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度可穿戴设备:null
经过 2013 年以及之前的初探,2014 年的井喷式增长,2015 年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还在持续升温。根据市场研究机构 IDC 的预测,2015 年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预计达 8000 万,与 2014 年相比预计增长 164%。到 2016 年这个数字会继续增长 44.4%,达到 1.1 亿。
除数量上的增长之外,可穿戴设备也由之前的“泛滥”逐渐趋于成熟。这个领域的参与者既有像 Fitbit 这样成功 IPO 的初创公司,也有 Google、苹果、微软、三星等科技巨头。消费者也从最初的观望到愿意尝试购买,且需求越来越明确。
反观智能手机,2015 年智能手机市场的“红海”里大家已经很难找到兴奋点,据 IDC 预测, 2015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预计将增长 9.8%,增幅首次降到 10% 以下。而智能可穿戴设备,这个在智能手机后新兴的,增幅超过 100% 的品类无疑已成为科技界的关注焦点。
所以我们认为,如果只是将可穿戴列入智能硬件大类来进行 ifanRank 评选,完全不足以凸显这一市场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决定独立出“年度可穿戴设备”的评选。
可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选出来——2015 年的“年度可穿戴设备”是 null。
2015 年,可穿戴设备在持续增长的同时,慢慢开始趋于理性。智能手环里有 Fitbit 这样基于健康追踪逐渐扩展到通知,消息提醒等功能的手环;也有小米手环这种依靠价格优势定位精准的产品。智能手表领域,Android Wear 阵营里摩托罗拉、三星等经过前几代的试错,在外观和功能上都有提升;Apple Watch 的正式发售则为智能手表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度。
然而,实用价值低导致用户流失率高的问题,几乎成为当前可穿戴设备的通病。截至目前,在已问世的可穿戴设备中我们没能找到一款在实用价值方面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
在评估一个全新的技术产品时,我们往往会从它作为媒介的本源出发。而任何媒介的根本性用途是传递信息,可穿戴设备诞生的初衷无非是它作为传感器离人更近,信息传递速度更快,或者说是排除无效信息,让有效信息触达速度更快。
但事实上,我们没有找到一款能够把用户从信息压力中解脱中的工具。
2015 年的可穿戴设备中,除了 Gear S 支持 SIM 卡尝试“独立于手机使用”之外,绝大多数的可穿戴设备仍然依附于智能手机——要么把智能手机作为第二屏,要么作为信息中枢和计算中心。就绝大多数手环而言,即便是查看一项简单的健康数据你都必须打开手机 app,即便像 Apple Watch 这样功能性颇为完善的可穿戴设备,涉及稍微复杂一点的交互,你仍然得回到 iPhone 上去。
问题恰恰在于——随着智能手机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包括小米手环、Misfit、Fitbit 这些手环类产品除了进行计步、测心率、卡路里计算等健康追踪功能,在如今几乎都可以借助你不离身的手机来实现。
这意味着可穿戴设备最多只是个锦上添花的存在。
这些设备( Fitbit、 Jawbone 和 Misfit )大多数用途聚焦而单一,很容易会被一个多用途平台级的产品所取代。Dan 认为,Fitbit 们想要活下去关键得看是否有能力创造出一个多用途的平台级产品。
Quartz 早前的一篇文章这样分析。
Fitbit 也算是看到了自己问题所在,从早期的 Fitbit One、Flex 到现在的 Charge 和 Surge, Fitbit 的产品已发展到拥有触控屏、8 个传感器、来电、短信提醒等特性的多功能可穿戴。但即便是这样,它还只是越来越像智能手表,而如今的智能手表也依然无法脱离手机使用。
其实最大的问题还在于交互。作为功能相对强大一些的可穿戴设备,智能手表虽看上去功能全面,但使用体验却是不尽人意。
就拿呼声很高的 Apple Watch 来说,不仅仅因为缺少杀手级 app 使得它更像一个显示时间的装饰品或通知器,手表本身与人的交互方式目前也有欠缺,就算是回复一条简单的消息,虽无需掏出手机,但你仍要一只手抬起来,另一只手点按——Apple Watch 从来就不是一款单手设备。如果是在雨天,还不如单手用手机操作。
这显然违背了可穿戴设备的初衷,它没有把用户从信息中解脱出来,反倒让用户陷于手腕和手掌设备选择的纠结中。
续航是可穿戴设备的另一大掣肘。功能丰富一点的智能手表续航一般都是 1-2 天,且都需要特定的充电座才能为其充电,电池续航方面带来的麻烦是用户抱怨最多的缺陷。智能手环的续航通常可以达到一周左右,但功能上就与智能手表少很多。智能手机的续航问题已经给用户带来不少麻烦了,如今可穿戴设备也需要时时充电,这无疑是给用户带来额外的成本,让用户更麻烦。并没有实现为用户带来便利的初衷。
功能太少、功能没有创意、界面与操作体验太差、连接手机麻烦、电池续航差……今年出现的可穿戴产品并没有能全部解决这些问题的。综合这些因素来看,我们发现目前还没有一款可穿戴产品能称得上年度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的未来?
