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H370一周年:航空业急需改进两点技术
距离“马航MH370航班失踪事件”已过去整一年的时间。根据马来西亚交通部长廖中莱给出的官方资料显示,如今的搜寻工作仍然在进行中,主要围绕于印度洋内的23166平方英里的范围间。马方总理纳吉布表示,“MH370失联事件是在航空史上,人类所面临的最复杂、技术要求最高的灾难问题”。
而这架满载着239名乘客、重达330吨的波音777-200班机,在当地时间2014年3月8日凌晨2点40分与管制中心失去联系之后,失踪如此之长的时间,却没有一点痕迹。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了人类依靠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耗费一年之力,竟都未曾找回如此一架“庞然大物”?
科技博客Mashable总结了两点人类需要从此次灾难性事件中总结的教训。
一、全球航班追踪系统的改进:短间隔内的即时数据处理
今年初,为了避免“MH370事件”的重现,联合国下属机构ICAO(国际民航组织)在今年年初提议建立航空追踪的新条例,具体要求是航空公司需要采用更先进的航班追踪系统,每15分钟内更新一次航班的位置信息(早前的标准是每30—40分钟更新一次)。据悉条例还要求,在将来18座以上的新型飞机需要在制造时便装备上能够自动传输位置信息的设备,一旦飞机像MH370那样偏离既定轨道,或者面临突发事件(如火灾或气流突变),便会每隔一分钟就向地面基站传送一次实时位置。而ICAO组织计划将于2016年11月正式实施该条例。
不过距离新条例的实施仍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在此期间人类需要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应对“空中航班故障”等问题。这不仅是技术上的问题,还需要机载系统、导航卫星以及地面基站的通力配合,才能尽可能的实现在全球广袤的范围内精确的定位到某架飞机的确切位置。
国际航空网站Runway Girl Network报道称,马来西亚航空公司正在已经在今年2月测试试用一套全新的航班追踪系统——AIRCOM Flight Tracker。据悉,这套系统是由著名的国际航空通信信息服务公司SITA开发研制的,它不仅能够实现在特定的时间间隔内传送航班的实时位置信息,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保证航空公司能够对这些数据做出有效的反馈。
在未来,对于采用了ICAO新条例的航空公司而言,运行中的航班每隔15分钟,便向地面返回位置信息固然是一个牢靠而保险的做法,但更棘手的问题是,航空公司需要如何处理这一系列接踵而来的海量数据呢?
SITA公司AIRCOM业务的副总Philip Clinch表示,“除非是系统能够自动处理航班的位置汇报数据,不然对于地面段的工作人员而言,这些数据并不能发挥较大的价值。”目前除了马航之外,已经有数家航空公司开始试用可以协同处理反馈数据的AIRCOM系统。
但是这项看上去“滴水不漏”的全新追踪系统,相关人士却持有不同的意见。
全力赞同方,如ITAI(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CEO Tony Tyler表示,“我们非常欢迎这项基于性能的全新标准。通过全世界范围内的相关人员的通力配合以及不懈的测试研究工作,相信终能实现为航班定位追踪工作带来极大的帮助。”
而保守方,如美国联邦航空局的官员Michael Daniel在接受新加坡报业《The Straits Times》的采访时表示,“这种实时定位系统在技术上的实现其实并不困难,但让航空公司最头疼的问题还是成本的直线上升。所以我个人预测,ICAO的新条例并不会成为一项强制性的全球标准,更可能的是成为一种官方的‘推荐建议’。”
另外还有不少批评者认为,ICAO的新条例不足以完全预防MH370之类的灾难性事件的第二次发生。
二、今后的航班失事事件:不要单纯依赖卫星影像!
除了定位系统方面亟待改进之外,MH370给人们带来的另一个警告就是——不要依赖于卫星影像。
就像我们在动作电影中看到的那样,现实世界的许多航班故障事件中,工作人员总是习惯性的第一时间去查阅飞机的卫星影像资料,来以此为线索确立飞机偏离轨道时的具体时刻,或者是定位到失事航班的具体位置。
卫星分析公司AllSource Analysis的联合创始人Joseph Bermudez表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航空公司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致力于提高自己的卫星影像技术。而令人震惊的MH370事件终于为他们敲响了警钟:商用卫星无法准确的采集到极广范围内的海洋影像(而这也是不少飞机的失事地点),即便拍摄到了画面,也通常都是分辨率极低、需要人工额外解码的低质量图像。
《Aviation Week & Space Technology/航空周刊》的记者Jens Flottau曾在一篇报道中写到,“的确,现今人们的航班追踪工作仍然有不完善之处,不过这却是现有技术能够达到的水平了。在未来,我们希望改进后的追踪系统能够实现,当空难来临之时,人类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响应反馈,并且第一时间救援或找回失事的班机。”
via mash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