都被精简掉了,只在设置界面中融合了国产rom必须有的自启动管理功能(其实平板版MIUI从MIUI5开始就精简了安全中心)。
系统里面多了个儿童模式,点选可以打开的应用,设定密码后即可开启。整体效果其实是个应用锁,开启后桌面就像是个打开的文件夹,只会显示选中的应用。
系统整体异常流畅,流畅度上全面碾压了搭载MIUI 5和MIUI 6的小米平板1代。这原因可能是小米平板1代的英伟达Tegra K1优化不佳,或者是二代有MIUI 7加成。
性能
小米平板2从原来的英伟达 Tegra K1 处理器(4核 2.2GHz A15构架)变成了英特尔的凌动x5-Z8500处理器,后者为X86构架的4核 2.2GHz CPU,可以运行完整的windows系统。但传说中因为微软授权原因,win版要晚一个月上市。
小米平板2用的英特尔的凌动x5-Z8500,是Atom门下的中端CPU,它上面有x7,它们是之前的Cherry Trail处理器的继任者,使用14nm工艺,Airmont架构,64位处理器,整合Intel自家的Gen8 GPU。
先不论两边CPU构架上的差异,单从跑分上看,扣除了X86构架跑安卓的性能损失后,对比Tegra K1,x5-Z8500在性能上并没有优势。而在GPU方面,Intel自家的Gen8 GPU则有超越大家预想的表现,已经非常接近英伟达的老核弹 Tegra K1了。
具体对比可以查看我们的跑分库http://7.leiphone.com/performancePhone/62-81-69-115-41?phoneShowType=word。这成绩,对比上一代互有胜负,最明显的提升是闪存写入速度,但整体提升并不大,整体性能介乎于骁龙801和骁龙808之间,整体提升并不大。
其他
耗电曲线
初步体验下:
机器日常使用的发热控制较好,热量主要集中在中上部,一般使用只是温手的程度。
耗电速度表现正常,貌似和上代略有提升。
如果配上快充插头,充电速度也有不错的表现,可以在10几分钟充上10%的电量,而且发热控制还可以。
机器的整体流畅度对比上一代有提升,但性能提升并不明显,最明显的提升还是外观用料和做工,以及更低的价格。而更详细的测试内容,请关注之后完成的具体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