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智能健身设备不会让健身教练下岗?
是的,上述这种运动健身体验,你现在已经触手可及,只需要在手机上下载几款应用、购买一款运动手环或是GPS手表,便可轻松实现。只是,这种基于数据的自我锻炼体验,是否能够代替专业的健身教练呢?一起来讨论一下。
成为自己的私人教练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技术最终的发展目标,便是帮助人们实现更多自主式的体验。内置丰富传感器的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都在帮助你记录很多事情,并且越来越全面。
智能服装品牌SmartLife的CEO表示,智能服装正在向时尚、实穿性发展的同时,未来还可以监测呼吸、体温以及生命体征,甚至实现365天全天候的不间断监测体验。而目前,能够通过肌电图传感器实现肌肉运动监测、提醒用户注意训练强度的产品已经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产品已经实现了部分私人健身教练的作用:根据个体差异提醒用户更健康地运动。
问题是,你能真正理解那些数据吗?
然而,最根本的问题是,用户真得能够理解所有数据的含义吗?暂且不论传感器的精准性,即便它们非常精确,但心率数据、睡眠数据摆在用户面前,用户如何根据这些数据来做出积极的改变?
毫无疑问,一些专业体育运动员,已经开始借助具有GPS及加速度计的可穿戴设备来监测运动状态,而这些数据最终会被汇总到专业教练和营养学家处,针对每个运动员的状态进行分析,从而在训练强度、饮食方面做出改善。显然,这说明了一个问题:数据暂时不是答案,而是一种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技术暂时无法解决一切问题
显然,大部分运动监测产品属于消费级产品,而不是经过医疗认证的医疗级设备。其生成的数据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并不能真正改变人们的健康状态。另外,软件方面缺乏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建议,这也是一个明显不足。而一个有经验的私人教练,则可以根据客户自身条件和需求,制定更准确、更有效果的训练计划,并适当予以激励。本质上,这与自检和去医院就诊的区别是一样的。
显然,目前的技术还仅限于监测、提供数据,但并不善于倾听和给出实际建议。在此之前,健身教练显然是无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