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喜欢HoloLens?因为连微软都没想清它是什么
文章来源:雷锋网
作者:<a href="http://taovr.com/home.php?mod=space&uid=5">vrman</a>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13日
点击数:
次
字号:小 大
微软的发布会上终于公布了HoloLens的售价:3000美元,在明年第一季度推出,是开发者版本,与普通消费者无缘。那么,作为可能是今年消费电子业界最“黑科技”的产品,HoloLens真的会达到微软,以及大众对他的期望吗?
作为这个行业的从业者,雷锋网编辑很早就与我聊过这个话题,正好借助这篇文章来谈谈HoloLens——这个售价3000美元的产品,为什么我不会买?
HoloLens所在的领域,是“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与目前大火的虚拟现实产业不同,它所要达成的并非将用户带到另一个世界,而是在现实世界中叠加虚拟的元素。在HoloLens之前,Google所推出的Google Glass就是增强现实设备,但是并没有获得成功;HoloLens是否会获得成功,可能受限于以下几条因素。
一、增强现实所需要的技术并不成熟。
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都并不是新的创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提出,但是将其变成现实,仍然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实际上,虚拟现实需要解决的技术障碍到目前来说,已经大多解决,或者说到了一个最低可用的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即:
虚拟现实需要的计算能力已经达到;
消费级器件所能支持的定位技术也足以能够精确地跟踪用户的头动,从而营造出沉浸感;
头显所需要的高分辨率显示屏也随着目前移动设备的迅猛发展而达到可用状态。虽然有计算认为,想要达到人眼彻底看不到像素点的程度,虚拟现实头显的显示屏需要的分辨率是16K,但是目前使用2K已经能够“以假乱真”了。所以到了明年,我们将迎来虚拟现实的元年:Oculus Rift CV1的发售将会让虚拟现实产业正式起飞。
而增强现实所需要的技术要比虚拟现实复杂得多。它除了要处理图像与人眼的关系,还需要处理虚拟图像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这是要比虚拟现实复杂很多倍的问题。
增强现实设备首先需要知道设备自己的位置,还需要知道周围环境的位置,才能正确地渲染出图像,让用户有沉浸的感觉。这需要先进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当下计算机视觉和机器人领域所十分热门的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就是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所谓SLAM,就是如何通过计算机视觉成像技术,让设备自身能够即时的定位自身,并且建立起周围环境的计算机模型,这样设备才能够感知到周围的空间。Google也发起了Project Tango,专注于这个领域,他们收购的MagicLeap也是专注于增强现实技术的。
如果没有解决SLAM,那么增强现实设备就无法满足移动性的要求,它只能在有限的场景里使用。从某种意义上HoloLens可能就采用了这种方式,需要在使用之前首先扫描空间。这样的话增强现实眼镜就没有办法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能够戴着四处走。
这也就引来了第二个问题:增强现实眼镜必然是一个一体化的设备,那么移动设备的计算能力和电池也同样成了障碍。如果增强现实眼镜只能使用两个小时,或者需要牵着一根线,那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意义。
二、 HoloLens并没有达到期望
目前体验过HoloLens的用户都普遍反应HoloLens的最大问题是视场太小。HoloLens有沉浸感的部分,只有视野中央一小块区域,而且分辨率不高。分辨率的问题可能是由于计算能力和电池性能的限制,但是视场太小的问题,可能并不是容易解决的问题。
HoloLens的显示系统并非在眼前放一块显示屏那么简单。增强现实需要解决的显示问题就是,如何将虚拟元素叠加在真实的世界中。
想要让人感受到虚拟元素就在真实空间里,就得解决眼睛的对焦问题,这也是HoloLens名字里Holo的来源:它采用了全息成像原理,微型投影系统通过一块波导晶体将图像投射到人眼中。根据虚拟现实界名人Doc_OK分析,HoloLens的视场的大小实际上是受到了全息系统的波导晶体的折射率限制,这是一个物理上的限制,并非设计上的,所以它也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问题。
这也就意味着,在近期内,我们可能看不到像微软在宣传片里所描绘的那样,虚拟元素和物品环绕在我们周围,而只能通过一个小“窗口”来体验增强现实。
如果是这样的增强现实体验,用户很可能会很失望。
三、 微软对于HoloLens如何定位?
事实上,微软自己对于HoloLens都定位不清。这一点从微软对于HoloLens的定价上就可以显现出来——
毫无疑问3000美元并非一个能够让普通消费者承受的价格;这个价格意味着HoloLens实际上是面对企业的生产力工具,这也符合微软一贯的生产力工具提供者的形象。但是,微软在宣传HoloLens,包括在发布会上展示HoloLens的时候,使用的却是游戏和各种消费级应用来进行展示,很少提到生产力工具。
这种宣传和实际定位上的冲突会让开发者和用户都感到迷惑,无所适从:
如果微软真的打算将HoloLens推向消费级市场,那么定价肯定会下降;如果微软还是打算把它作为生产力工具,那么在宣传上应该更加偏重生产力工具应用,而不是在展会上演示如何打游戏。根据国外多家市场研究机构的报告,机构普遍认为,增强现实要在2020年之后才会真正进入消费市场。HoloLens的发布毫无疑问是突破性的,但是它并不是一款成熟的产品,还有太多技术上的门槛需要一个个克服。
在整个产业和技术都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强行推出产品并非是一个好的选择,Google Glass的失败,以及更加遥远的,九十年代的虚拟现实的失败都可做借鉴。它不光是产品本身的失败,还会消耗大众对于这这个产业的热情。
在此,作为一个虚拟现实从业者,我们衷心希望HoloLens能够成功,但是,它可能出现得太早了。
作为这个行业的从业者,雷锋网编辑很早就与我聊过这个话题,正好借助这篇文章来谈谈HoloLens——这个售价3000美元的产品,为什么我不会买?
