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驰镁物:王强和他的车联网梦
上周四,雷锋网拜访了飞驰镁物的创始人兼 CEO王强在他们位于北京竞园艺术中心的办公室。当雷锋网记者到达办公室的时,向他说起每次想到「飞驰镁物」这个名字的时候思绪会不由得短路几秒钟,他笑着解释说,这其实是 FutureMove 的音译。
打开飞驰镁物的官网,几张静态的配图和文字,我们几乎很难从中获得什么信息,不禁让人心中充满疑惑,飞驰镁物究竟是一家什么公司?但是从官网上「汽车」、「移动互联网」这样的字眼基本可以猜测出,他们要做的至少和这两者有关系。
在创立飞驰镁物之前,王强曾是微软大中华区汽车与物联网首席架构师,参与过观致汽车观致逸云的设计与研发。而在微软的这五年里,王强从其他 IT 大公司不具备的产品组合中:车载操作系统和公有云平台获益匪浅,这些也让他在后来的车联网解决方案设计中轻车熟路。同时,这些经历也不断加深了他对车联网的理解,也使他对创造更具有想象力的产品充满渴望。
于是到了去年 12 月,王强联合其他七位意气相投的合伙人共同创立了飞驰镁物。王强向我说道:「自己创业其实特别刺激,能够更深入地把自己的想法去落实。」
当然,王强对这家公司还有更多的期待,他希望将飞驰镁物打造为国内数一数二的车联网服务平台,也不排除在未来造车的可能。对于这支平均年龄为 37 岁的大叔创业团队,他们会带来怎样的惊喜呢?我们和王强聊了这些问题。
飞驰镁物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飞驰镁物是做什么的?
飞驰镁物是一个车联网服务平台,接入各种汽车厂商需要的服务。与汽车厂商、与移动互联网公司去集成和适配车载需要的内容。
服务平台干这么几件事:让互联网资源能够通过它做一个桥梁提供给车端,而且一定要有这个环节。因为所有汽车厂商都需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不可能依赖于某一家互联网公司,所以现在一些解决方案你也看到了,直接是一些移动应用转移到了车机上,其实汽车厂商是不买单的,为什么呢?控制不住。如果哪天某家互联网公司不再给他们提供服务了,他们就会很被动。所以它一定要有自己的平台去控制这个,而我们相当于在做桥梁。
为什么说前装车联网最有优势呢?会不会因为汽车后装市场竞争太激烈才走前装市场?
在汽车后装市场,创造一个新的硬件,相当于做了一个完全独立的硬件以某种形式进车,需要对这个产品单独负责、销售。而且这里边的产品起码能看到的或者我们能想到的,都达不到能够培养用户习惯,增加用户粘性的效果。尤其是后装的形式,需要靠营销的手段去卖给消费者,而且本身产品提供不了价值,所以用户肯定不买单的。
从整个趋势来看,即使有人想出了一个非常有创意的点子做成一款后装产品大获成功。如果真的好,大概可能花不了一年的时间,车厂就会把这个功能吸收到前装里,让新款车都标配这一的功能,在集成度和体验上一定与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我们的经验来自于和车厂合作的前装领域,因为前装与后装有个特别大的区别:在车载端,无论是硬件还是他的系统软件,由车厂预先定义好的。比如今年上的整车,车载硬件或车载系统是早就与整车的设计定稿了的。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车联网创业者攻不进汽车前装市场的原因之一。
从我们的判断和分析,后装市场有一定不确定性,而且目前也没有更好的点子提供一款客户认可、有价值的产品。这个领域还是被车厂控制的。所以基于这样的游戏规则,再加上我们之前与车厂前装领域的合作,帮助它研发整个车联网方面的产品,与整车一起上线。我们相当于做云端的整个车联网的服务平台。
云端使用的是微软云吗?
使用微软云平台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微软是一个封闭的平台,技术不是开放的。我们现在开发的平台是在阿里云上的,其实没有太本质的区别。真正的区别是在这之上所搭载的车联网服务平台,我们使用的是基于开源的平台,用 Java 这种开源的技术。
使用 Java 技术有什么优势?开源技术会容易吸引更多合作伙伴吗?
Java 技术现在非常成熟,是开放的平台,包括拓展、接入第三方平台都特别容易。而且 Java 技术在软件开发层面更适合服务端,而服务端的开发也比较统一。Java 最大的优势,就是它可以跨平台,比如说我们的平台是在阿里上的,可能一上午,我们的平台就可以搬到金山云上,这就是大家都用开源技术的好处。客户习惯用什么样的云平台,我们可以非常容易就部署上去。
飞驰镁物是一套怎样的系统?
飞驰镁物是否和 WirelessCar 做的事情一样?
