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创客>新闻资讯>行业新闻

科幻小说里面出现的场景,或许真的会在VR世界里实现

文章来源:粹客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05日 点击数: 字号:

编者按:本文编译自UploadVR,原作者是Andrew Liptak。Andrew Liptak是一名自由写作者,同时为Barnes、Noble、The Verge、io9等知名刊物的专栏写作。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介绍了虚拟现实科幻小说历史上的几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以及“Cyberpunk”这一小说类别的共同特点,希望借此引起大众对于VR技术的使用对人类带来的可能影响的思考。

从Oculus Rift、HTC Vive到最简单的谷歌Cardboard,VR已俨然成为了当今科技的前线。但实际上早在实体产品出现以前,关于VR的构思已经出现在不少科幻小说之中。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科幻小说作家已经在作品中多次尝试描写自己关于“虚拟世界”的想法。Ray Bradbury1951年的作品“The Veldt”描写了关于一群小孩和虚拟看护的故事;Frederik Pohl1955年的短篇“The Tunnel Under the World”讲述一个男人重复活在同一天,在最后发现自己其实已经被困在残忍的营销圈套中。

不过在以往的科幻小说中还没有出现过的场景是,作者们现在可以利用VR得到以前从未有过的体验。科技的进步创造了另一个可能的“平行世界”,在这个平行世界里,真实与虚假的界限已经逐渐变得模糊。VR创造的世界不仅能看到,还能被我们的各种感官所感受,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正不断拉近的距离也正颠覆着人类的旧有认知。科幻小说作家现在不仅仅是描写角色被操控的故事了,他们也开始质疑,我们所认为的“真实”究竟是什么?

James Tiptree Jr.在1973年的创作“The Girl Who Was Plugged In”就是有关操纵的典型例子。虽然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并没有直接预测未来VR的出现,但是却成为了“Cyberpunk”(数字朋克)这一类别作品的开山鼻祖。

在这部作品中,一个名叫Philadelphia Burke的女人患上了脑垂体萎缩症,在她尝试终结自己的生命未遂后,她得到了以另外一种方式继续自己生命的机会。在这个未来世界中,广告是完全被禁止的,取而代之的是利用各种方式对消费者的潜意识植入。

“放眼四周,连一个广告牌、标志、宣传语都看不见。那品牌名称呢?唯一能看到的就是商铺店面前的小块屏幕,但是这也不能算是广告了。”

实际上,这个世界依旧是被企业的利润所驱动的,它们宣传自己产品的方式就是在各种媒体上播放公司经过精心安排的名人购物的材料。但是这些“代言人”并不是真实的人, 它们只是对周围人类的模拟。对主人公Philadelphia Burke而言,也是一个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的肉体寄托。

这部作品是Tiptree的一部主要作品,作者凭借这部作品在1974年夺得了雨果最佳小说奖。这部作品多后来的科幻小说影响很大,并且改变了人们对虚拟现实的看法。

目前为止,影响最大的Cyberpunk小说是William Gibson的《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这部小说在Tiptree的小说完成10年之后才出现。当时,Gibson在温哥华的一次经历让他对科技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感:“即使是如此简单的游戏也能让儿童如此专注地参与进去。在我看来,他们巴不得能够真正进入到这些游戏当中,进入由机器创造的一个理念世界。对于他们而言,真实世界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次经历之后,Gibson开始创作这部《神经漫游者》,这部作品在后来也成为了许多科幻小说的源头。这部小说的故事新颖奇特,内容饱满:主人公Case在被Matrix组织通缉后被一个名叫Armitage的神秘跨国组织雇佣,及之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神经漫游者》是在互联网正蓬勃发展起来的时期最好的一部科幻小说之一。作者对科技及其作用的理解非常深刻。而在当时,很多人还不知道互联网是什么。

“虚拟空间,一个每天有数百万计的运营者置身其中的交感幻境。每个国家的儿童都在学习这个空间的数学算法,接受这个理念。人类社会的每一台电脑都储存着这些复杂数据形成的图形表象。一切都充满联系,错综复杂。无数的光线在缥缈的思维中交错。数据的交集就像是城市中的灯光,慢慢褪去…”