HoloLens所在的领域,是“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与目前大火的虚拟现实产业不同,它所要达成的并非将用户带到另一个世界,而是在现实世界中叠加虚拟的元素。在HoloLens之前,Google所推出的Google Glass就是增强现实设备,但是并没有获得成功;HoloLens是否会获得成功,可能受限于以下几条因素。
一、增强现实所需要的技术并不成熟。
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都并不是新的创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提出,但是将其变成现实,仍然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实际上,虚拟现实需要解决的技术障碍到目前来说,已经大多解决,或者说到了一个最低可用的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即:
虚拟现实需要的计算能力已经达到;
消费级器件所能支持的定位技术也足以能够精确地跟踪用户的头动,从而营造出沉浸感;
头显所需要的高分辨率显示屏也随着目前移动设备的迅猛发展而达到可用状态。虽然有计算认为,想要达到人眼彻底看不到像素点的程度,虚拟现实头显的显示屏需要的分辨率是16K,但是目前使用2K已经能够“以假乱真”了。所以到了明年,我们将迎来虚拟现实的元年:Oculus Rift CV1的发售将会让虚拟现实产业正式起飞。
而增强现实所需要的技术要比虚拟现实复杂得多。它除了要处理图像与人眼的关系,还需要处理虚拟图像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这是要比虚拟现实复杂很多倍的问题。
增强现实设备首先需要知道设备自己的位置,还需要知道周围环境的位置,才能正确地渲染出图像,让用户有沉浸的感觉。这需要先进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当下计算机视觉和机器人领域所十分热门的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就是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所谓SLAM,就是如何通过计算机视觉成像技术,让设备自身能够即时的定位自身,并且建立起周围环境的计算机模型,这样设备才能够感知到周围的空间。Google也发起了Project Tango,专注于这个领域,他们收购的MagicLeap也是专注于增强现实技术的。
如果没有解决SLAM,那么增强现实设备就无法满足移动性的要求,它只能在有限的场景里使用。从某种意义上HoloLens可能就采用了这种方式,需要在使用之前首先扫描空间。这样的话增强现实眼镜就没有办法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能够戴着四处走。
这也就引来了第二个问题:增强现实眼镜必然是一个一体化的设备,那么移动设备的计算能力和电池也同样成了障碍。如果增强现实眼镜只能使用两个小时,或者需要牵着一根线,那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意义。
二、 HoloLens并没有达到期望
目前体验过HoloLens的用户都普遍反应HoloLens的最大问题是视场太小。HoloLens有沉浸感的部分,只有视野中央一小块区域,而且分辨率不高。分辨率的问题可能是由于计算能力和电池性能的限制,但是视场太小的问题,可能并不是容易解决的问题。
HoloLens的显示系统并非在眼前放一块显示屏那么简单。增强现实需要解决的显示问题就是,如何将虚拟元素叠加在真实的世界中。
想要让人感受到虚拟元素就在真实空间里,就得解决眼睛的对焦问题,这也是HoloLens名字里Holo的来源:它采用了全息成像原理,微型投影系统通过一块波导晶体将图像投射到人眼中。根据虚拟现实界名人Doc_OK分析,HoloLens的视场的大小实际上是受到了全息系统的波导晶体的折射率限制,这是一个物理上的限制,并非设计上的,所以它也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问题。
这也就意味着,在近期内,我们可能看不到像微软在宣传片里所描绘的那样,虚拟元素和物品环绕在我们周围,而只能通过一个小“窗口”来体验增强现实。
如果是这样的增强现实体验,用户很可能会很失望。
三、 微软对于HoloLens如何定位?
事实上,微软自己对于HoloLens都定位不清。这一点从微软对于HoloLens的定价上就可以显现出来——
毫无疑问3000美元并非一个能够让普通消费者承受的价格;这个价格意味着HoloLens实际上是面对企业的生产力工具,这也符合微软一贯的生产力工具提供者的形象。但是,微软在宣传HoloLens,包括在发布会上展示HoloLens的时候,使用的却是游戏和各种消费级应用来进行展示,很少提到生产力工具。
这种宣传和实际定位上的冲突会让开发者和用户都感到迷惑,无所适从:
如果微软真的打算将HoloLens推向消费级市场,那么定价肯定会下降;如果微软还是打算把它作为生产力工具,那么在宣传上应该更加偏重生产力工具应用,而不是在展会上演示如何打游戏。根据国外多家市场研究机构的报告,机构普遍认为,增强现实要在2020年之后才会真正进入消费市场。HoloLens的发布毫无疑问是突破性的,但是它并不是一款成熟的产品,还有太多技术上的门槛需要一个个克服。
在整个产业和技术都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强行推出产品并非是一个好的选择,Google Glass的失败,以及更加遥远的,九十年代的虚拟现实的失败都可做借鉴。它不光是产品本身的失败,还会消耗大众对于这这个产业的热情。
在此,作为一个虚拟现实从业者,我们衷心希望HoloLens能够成功,但是,它可能出现得太早了。
上一篇:Google 公布 Cardboard 项目的 4 个进展[ 10-13 ]
下一篇:高通最终还是放弃了自己的增强现实业务[ 1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