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智能硬件创业 当我们不谈情怀时在谈什么
如果把坐标放在北京,或许可以说,“智能硬件刚刚崭露头角”,但是对深圳而言,这并不是一个新生的领域。
在参加2015年美国CES展(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的4000余家企业中,你知道有多少是来自深圳吗?答案是500余家。
他们大多都只有一个标准展台,3M×3M的面积,上面展示着从12000公里之外的深圳带过来的产品,虽然不少公司还停留在手机配件这样的产品上,但智能硬件和智能家居逐渐成为主角,从较为初级的手表、手环,到难度较高的无人机、机器人,智能硬件正在成为深圳的一张新名片。
“在国内,你不会找到任何一个像深圳这样的地方。”一位创业者语气肯定地告诉《中国企业家》,“在全世界你也找不到第二个。”
从上游的元器件供应商,到初级的模块提供方,以及后续的方案商和下游的代工厂,创业者可以越发轻松地在深圳找到创业所需的所有环节。无数曾经在北京和上海打拼的智能硬件创业者举家迁到深圳,看重的就是这种环境。
完善的智能硬件产业链并非一夜之间出现,这与几年前“山寨”手机一脉相承。很多“山寨”手机厂商并不具备核心研发能力,只能依靠方案商提供的半成品和强大的产业链,再加上或多或少的微创新,用低价格的产品获取一席之地。
现在看来,这种模式已经延伸到了智能硬件领域,变得愈加完善,而且这种变化不是以“年”为单位,而是以“月”,甚至在以更短的时间进行迭代。
inwatch是深圳本土的一家智能手表创业公司,创始人王小彬已经在智能硬件这个领域打拼了好几年,对这里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了如指掌。
他告诉记者,MTK(联发科)作为芯片的合作伙伴,最多一个月就会来公司调研,不同于之前由芯片方来主导技术研发,现在芯片厂商会主动听取创业团队的意见,以产品的性能为主导,来研发芯片,“最近新推的一款芯片基本就是按照我们的需求做的。”王小彬说。
潘昊是深圳智能硬件创业圈里的“名人”,尤其在创客那里。他有两个公司,一个是深圳矽递科技有限公司,一个是柴火空间。相比于前者,柴火空间更为出名,它是一个为智能硬件爱好者和创业者提供交流的线下平台。让它声名鹊起的是,今年年初李克强总理曾经来到这里与智能硬件创业者交流。
跟柴火空间相比,矽递称得上是创业者的福利,这里每天都在上演如何帮助创业者将“理念转化为产品”的励志故事。矽递的新办公室位于南山区一个新开发的工业区,前台的背景墙粗看是一个白板,细看则是由数百个电路板组成。
矽递的主要业务是提供具备一定功能的产品模块,比如可以实现蓝牙、WiFi或者定位等一些通用功能。它的意义在于省去了创业者与元器件供应商打交道的环节,要知道,如果创业者的需求是几百个或者几千个元器件,那与供应商斡旋的时间或许就要花去几个月。
不仅如此,深圳还有大量的方案商,没有采访对象可以告诉我们一个具体的数字,但是“数百家”应该算是保底了。所谓方案商是指,在创业者做出雏形时,方案商可以协助创业者将它们变成产品。
可以打一个比方,你可能会把一个手环做得跟手机一样大,但方案商可以将其做成只有一平方厘米大小的电路板,并实现所有功能。这意味着,作为智能硬件创业者,你甚至可以不懂得如何画电路图,但依旧不妨碍你创业。
page
在代工厂方面,深圳智能硬件供应链也在迅速发生变化。李政烈是深圳市宝华兴橡塑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七年前,由于无法承受深圳市区高昂的房租,他将工厂搬到了离深圳市一个多小时车程的龙岗区。
在利好工业园,李政烈租下了一栋五层楼房的一二层,共占地2400平方米左右。站在工厂门口,他手夹着一根烟,指着周围十七八栋五六层高的楼房告诉记者,“这些楼里面得有30多家代工厂,大部分和我们的规模差不多。”
