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制约着可穿戴智能硬件的发展
可另一边厢的智能硬件,在近一两年的产品却出现了爆发性的增长。这都多得其既可以组成智能家居的一部分,又可以离开房子单独使用,相对智能家居方案来说低廉得多的售价,最高也不过千元,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追求高质量生活的消费者,那份对医疗健康的诉求很好地成了企业投资智能硬件的切入点。
随着苹果谷歌纷纷登场,BAT们先后入局;上下游产业链及行业生态已经开始形成,智能硬件不再是小范围创业者的自嗨,产品形态已经逐渐被消费者所认知和接受。
实际上,三星与美国糖尿病管理服务企业已经开始合作,正在研究进入手机健康医疗市场。三星将来也会强化与保险公司、制药厂、医院的合作,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寻找降低医疗费用的最佳解决方法。三星方面表示,将通过与IT行业及医疗机构合作,借助IT工具构建自身健康管理系统,从而加速“数码健康”时代的到来。
而日本的三菱公司则做得更进一步,通过自家电、摄像头、传感器和其他设备来追踪家庭成员,然后通过分析身体和心理状况的数据带来提升健康和快乐程度的建议。具体来讲,当家庭成员走到门前时,摄像头会识别并确认他们的身份。在他们触摸门把手的时候,当中的传感器便能检测到体温和心率数据,相关数据会显示在门厅,同时也能供其他的设备使用。例如,当检测到用户的体重之后,冰箱便能够提供相应的饮食建议,并将建议显示在炉灶旁的台面上。
除此之外,随着内置健身设备的运动服和运动鞋走出实验室,吸引着运动爱好者争相购买。健身已经成为科技公司越发看重的市场。美国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预计,以健身为重点的可穿戴设备今年的出货量将超过6800万个,整个行业将不再局限于健身手环,还会扩展到服装和鞋履市场。
不论是在美国硅谷,还是中国的北京、深圳,着眼于健康锻炼的智能硬件大潮席卷了整个科技圈,而这也被看做是在智能手机之后又一波技术革命。
然而健康管理功能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展,这表现在有的智能医疗设备,出于技术或实力方面的原因,在功能突破上陷入僵境,转而只能在产品种类上做文章,这也是市场上不断有新的设备出现但实际上却都差不多的原因。
健康管理的巨大潜在需求给了生产商开拓市场的方向,但同时也限制了生产商的创新思路,而无法再向新的潜在市场进行探索。毕竟现有的市场还未饱和,相对的未知市场则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种种衡量之下,生产商自然会选择更能创造出利润空间的现有市场。
人们对个性化治病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治疗的高效和及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此为出发点,智能穿戴设备势必会朝着“治病”的目的和方向发展。无论是智能鞋、智能腰带、智能手套,都应该是穿戴设备医疗化的表现。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智能穿戴设备的未来,也就是智能医疗穿戴设备的未来。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智能穿戴设备,将更多地实现“治疗”的功能,而健康管理则会作为辅助功能长期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