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VR 里虚拟身体归属感的探讨
虚拟现实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神奇感受,游戏玩家可以感觉到自己进入了一个虚拟的游戏世界。但反过来,虚拟现实也可以把虚构人物的情感映射到玩家身上。这种移情体验可能才是更深入人心的。下面的访谈中可以看到,科学家们已经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并得到了初步的结论。用到游戏里的话,就是可以让玩家去体验一回跟你性格经历都不一样的文学人物的人生,而且你玩下来后,还真会觉得你就是那样的。长远来说,可能对你的性格和想法,都产生比其他文学形式还更长远的影响。游戏,这个一直不被认可的边缘艺术 / 文学形式,会不会因为这种情感植入而真正被主流社会认可呢?这篇采访太学术,专业术语的翻译上难免有差池,大家可以点击英文原文来看。以下是来自 RoadtoVR.com 的文章译文。
Domna Banakou 是与 Mel Slater 一同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的 Event Lab 进修的博士生。她一直在研究虚拟身体归属感幻觉的不同方面,以便来挖掘使用不等身虚拟角色的长期和短期影响。具体来说,她发现使用孩童大小的虚拟替身会导致人们高估虚拟物体的大小。她还发现可以创造一种幻觉让人在没有说任何话的情况下误以为物体的变化是由自己的角色造成的。这些通过虚拟身体归属感幻觉来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的现象有很多潜在应用可能性,而 Mel Slater 的 Event Lab 正处于这些问题研究的最前端。当 VR 体验中的身体躯干追踪足够准确的时候,就有可能触发虚拟身体归属感幻觉。Mel Slater 说对于那些从未体验过虚拟现实的人来说,当我们低头看自己身体的时候永远都会是自己的身体,因此要欺骗大脑来相信虚拟角色就是自己的身体时简直易如反掌。
Domna Banakou 一直在研究虚拟身体归属感的心理学方面应用,并发现孩童大小的角色会影响我们对于大小的感知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自我属性。以下是名为《虚拟孩童身体感知错觉所导致的物体大小高估和暗示性自我属性变化》论文的概要部分: 鉴于虚拟身体或部分肢体归属感错觉可由特定多感官刺激触发,比如说在隐藏真实物体上的视触轻触现象和橡胶手幻觉中可见的第三只橡胶手。类似的方法可用于触发人们对于假体和虚拟身体的归属感来代替真实的身体,比如通过头戴式设备就可感受到第一人称视角。然而这种身体归属感转换的感知性和行为学影响研究还处于一片空白。在实验一中,30 位成年人在沉浸式体验中一半使用了 4 岁孩童身体的角色替身(条件 C),另一半使用了 4 岁孩童大小的等比例缩小成人角色替身(条件 A)并共同使用了第一人称视角,虚拟身体与真实身体同步运作的虚拟体验。条件 C 和条件 A 的被试都表现出了强烈的身体归属感幻觉,而且相对未使用替身状态的基线水平,两组被试也都产生了物体大小高估现象。但是相比 A 组,C 组的高估现象明显更严重。另外一个暗示性联想测试也表明相对 A 组,C 组明显能更快地自我归因到孩童图像而不是成人图像中。实验二中,另一组 16 名成年人通过视觉动态不同步来测试虚拟身体归属感错觉的消除,除了角色替身条件不同其他均处于同等条件。A 组和 C 组所表现出的物体大小高估现象和暗示性联想现象差异都消失了。因此我们认为人们的感知乃至行为会产生身体归属感幻觉功能,并且受替身状态下不同身体类型影响。