“五六年前,如果有公司只是带着一个idea,就让工厂做出产品,我会认为他这里有问题。”李政烈指着自己的脑袋说,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大多数不想停留在“赚快钱”的代工厂都开始寻求转型之路。
“现在你给我一个idea,我会在一周之内给你提供五种方案,甚至十种。”在李政烈看来,深圳很多代工厂现在也都卷入到了创业过程中,像原来那种“坐等生意找上门”的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除了南山区、福田区等几个区域外,深圳宝安区和龙岗区已经遍地都是这样的代工厂。
深圳市友宏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彭细波告诉记者,围绕自己公司的上下游合作伙伴已经有四百多个,“不出一个小时的车程,我可以找到所有合作伙伴”。彭细波指着窗外,隔壁的厂房不时传来各种设备运转的声音。
王小彬就曾经吃过供应链的亏。2011年下半年,他和两个朋友想做智能手表,做了大半年,当把产品的手板(没有功能的产品模型)做出来之后,寻遍了深圳代工厂,绝大多数公司都没有技术能够实现他的产品要求。
仅以当时他们采用的曲面玻璃为例,就没有几家工厂可以做,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技术上可以实现的企业——中国南玻集团,却一直因其出货太少而迟迟不肯接受订单。
在王小彬软磨硬泡了几个月后,后者终于答应做一些尝试,“本来说两个月交货,但四个月时间只做出了四片过关的手表镜面”,即便是南玻,也无法帮助他实现创业梦想。最终由于技术不成熟,加上没有钱可以继续烧下去,王小彬只能在2012年上半年停止对智能手表的研发。
这种情况在下半年就出现了很大改观,到了8月份的时候,很多玻璃厂商主动上门介绍自己的产品,“以前是求爷爷告奶奶,现在是他们找上门来”。2013年年中,很多国外公司也都找到王小彬,向他展示各种可以实现的技术,希望能够与之合作。
变化之快让王小彬觉得有些吃惊,“从你找一百家,只有一家搭理你,到一百家都找上门,这种转变只用了一年时间”,在他看来,很多工厂的心态都发生了变化,不仅有创业的心态,还有了投资的想法,他们现在会主动想和创业公司一同成长,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王小彬清晰记得自己第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是在2013年初,当时很多投资人认为这个市场还需要三年时间才能热起来。经历过冷热交替的王小彬心里想,“这个市场会成熟得比你们想象的更快”。
在深圳,什么都要讲究快,这几乎就是它的基因。这点在“山寨”手机时代体现得尤其明显,“你生产手机的成本是300元,还没出货呢,别的厂家就降到了250元,那300元的工厂只能倒闭了。”在深圳,工厂的“慢”和“倒闭”有时是一种含义。
不仅仅是产业链的快速完善,资本也正源源不断向深圳涌来,除了专业投资公司以外,几乎所有互联网巨头和硬件企业,都希望通过投资深圳,来完成自己在智能家居和智能硬件方面的宏伟布局。
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小米投资了深圳加一科技、京东投资领耀东方科技、英特尔则在去年年初投资1亿美元成立了中国智能设备创新基金。除此之外,魅族、海尔都在智能家居领域跃跃欲试,在他们的版图中,深圳是一个跳不过去的地方。
和深圳的智能硬件创业者交流,他们经常谈的是产品和细节。比如,他会拿着一个杯子告诉你,两种不同的材料是如何经过数十次的尝试而最终粘合在一起,或者如何通过手环实现社交,而并非是北京更流行的“创业者要有情怀,要会讲故事”。
你甚至可能发现有些创始人非常腼腆,不仅不擅长告诉你产品是如何“高大上”,而且还会讲一些并不应示外的故事,比如股东之间的内斗、公司如何缺钱等等。显然,这里离当下流行的“互联网思维”很远,但也正在演绎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