Gibson不仅理解网络和虚拟空间这些概念,提出了自己对于这个虚拟世界未来发展的预想,而且还更进一步地猜想个体会如何进入这个空间,如何与这个空间互动。在一段关于虚拟空间的生动描写中,他讲述了Case进入Matrix组织的场景:

“周围的一切都在向前流动,世界慢慢在他眼前扩展开来,就像是流动的霓虹折纸。他看见了自己的家,他的祖国,透明的3D棋盘在他眼前伸向远方。他看到了核电厂正熊熊燃烧的棕红金字塔,看了美国银行,看到了军队系统。而这些全部都是他完全不可能到达的地方。”

《神经漫游者》这部作品对于科幻小说和科技行业的影响巨大,即使用怎么夸张的辞藻形容都不为过。Gibson并不是描写进入数字世界的第一人,导演Steven Lisberger在1982年的电影《创:明日》中已经出现了类似的构思。但是相比之下,Gibson的批判色彩更加强烈,语气也更加犀利。自从出版之后,这部作品在整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Gibson之后,另一位对网络空间产生巨大影响的小说家Neal Stephenson也出现了。1992年,这位作家出版了他的第三本小说《雪崩》。《雪崩》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不久之后的21世纪的美国。那时,美国社会彻底公司化,美国政府已经垮台,政府从事商业,被迫沦为二流企业,为大财团大公司“跑龙套”。主人公Hiro Protagonist,是一名天生的黑客和武士兼披萨饼快递员,靠为黑手党递送皮萨饼谋生的。当致命的雪崩病毒,开始战胜黑客,并且威胁到虚拟现实本身时,Hiro就成了制服病毒的最佳人选。

Stephenson创造的这个世界实际上也属于Gibson创造的这一小说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网络空间和虚拟现实都是对真实世界的一种逃离,而不是对现实世界的补充。在这个创造的虚拟世界里,人有了更多在现实世界中没有的选择。在《雪崩》这部小说里,他不仅描述了各种科学技术,同时还阐述了这些技术对于人类的吸引力:

计算机产生的电子光束在Hiro的眼镜中不断闪烁,就好像电视中的电子束在内部不断渲染着显示屏的电子管。电脑发出的光线投射在Hiro的眼镜上,也投射在Hiro的现实中…

其实Hiro根本就不存在这个空间里。他只不过是感受着电脑产生的这个世界,眼睛看着电脑投射在眼镜上的影像,耳朵听着电脑传输的声音。计算机领域有一个专门的词来形容这种状况:“Metaverse”。Hiro在这个Metaverse世界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在这个世界里,他可以忘记真实世界中所有的不快。”

Stephenson的作品描绘了VR世界是如何运作的,但也展示了它给人类带来的机遇。就像Tiptree的作品里所写的,主人公正是利用VR得到了新的肉体,从此在世界中有了另一个寄托而继续生活下去,Hiro Protaganist在VR世界中也可以成为一个完全不同的人。

这个理念是很多科幻小说认同的:看看Ernie Cline2011年的电影《玩家一号》(“Ready Player One”)。主人公Wade Watts成为了一名在虚拟世界OASIS中寻找彩蛋的玩家。Thomas Sweterlitsch的处女作Tomorrow and Tomorrow的套路有所不同,故事中重新恢复了被摧毁世界的互动,展示了作者认为VR不止是游戏那么简单的思考。

这些出名的小说之所以会和其他同时期的小说区分开来,不是因为他们的作者理解了科技本身,而是理解了人类如何使用它们将会造成极大影响。除此之外,这些作者不仅想象了一个虚拟的世界,而且把这些虚拟的世界和他们所处的暗无天日、物欲横流的真实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实际上,这就是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矛盾。

虽然VR现在还处于萌芽期,对于这些科幻小说作者的关注不仅能够加深我们对科技的认识,同时也能够理解这些技术对我们本身的影响。

来源:粹客网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