Frost&Sullivan 的报告预计,尽管运动追踪装备是目前可穿戴市场的主流,但未来智能手表将成为最大的市场所在,到 2020 年占可穿戴市场的份额将达到 54%。得益于智能手机的品牌效应,近几年智能手表在大众中的认知率逐步提升,未来智能手表应该也会是智能可穿戴领域的最大玩家。也许下一代 Apple Watch,三星 Gear,Moto 360 等能够满足用户对可穿戴产品所有的期待。
从逻辑上讲,我们相信,在满足相同体验和功能的大前提下,可穿戴设备一定会打败携带式设备。正如罗永浩所说,“我们先发明了挂钟,后来又发明了携带式的怀表,后来我们发明了手表,所以怀表消失了,大家都是戴腕表。”
所以,要替代上一代计算平台,可穿戴设备的信息通达度仍然是核心,这取决于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显示障碍、交互障碍、运算能力、续航能力都是目前最实际的问题。从技术迭代演进的方向看,我们认为这些障碍都不是问题。我们理想中可穿戴设备,你可以通过语音操控加之几个简单的肢体动作,便可以实现几乎所有的功能。
但问题在于:演变到这种形态的设备还是可穿戴设备吗?
其实我们更相信,未来的年度智能可穿戴并不是诞生于手表和手环界。从 Ralph Lauren 发布的内置运动传感器的 PoloTech T 恤,到施华洛世奇联合 Misfit 发布的更像是时尚饰品 Misfit Shine,再到 Tag Heuer 分不清机械手表还是智能手表的 Android Wear,我们相信,可穿戴设备也只是万物科技化进程中的一个部分,而所谓的可穿戴设备,可能正在从时尚的科技产品逐渐变成科技化的时尚产品。
这俨然是可穿戴设备的另一条道路,就像恐龙灭绝的一种假说——他们没有消失,他们只是飞向了天空。
想象一下,可穿戴的未来,说不定就在你身上呢。
ifanRank 是爱范儿颇具影响力的年度榜单,聚焦于全球科技领域的商业公司、人物以及产品,基于模式创新、业绩表现、用户口碑、社会价值、媒体声量以及影响力等多个维度进行评选。爱范儿相信,盯住了这些最具智慧的公司、人物以及产品,就是盯住了这个时代。
除数量上的增长之外,可穿戴设备也由之前的“泛滥”逐渐趋于成熟。这个领域的参与者既有像 Fitbit 这样成功 IPO 的初创公司,也有 Google、苹果、微软、三星等科技巨头。消费者也从最初的观望到愿意尝试购买,且需求越来越明确。
反观智能手机,2015 年智能手机市场的“红海”里大家已经很难找到兴奋点,据 IDC 预测, 2015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预计将增长 9.8%,增幅首次降到 10% 以下。而智能可穿戴设备,这个在智能手机后新兴的,增幅超过 100% 的品类无疑已成为科技界的关注焦点。
所以我们认为,如果只是将可穿戴列入智能硬件大类来进行 ifanRank 评选,完全不足以凸显这一市场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决定独立出“年度可穿戴设备”的评选。
可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选出来——2015 年的“年度可穿戴设备”是 null。
2015 年,可穿戴设备在持续增长的同时,慢慢开始趋于理性。智能手环里有 Fitbit 这样基于健康追踪逐渐扩展到通知,消息提醒等功能的手环;也有小米手环这种依靠价格优势定位精准的产品。智能手表领域,Android Wear 阵营里摩托罗拉、三星等经过前几代的试错,在外观和功能上都有提升;Apple Watch 的正式发售则为智能手表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度。
然而,实用价值低导致用户流失率高的问题,几乎成为当前可穿戴设备的通病。截至目前,在已问世的可穿戴设备中我们没能找到一款在实用价值方面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
在评估一个全新的技术产品时,我们往往会从它作为媒介的本源出发。而任何媒介的根本性用途是传递信息,可穿戴设备诞生的初衷无非是它作为传感器离人更近,信息传递速度更快,或者说是排除无效信息,让有效信息触达速度更快。
但事实上,我们没有找到一款能够把用户从信息压力中解脱中的工具。
2015 年的可穿戴设备中,除了 Gear S 支持 SIM 卡尝试“独立于手机使用”之外,绝大多数的可穿戴设备仍然依附于智能手机——要么把智能手机作为第二屏,要么作为信息中枢和计算中心。就绝大多数手环而言,即便是查看一项简单的健康数据你都必须打开手机 app,即便像 Apple Watch 这样功能性颇为完善的可穿戴设备,涉及稍微复杂一点的交互,你仍然得回到 iPhone 上去。
