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背后:VR技术发展的现实阴暗面
不要认为这种属于卫道士的话题距离我们很遥远。实际上,它们就潜伏在我们所有人面前。
「到了 2017 年年底,媒体将会把大规模枪击案件的责任归咎于 VR 技术;同时,『VR 成瘾』将成为媒体上常见的名词之一。」
早在 2015 年,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教授 Jesse Schell 便在《40 条关于虚拟现实的预测》讲话中清楚地阐明了以上观点。很明显,和科技发展史上所有足以成为产业的新科技一样,自从概念成型开始,无数包含「负面价值」tag 的话题就开始在大大小小的平台媒体上争议不休——不过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关于「不良影响」的论点都把眼光放在了遥远的未来,VR 技术变成了让人沉溺其中不事生产的罪魁祸首,一如互联网时代刚刚到来的时候众多针对因特网的非议浪潮;另一方面,对于当前方兴未艾的 VR 行业,大多数媒体舆论依旧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基调,一如因特网刚刚兴起时众多第一次接触网络的媒体和个人发出的赞誉。没错,就某种意义来说,我们可以把这套言论潮流的起伏视作一种轮回,但是,现实的发展果真会沿袭那条预期中的轨迹吗?
恐怕未必。
和互联网这种如今可以被我们视作基础科技的平台相比,VR 的发展本身就建立在信息化交互的基础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确实可以用 Schell 教授的观点来预测 VR 在短期未来暴露的阴暗面——不过,和「枪击命案推波助澜者」这种荒诞而老套的罪名不同,我们完全可以更进一步,用 VR 技术当下的发展现状来分析普及推广之后直接会产生的社会负面影响——这丝毫不是危言耸听,这是基于现实的合理推断。
OK,让我们开始直面现实吧。
窥探者的盛宴
在上周的「周末 VR 人」当中,我们曾经畅想过关于 VR 观影以及 VR 餐饮社交的话题,尽管技术难度似乎不算高,但对受众的吸引力却仿佛远超于传统的同类社交模式——不过,这其中的动机缘由,我们又有多少了解呢?
在我个人看来,之所以这种「与人相近」的 VR 体验会有潜力,根本原因在于它们都是对真实社交行为当中的「安全距离」展开了明目张胆的进犯——无论是近在咫尺的看电影还是同在一张桌上的饮食(且都不乏交流,虽然是单方面的互动),本质上都属于关系较为亲密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行为。然而,籍由「欺骗」这个当代民用 VR 设备的核心卖点所赐,佩戴头显的使用者产生了「享受现实中难以成真的体验」这种错觉;而这种基于「侵犯常理」收获的乐趣,正是上周两种构想得以实现的基础所在。
有了基础理论,接下来不妨再让我们稍微发散一下:对于如今那些直播平台上看似空洞无聊的「个人生活全记录」频道来说,转变为 VR 模式之后,又有多少主题会让受众乐在其中呢?
答案是全部——事实上,越是市井越是平凡的直播内容,越可以让观赏者产生「不请自来公然窥视他人生活」的快感。没错,就某种意义来说,这种令人悚然的愉悦成型机理确实可以让我们联想到某些近乎精神疾病的心理变态行为——但是,互联网已经用天然的匿名性让无数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暴露出了真面目,看看那些沉迷于用直播窗口窥探他人生活的受众,VR 时代到来之后他们会如何抉择,想必在此无需多说大家也会清楚。
暴露狂的狂欢
一方面,热衷于窥探他人生活隐私的群体凭借 VR 生活频道——或者具体一点来说,VR 全视角镜头下的匿名生活直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乐趣;另一方面,与之相对的另一群体也通过这种强调「临场感」的近社交模式收获了史无前例的快感——倘若暂且不提道德批判的话题,我们完全可以相信,这些受众得到的欣快感绝对值要远远胜过那些下流猥琐但本质不离小打小闹的窥探狂们。
那么,究竟是什么人可以通过 VR 生活直播获得如此出众的乐趣呢?鉴于这部分内容带有明显的非正当色彩,在字面上我不会讲述太多细节,大家自己领会就好:
如果诸位对国外的互 SNS 行业发展状况不陌生的话,应该会听说过一个名叫「Omegle」的随机配对匿名对话社交平台;除了一般的打字交流之外,这个平台还提供了视频对话服务——好了,匿名随机+配对+视频,我估计你也猜得到会有什么结果;倘若依旧感觉摸不到头脑的话,去看看《南方公园》第 14 季的第 4 集,你会轻松地找到答案。
OK,这就是 VR 与互联网这个信息交互基础平台融合之后产生的负面结果——的其中一小部分切片。事实上,如果我们再把某些远程互动装置和以上某些内容结合起来的话,虚拟现实平台中的互联网污秽程度轻而易举就可以突破天际——在它面前 2ch 以及 4chan 这些传统意义上被视作藏污纳垢之地的匿名留言板平台相比之下就像水煮蛋一样清白。最致命的是,至少从目前来看,这种潮流趋势的到来恐怕是在所难免的,至于之后是否还会迎来新的转折,很遗憾,我们无法做出任何预言,唯有时间会告诉我们一切。(TECH2IPO创见)
来源:网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