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21世纪的淘金热也是新污染源
网络是虚拟的,但是信息技术的环境成本,可不是虚拟的。 来听听法国IT专家Jean-Marc Pierson和Laurent Lefèvre如何解读大数据的污染性。
贸易、金融、卫生、交通、文化、科学……大数据无所不在,对于许多人来说它代表21世纪的石油。
每天,大数据产业的版图不断扩张,全球数以百万计的直接就业机会与此相关。但是我们似乎忽视了一个事实:一切都是有代价的。大数据的代价是环保。这种虚拟、远程信息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基础设施,是高能耗、高碳影响。大数据具有污染性,无须讳言。
庞大的基础设施
大数据,关乎数据的生产、采集、存储、分析和可视化。高德纳及大部分大数据产业公司,使用3V来描述大数据:Volume(大小)、Velocity(输入输出速度)、Variety(多样性)。有机构在3V之外定义了第4个V:Veracity(真实性)。大数据如潮水般涌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改变着我们的世界。2015年,大数据的体量将达到1021字节,用来存储这些数据的基础设备也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
别忘了存储只是第一步,还要处理呢。以谷歌为例,数以百万计的文件被编上索引,以方便用户搜索;同时,分析这些数据,以向用户提供广告内容。为了实现这些数据处理,据估计,谷歌拥有超过100万台服务器。其他三个网络巨头:亚马逊、微软、Facebook,也是如此。基础设施或自建或租用,小型的企业和机构往往借助成千上万相互关联的设备,完成数据采集与分析。
能源需求要遏制
由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创建的Écoinfo服务组合工程,再次提醒我们信息技术是高能耗产业、温室气体大户。在Écoinfo使用阶段,大数据的基本要素可分为三类:终端设备,网络,数据中心;2013年每一类都消耗了约40吉瓦电力。(什么概念?福岛第一核电站,设有六个机组,总发电量为4.7吉瓦。)这样的电力消耗,对气候的影响不难想见,即使碳排放量取决于国家的能源结构(法国2月份,34克CO2/每千瓦时)。
有了觉悟,我们就可以采取措施,提高基础设施的计算、沟通、存储能力,在设备的设计与回收上运用创新科技,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减少能耗。
作为污染源的大数据可以减少其他污染源吗?
可以!大数据分析可以优化工业生产过程,从而减少碳排放;农民可以通过传感器和卫星图像实时接收庄稼信息,让灌溉与施肥恰到好处,不产生浪费。
简单的数据收集与运用还可能导致行为的改变。在美国波特兰,某个社区安装了传感器来测量周边空气质量并在网上公布,比环境保护局测得的数据更精准;根据这样的开放数据,人们减少了在汽车污染高峰时出行。去年,北京市政府与IBM达成合作协议,希望利用大数据处理能力治理雾霾。
via le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