[说人话版本:] 让 30 岁的成年人测试第一人称的沉浸式虚拟现实体验,虚拟角色的动作跟你真人的动作同步。第一次他的虚拟身体是一个 4 岁大的孩子,第二次是一个成年人不过身体缩小到了 4 岁孩子的高度。两次,被测试者都表现出了强烈的虚拟身体归属感,而且都对产生了物体偏大的错觉,因为他身体小了。但是,第一次用孩子身体的时候的错觉,比第二次用缩小了的成人身体的错觉更明显。如果用非沉浸式的体验来测试,就是说你虚拟角色的动作跟你真人的动作不一样,就算其他条件都一样,也是在第一人称下,被测试者也不会表现出那么明显的虚拟身体归属感和对物体大小的认知错觉。
Domna 还发现即使是角色在说话时,大脑也会误以为是自己在说话。当通过精确轮廓追踪触发了虚拟身体归属感幻觉后,Domna 还做了一个实验,她在被试者们观察镜子中的自身动作时提供相应的触觉反馈(这种反馈由甲状软骨的同步震动触觉刺激),并且不同步地移动角色替身的唇部。实验的自我汇报结果表明被试会错误地把这些信号归因于自己在说话,而暗中观察也发现被试的说话基频产生了转移现象。 以下是名为《身体归属感导致的会话自我归因幻觉及其对真实会话的相应影响》论文的概要部分: 当我们做一个动作时我们一般将它归因于自身,这就是涉入感。涉入感的产生原因有很多,包括观测到感官作用后目的先于意识的行动,涉及前馈后果预测与快速反向运动预测相结合来实时调节动作并预测何处发生的脑部活动。比如说,一个先遣指令要去躯体做出相应的动作,会导致(做这个动作的意愿)前述现象(这个动作的结果),而且能够满足物理因果归因的常识性规则。我们设计了一个实验创造了无法用上述原理来解释的条件,被试在这个情况下就会错误地把动作归因到自身上去。被试在 3D 立体环境中以第一人称来观测一个等身的虚拟身体(VB)作为他们自己身体的替代品,这主要是为了达到身体归属感错觉。44 个被试中有一半人的虚拟身体的动作与他们自身的动作是同步的(Sync),而另一半不同步。被试只能在镜子中观测虚拟身体和它的相应唇部动作,而且在观测的同时一半人会被提供甲状软骨的同步震动触觉刺激(Von)。Sync 组的被试误将说话动作归因到自身并且也将他们的说话基频由后来的话语转移至刺激声音处。Von 组也表现出了相似的结果。我们认为如果把对 VB 的身体归属感幻觉纳入考量的话,实验结果就可以由目前的涉入感理论来解释。
[说人话版本:] 让被试者戴上虚拟现实眼镜,第一人称视角看到跟自己真实身体基本等同的虚拟身体,产生虚拟身体归属感。这个被试者只能在虚拟场景里的镜子里看到自己。然后让这个虚拟身体说话,真人不需要说话,但用某种方式刺激和反馈给被试者。实验后,被试者会产生刚才虚拟身体说的话是他自己说的错觉。
关于 VR 如何影响暗示性自我属性和行为的其他实验可以参阅以下这个影片,这些实验也激发了人们对于自我知觉的哲学性思考。
Domna Banakou 一直在研究虚拟身体归属感的心理学方面应用,并发现孩童大小的角色会影响我们对于大小的感知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自我属性。以下是名为《虚拟孩童身体感知错觉所导致的物体大小高估和暗示性自我属性变化》论文的概要部分: 鉴于虚拟身体或部分肢体归属感错觉可由特定多感官刺激触发,比如说在隐藏真实物体上的视触轻触现象和橡胶手幻觉中可见的第三只橡胶手。类似的方法可用于触发人们对于假体和虚拟身体的归属感来代替真实的身体,比如通过头戴式设备就可感受到第一人称视角。然而这种身体归属感转换的感知性和行为学影响研究还处于一片空白。在实验一中,30 位成年人在沉浸式体验中一半使用了 4 岁孩童身体的角色替身(条件 C),另一半使用了 4 岁孩童大小的等比例缩小成人角色替身(条件 A)并共同使用了第一人称视角,虚拟身体与真实身体同步运作的虚拟体验。