问题恰恰在于——随着智能手机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包括小米手环、Misfit、Fitbit 这些手环类产品除了进行计步、测心率、卡路里计算等健康追踪功能,在如今几乎都可以借助你不离身的手机来实现。
这意味着可穿戴设备最多只是个锦上添花的存在。
这些设备( Fitbit、 Jawbone 和 Misfit )大多数用途聚焦而单一,很容易会被一个多用途平台级的产品所取代。Dan 认为,Fitbit 们想要活下去关键得看是否有能力创造出一个多用途的平台级产品。
Quartz 早前的一篇文章这样分析。
Fitbit 也算是看到了自己问题所在,从早期的 Fitbit One、Flex 到现在的 Charge 和 Surge, Fitbit 的产品已发展到拥有触控屏、8 个传感器、来电、短信提醒等特性的多功能可穿戴。但即便是这样,它还只是越来越像智能手表,而如今的智能手表也依然无法脱离手机使用。
其实最大的问题还在于交互。作为功能相对强大一些的可穿戴设备,智能手表虽看上去功能全面,但使用体验却是不尽人意。
就拿呼声很高的 Apple Watch 来说,不仅仅因为缺少杀手级 app 使得它更像一个显示时间的装饰品或通知器,手表本身与人的交互方式目前也有欠缺,就算是回复一条简单的消息,虽无需掏出手机,但你仍要一只手抬起来,另一只手点按——Apple Watch 从来就不是一款单手设备。如果是在雨天,还不如单手用手机操作。
这显然违背了可穿戴设备的初衷,它没有把用户从信息中解脱出来,反倒让用户陷于手腕和手掌设备选择的纠结中。
续航是可穿戴设备的另一大掣肘。功能丰富一点的智能手表续航一般都是 1-2 天,且都需要特定的充电座才能为其充电,电池续航方面带来的麻烦是用户抱怨最多的缺陷。智能手环的续航通常可以达到一周左右,但功能上就与智能手表少很多。智能手机的续航问题已经给用户带来不少麻烦了,如今可穿戴设备也需要时时充电,这无疑是给用户带来额外的成本,让用户更麻烦。并没有实现为用户带来便利的初衷。
功能太少、功能没有创意、界面与操作体验太差、连接手机麻烦、电池续航差……今年出现的可穿戴产品并没有能全部解决这些问题的。综合这些因素来看,我们发现目前还没有一款可穿戴产品能称得上年度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的未来?
Frost&Sullivan 的报告预计,尽管运动追踪装备是目前可穿戴市场的主流,但未来智能手表将成为最大的市场所在,到 2020 年占可穿戴市场的份额将达到 54%。得益于智能手机的品牌效应,近几年智能手表在大众中的认知率逐步提升,未来智能手表应该也会是智能可穿戴领域的最大玩家。也许下一代 Apple Watch,三星 Gear,Moto 360 等能够满足用户对可穿戴产品所有的期待。
从逻辑上讲,我们相信,在满足相同体验和功能的大前提下,可穿戴设备一定会打败携带式设备。正如罗永浩所说,“我们先发明了挂钟,后来又发明了携带式的怀表,后来我们发明了手表,所以怀表消失了,大家都是戴腕表。”
所以,要替代上一代计算平台,可穿戴设备的信息通达度仍然是核心,这取决于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显示障碍、交互障碍、运算能力、续航能力都是目前最实际的问题。从技术迭代演进的方向看,我们认为这些障碍都不是问题。我们理想中可穿戴设备,你可以通过语音操控加之几个简单的肢体动作,便可以实现几乎所有的功能。
但问题在于:演变到这种形态的设备还是可穿戴设备吗?
其实我们更相信,未来的年度智能可穿戴并不是诞生于手表和手环界。从 Ralph Lauren 发布的内置运动传感器的 PoloTech T 恤,到施华洛世奇联合 Misfit 发布的更像是时尚饰品 Misfit Shine,再到 Tag Heuer 分不清机械手表还是智能手表的 Android Wear,我们相信,可穿戴设备也只是万物科技化进程中的一个部分,而所谓的可穿戴设备,可能正在从时尚的科技产品逐渐变成科技化的时尚产品。
这俨然是可穿戴设备的另一条道路,就像恐龙灭绝的一种假说——他们没有消失,他们只是飞向了天空。
想象一下,可穿戴的未来,说不定就在你身上呢。
ifanRank 是爱范儿颇具影响力的年度榜单,聚焦于全球科技领域的商业公司、人物以及产品,基于模式创新、业绩表现、用户口碑、社会价值、媒体声量以及影响力等多个维度进行评选。爱范儿相信,盯住了这些最具智慧的公司、人物以及产品,就是盯住了这个时代。
上一篇:Nibiru 睿悦获 8000 万元 B 轮融资,VR 成投资新热点?[ 12-29 ]
下一篇:《寻龙诀》背后的动作捕捉技术[ 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