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的滴滴合并传闻:或想在Uber前冲刺IPO
雷锋网编者按:本文载自微信公众号「夸克点评」,作者王如晨
快的与滴滴的合并传闻消息越来越密集。我觉得抛开真假来说,合并的动力,绝对不是阿里与腾讯,而是其他资方或双方创始人。它很可能是为了抢在Uber之前冲刺IPO,资本运营用意大于产业发展用意。
有人说,阿里、腾讯烧钱不止,已很难承受。我觉得这话说得夸张了。它们两家现金流充沛,每年投到营销、传播上的部分,比许多互联网公司一年运营费用都高。打车软件一年烧掉的那些,它们两家还可以承受。
但两家打车软件背后其他机构应难以承受。这行业的烧钱,跟互联网其他领域如团购领域的烧钱有所不同,这类平台缺少账期,现金交易并不在平台本身,这钱烧得很原始,每一笔都血淋淋的。
如果看不到退出希望,比如尽快IPO或者后续融资抬持有价值,阿里与腾讯之外的机构们,不可能会陪它们玩到底。
观察一个行业是否健康、持续的方式,就是看它的言论风格:越是原始、急吼吼、粗暴、武断,大都带有不可持续的特征。用诗人希姆博尔斯卡的一句诗来形容,那就是,它们有着“发动机一般的缺憾”。
化解这种压力的策略有多种:牺牲烧钱速度,深耕行业,讲求慢节奏。但这样它们就会失去快速规模化的机会。互联网行业充满唯快不破的疯狂,速度、流水规模、市占率掩盖着一切。
但烧钱补贴已培养起市场依赖,让人有了麻醉感。当周围的消费者每天忙于抢红包、打车券时,一旦彻底终止,市场效应会很快下来,除了软件便利,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粘性与口碑,粗暴的行业不会有真正的品牌效应。
也就是说,两大打车软件品牌,目前已经陷入囚徒困境。而潜在压力却越来越大:
一、2015年及以后的市场竞争会更激烈,百度参股的Uber已经进来,易到开始加速;原来的租车公司开始加快融资,强化垂直布局,它们拥有车辆资源,比两大打车软件公司更有效率;传统出租车公司也在强化在线服务……
二、政策监管。截至目前,主管部门与监管部门虽然口头上开明,部分专家也不断出来推动,但这个领域动摇的利益面既深又广,尤其是与地方政府、出租车公司博弈,所谓改革节奏只能是渐进式、长周期的,短期绝不可能出现全国统一的开放政策。而这个初期布局,一定还会持续上演“抢打露头鸟”的事。
这种压力,对于阿里、腾讯来说,并非火烧眉毛,打车软件只是它们生态的一小部分,从行业本身来说,它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走,但其他机构、创始团队未必真正同心。毕竟多方有自己的诉求。
合并传闻无论是否于两天后成真,这个动向本身,基本可以断言就是一个资本市场左右的案例,它体现的是资本意志,而不是产业本身发展的意志,虽然合并应该会有集约效应。
如果你再去看看这个消息,就明白合并背后的另一种味道:Uber不但拿了百度的钱,它还拿了高盛更大一笔钱,进军中国市场不过是姿态与概念,其用心,很可能是想在2015年登陆纳斯达克。目前,海外媒体已经开始炒Uber的估值与IPO话题。
在这个窗口,无论快的还是滴滴怎么标榜商业模式跟Uber不一样,如果在IPO节奏上落后对手一步,至少在2015年会失去先机,而后续创新、拓展、包装的成本会大大增加。
或者说,合并不过是一场资本运作百米冲刺、机构套现的前奏。2015年至2016年,快的、滴滴一定会朝着资本市场迈进。
在消息不明的情况下,在一个并未真正开放、竞争并不充分的市场,讨论快的与滴滴谁会成为老大、合并后谁主导,没有多少意义。对阿里、腾讯之外的机构来说,它才真有意义,那意味着,它们的利益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