条件 C 和条件 A 的被试都表现出了强烈的身体归属感幻觉,而且相对未使用替身状态的基线水平,两组被试也都产生了物体大小高估现象。但是相比 A 组,C 组的高估现象明显更严重。另外一个暗示性联想测试也表明相对 A 组,C 组明显能更快地自我归因到孩童图像而不是成人图像中。实验二中,另一组 16 名成年人通过视觉动态不同步来测试虚拟身体归属感错觉的消除,除了角色替身条件不同其他均处于同等条件。A 组和 C 组所表现出的物体大小高估现象和暗示性联想现象差异都消失了。因此我们认为人们的感知乃至行为会产生身体归属感幻觉功能,并且受替身状态下不同身体类型影响。
[说人话版本:] 让 30 岁的成年人测试第一人称的沉浸式虚拟现实体验,虚拟角色的动作跟你真人的动作同步。第一次他的虚拟身体是一个 4 岁大的孩子,第二次是一个成年人不过身体缩小到了 4 岁孩子的高度。两次,被测试者都表现出了强烈的虚拟身体归属感,而且都对产生了物体偏大的错觉,因为他身体小了。但是,第一次用孩子身体的时候的错觉,比第二次用缩小了的成人身体的错觉更明显。如果用非沉浸式的体验来测试,就是说你虚拟角色的动作跟你真人的动作不一样,就算其他条件都一样,也是在第一人称下,被测试者也不会表现出那么明显的虚拟身体归属感和对物体大小的认知错觉。
Domna 还发现即使是角色在说话时,大脑也会误以为是自己在说话。当通过精确轮廓追踪触发了虚拟身体归属感幻觉后,Domna 还做了一个实验,她在被试者们观察镜子中的自身动作时提供相应的触觉反馈(这种反馈由甲状软骨的同步震动触觉刺激),并且不同步地移动角色替身的唇部。实验的自我汇报结果表明被试会错误地把这些信号归因于自己在说话,而暗中观察也发现被试的说话基频产生了转移现象。 以下是名为《身体归属感导致的会话自我归因幻觉及其对真实会话的相应影响》论文的概要部分: 当我们做一个动作时我们一般将它归因于自身,这就是涉入感。涉入感的产生原因有很多,包括观测到感官作用后目的先于意识的行动,涉及前馈后果预测与快速反向运动预测相结合来实时调节动作并预测何处发生的脑部活动。比如说,一个先遣指令要去躯体做出相应的动作,会导致(做这个动作的意愿)前述现象(这个动作的结果),而且能够满足物理因果归因的常识性规则。我们设计了一个实验创造了无法用上述原理来解释的条件,被试在这个情况下就会错误地把动作归因到自身上去。被试在 3D 立体环境中以第一人称来观测一个等身的虚拟身体(VB)作为他们自己身体的替代品,这主要是为了达到身体归属感错觉。44 个被试中有一半人的虚拟身体的动作与他们自身的动作是同步的(Sync),而另一半不同步。被试只能在镜子中观测虚拟身体和它的相应唇部动作,而且在观测的同时一半人会被提供甲状软骨的同步震动触觉刺激(Von)。Sync 组的被试误将说话动作归因到自身并且也将他们的说话基频由后来的话语转移至刺激声音处。Von 组也表现出了相似的结果。我们认为如果把对 VB 的身体归属感幻觉纳入考量的话,实验结果就可以由目前的涉入感理论来解释。
[说人话版本:] 让被试者戴上虚拟现实眼镜,第一人称视角看到跟自己真实身体基本等同的虚拟身体,产生虚拟身体归属感。这个被试者只能在虚拟场景里的镜子里看到自己。然后让这个虚拟身体说话,真人不需要说话,但用某种方式刺激和反馈给被试者。实验后,被试者会产生刚才虚拟身体说的话是他自己说的错觉。
关于 VR 如何影响暗示性自我属性和行为的其他实验可以参阅以下这个影片,这些实验也激发了人们对于自我知觉的哲学性思考。
上一篇:撩起了粉丝的热情后,Palmer 还是没有公布 Oculus Rift 的正式…[ 12-05 ]
下一篇:专利显示微软正在开发一款智能戒指——用来操控智能手表[ 1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