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史蒂夫·乔布斯》:离世前的他比年轻时更天才
乔布斯传奇的一生一直是众多书籍的主题,但昨天发布的新书《Becoming Steve Jobs》却宣称是唯一一本经过苹果公司认证的传记。苹果也在Tweet上对此书表示支持,称其是迄今为止对乔帮主一生描述最为全面的传记,同时对于此前的《史蒂夫 · 乔布斯》一书,苹果也毫不吝啬的做了抨击。
新书的作者是Brent Schlender(《华尔街日报》和《Fast Company》的资深记者)和Rick Tetzeli(《Fast Company》主编), 该书透过镜头讲述了过去二十多年来Brent Schlender对乔帮主的个人访谈经历,披露了许多从未曝光的关于乔帮主的小故事。以下是纽约时报对两位作者的采访 。
Q:
当决定去写这本书时,你们对于这样一个已经被很多人所广泛描述过的主题,是否产生过一些犹豫?
A:
RICK: Brent 和我在《Fast company》共同工作,而我们几乎了解乔布斯2012年之前的所有故事。尤其是当我们进行到一半时,我意识到我们俩将会写出一本很微妙的书,而且我们也相信这本书中所呈现的史蒂夫将是独一无二的。
Q:
为什么你会觉得自己的书会和之前的有很大区别?你是怎样进行区分的?
A:
RICK: 我们基本上没有描写他是如何改变的。在我看来,他一半天才一半疯癫的形象形成于他在苹果的早期。但在1987年后,他刻意限制了报道,所以这一形象就延续了下来。
BRENT:我认为史蒂夫是我所见过的最复杂的人,在认识他的二十多年里,我见证了他的个人变化轨迹,我不认为他已经被描述的很完整,或者已经得到足够多的赞赏了。相反,在我看来书和电影对他生活的持续关注,恰恰说明了他仍然有很多令人迷恋或者心动的地方。
Q:
你们有前所未有的机会去访问那些曾经守口如瓶的苹果高管,怎样做到的?对于苹果方面的配合你感到惊讶吗?
A:
RICK: 在2012年,苹果完全不给我们任何机会去采访员工,也没有与《 Fast Company》接洽。之前的传记出来后,他们也不想接受采访。这之后,我们又不断地问了几次,直到一年半以后,他们表示同意参与。我想这大概是因为他们觉得已经考虑好去接纳一本新书了吧。
Q:
这本书主要描述的是BRENT在过去两年半的时间里,对乔布斯的一些回忆,那么你认为哪一刻是你觉得最难忘的?它对你来说又有怎样的意义?
A:
BRENT: 倒是没有什么事情特别的令人印象深刻。我带着两个女儿去他家看早期的“玩具总动员”是一次特殊的经历,2005年我因病住在斯坦福大学医疗中心的重症监护室时,他曾来看望过我两次,这也令人难忘。我们在书中所描写的更多是一些经常接受后,所产生的累积效应。这一切将能让你更容易了解他的魅力所在,你永远不知道他会说什么。
Q:
在书中,你描述史蒂夫创立NEXT公司的部分,要远远多于之后他真正成功的部分,这是为什么?难道你不认为他在晚年,特别是iPhone上的成功更引人注意吗?
A:
BRENT: 相比于后期,早期的史蒂夫接受了非常多的采访,甚至是有些疯狂的。他总是告诉我,他之所以接受采访,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希望推广自己的产品或者技术策略。当他看到自己的脸出现在杂志上时,总是显得有些兴奋,他想用自己的魅力去推广公司。所以有新产品时,他会表现出一种刻意控制下的开放。
Q:
书中详细记录了史蒂夫在iTunes上与唱片公司,以及iPhone上与AT&T公司的谈判细节。但在今天,iBookstore的谈判等却显得十分糟糕。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是否表明失去了史蒂夫,苹果公司的谈判能力有所下降?
A:
BRENT: 我想是实际情况不同吧,毕竟时代在变。史蒂夫帮助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音乐付费下载市场建立了合理的市场秩序。但现在流媒体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的市场,现在进入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电子书也同样如此。
Q:
在书中有提到说苹果将永远不会做电视,这是因为史蒂夫不喜欢电视,你相信这个吗?
A:
BRENT: 我确信这是真的,但你要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出现新的技术,史蒂夫并不介意改变。
Q:
你对从 Tim Cook 和 Eddy Cue等苹果高管那里获得源源不断的支持而感到惊讶吗?
A:
RICK: 据我们所知Tim Cook并没有对我们表示明确的支持,不过, Eddy Cue的推特是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这让我们非常激动。
Q:
在书的最后你提到,史蒂夫一直以来都扮演着公司独家发言人的角色,你认为这是错误的。相比之下,Tim Cook显得更为开放,你认为这是一个更好的苹果公司吗?Tim Cook会比在世时的史蒂夫更好吗?
A:
BRENT: 我不得不再次重申一点,这必须要依据现实情况来决定,史蒂夫担任苹果公司发言人的角色只是因为没有人比他更适合。在这方面,他有着非凡的天赋。我们在书中并不想去讨论苹果是否会在今后出现超越史蒂夫的时刻,我们只是试图去的解释,为何他在生命即将结束前比年轻时更高效。
via ny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