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养老市场,智能家居能分多少
中国的养老结构是“9073”,即90%的老年人采取以家庭为基础的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依托社区的养老服务中心,获得日间照料; 3%的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养老。我国“421”倒金字塔的家庭结构决定了居家养老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大部分家庭子女都常年在外,和老人见面的机会异常之少。而中国老年人本身不喜欢离家,以及对传统家庭关怀和情感需求十分依赖,又使得居家养老必定始终占据90%的地位。
那么,如何平衡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社会现实呢?
但是目前养老市场的发力点还集中在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主要原因是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价格高,个人无法承担,做居家市场的回报周期又过长。当然也有很多企业瞄准了居家市场,但是老人用户接受度不高成为了最大障碍。
主要是几个现实的问题:很高的费用能否让本就节约的老人去购买呢?如果子女愿意,那是否又能承担得起呢?如果购买了,老人又是否能真正流畅的使用各种新事物呢?
显然,价格高导致门槛高,科技感导致学习成本高成为了立在智慧养老闯入养老大市场的最大阻碍,而智慧养老在居家的具体体现其实就是智能家居。
那么,智能家居想要吃万亿养老市场的蛋糕,能吃多少,怎么吃呢?
交互界面就是要根据老人的行为习惯和特殊情况进行优化。当前阶段主要是可视交互设备和手机交互;2.0会是可穿戴,语音和手势交互;3.0是人工智能和增强显示、虚拟现实结合的无感知交互。交互界面的演进一定是逐步的,不管是成本,还是科技,都要从低门槛进入,然后自然的演进。
以家庭照明来说,老人通常都会在夜间起床,这时候开灯是很不方便的,尤其是在大部分农村。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有些遥控LED灯在市面上迎合这个需求,但是试想一下,老人拿着一个按键大小和电视遥控一样的东西,怎么可能使用得舒心呢,那还不如不买,当然也就更不用说手机APP的方式了。所以在习惯上,和传统开关形态类似、使用方法类似的产品最佳,这样的交互才不会让老人改变原有习惯。
智能产品要在技术上创新,实现真正的智能。比如在老人的护理领域,就必须能够精准的测量老人的生命体征数据。并不是加上传感器、能联网就变得所谓的智能了,老人用的智能产品一定要根据老人的真正需要来设计。在遇到真实条件限制的时候,就得用突破性的技术创新来解决,而非搞一个普通技术将就掉。这是真正考验想在养老市场分一杯羹的智能家居创业者必须重视的挑战,也是弯道超车的最佳机会。
解决老人用户使用的问题,那么就是真正的智能化,这需要通过决策系统来实现,决策就要依靠数据,但是这里并不是所谓的大数据,而是精准的小数据。美通社的一篇文章有提到这个观点,“平均心跳长时间大幅度变快或者变慢都有可能是有原因的:甲亢、贫血、发热、心脏疾 病等都有可能引发心跳过快;心脏传导阻滞等疾病都有可能引发心跳变慢。发热、心衰、呼衰、老慢支、COPD发病时都会引起呼吸频率变快;睡眠不好、药物、 安眠药、中风、呼吸抑制疾病等都会引起呼吸频率变慢。”养老领域的决策系统必须是基于小数据的精准,才能做到与大服务及时联动,才能和交互界面一起很好的反馈给用户。
设计驱动,从“心”出发
简言之,如果我们想要科技变得有用,并转化成人们真正渴望的东西,那么科技必须被设定成隐形的,隐藏在设计中。只有科技被接纳,才能变得有用。
真正优秀的产品是能激发人的感官和生活梦想的,对于老年人,垂暮之气其实一直干扰着内心,孤独更是加剧了这种感受,因此基于好的设计所做出来的产品,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正能量,都会开心很多。而这一切,必须靠设计驱动,用心的设计。
对比传统的开关,随开开关的设计可以说是极致
5-10年,养老市场就将逐步成长为万亿级的产业,作为居家养老的核心主力——智能家居,究竟能分到多少,其实就取决于智能家居从业者们是否带着足够的“心”去理解老人的生活,是否在现实条件面前敢于创新?我相信,认同这点的人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