就车载互联网这一块来说是一样的。WirelessCar 做的比较大,尤其是一线车厂还是比较认可的。而我们的定位就是想挑战它,和它竞争。
这五六年我一直在做前装车联网,我的体会是,前装车联网是一块非常关键的领域,而且是价值集中的一个地方。我们团队在这个前装领域特别有经验,之前与 Wirelesscar 也有过合作,对他们的技术架构和细节有所了解,也在吸取它的教训和缺点;他们在之前遇到的问题或缺陷,在我们这儿都解决了。他们没有实现的东西我们也都实现了。基于这几点,我们非常有信心在新一轮的竞争里和它去竞争。
能具体谈谈终极汽车联网平台(CLOUDMove)、专业咨询实施服务(GEARMove)、汽车 EQ 情商平台(DREAMove)、「汽车即服务」平台(JOYMove)这四个产品服务体系吗?
前面我们谈了 CLOUDMove 车联网服务平台这一块,就不再累述了。
GEARMove, 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产品,可以理解为是服务。每家汽车厂商对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和要求都不一样,所以势必会造成 CloudMove、 Dreamove 在车厂落地的时候会有一定的差异性。那这个差异性呢,就需要人去填补。那这就是我们专业咨询的实施团队,根据不同车厂的要求去把 CouldMove 进行量身定制,与他们的车载端集成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最终把车交付给车主。
DREAMove,通过大数据平台、场景感知引擎,集成相应场景的数据,然后去判断这个场景究竟是一个什么场景。因为目前汽车的「智商」做的挺好的,几乎所有的车厂都在研究各种各样高级传感器并加载到车上,包括自动驾驶辅助、雷达去判断障碍物,其实这已经很智能了。我们从技术层面,比如车有传感器能检车外界温度,那么是不是能提醒用户该把空调调到多少度。比如传感器能检测外界雾霾,是不是该提醒用户把车窗摇下来,所有的功能在服务端通过联网实现,能够触发这些不同的功能,自动给驾驶员提供这些细节。这是未来我们认为智能汽车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关于JOYMove,我们认为未来汽车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呈现两极化的分水岭。深度品牌的个性化,如满足人汽车文化的需求,情感需求、个性需求等,但是我们的判断是,还有一部分车是纯的代步工具,这类车会趋同,同质化甚至是工具化。我们就是想把智能汽车和本身汽车的使用习惯,把它结合起来做一个改变,利用我们车联网的技术,使新能源车更加智能。本质上可以理解为定制化的新能源汽车共享服务:即时租赁,与汽车制造商、开源造车和个人造车团队合作,为用户提供经济、便捷的快速出行服务。
怎么看待与 OSvehicle 的合作?
与OSvehicle 的合作,有 To B 的意味在里头,6 月将会在深圳的观澜湖园区进行试点。我们也将会在二三线城市做试点,或者大型园区,5A 级景区、高尔夫球场。通过调度车辆分布来提高最大使用率,打造一个有生命的蜂巢的交通网络,最大化使用车辆。不过对于这一块,我们比较谨慎,一步一步摸索,TO B对我们的一个好处就是能屏蔽风险,通过迭代式的路线去试错。
对于不同的车系,厂商的利益诉求是不一样的。如何去协调汽车厂商的利益诉求?
移动互联网公司其实是入车无门的,蜂拥想挤进车载领域,但这里边必须要和汽车厂商玩,否则很难进入。车厂的商业模式其实非常单纯。你跟我玩,你就是我的供应商。比如说我和某个音乐平台合作,那我一年给你 30 万,买断你,比如所有的中文歌曲的使用权,那么我的车载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在里边享用你的内容,就是这种模式。回避了利益诉求不一样。没有很复杂,但需要个性化处理。
至于说真正做成什么样,那就是汽车厂商说了算。我们去帮助车厂做车联网服务平台的时候,会考虑这些差异化的东西。但是我们交付给车厂的东西,举个例子,汽车厂商不关心你到底是酷我还是虾米,它可能就是说我需要音乐、天气、股票、Internet Radio、优惠券、停车位等,这些就是 TSP(Telematics Service Provider), 就是我们现在扮演的角色,叫做车联网服务提供商。我们就是通过技术层面去整合移动互联网内容提供商的资源和内容。
飞驰镁物在未来打算做什么?
什么是你眼中的「驾乘的极致体验」?
在保证用户驾驶安全的前提下,实现 Dreammove 的场景,车像有生命体的系统,能主动告知用户在什么样的场景做什么样的事。汽车永远不是一个手机,而是安全的代步工具。
如何去保障车联网系统的安全问题?
我们所使用的并不是互联网架构,而是专业汽车行业的系统架构,而车联网系统其实是非常复杂的。观致汽车的后台做了一年半,就是因为平台的研发和技术门槛比较高。从车机到内容,中间能隔五个不同服务的层次,是一个独立的服务端部署在云上。与移动互联网的手机应用直接连到手机的方式不同。这种方式比较安全可靠,灵活性高,能保障服务不间断。而我们的角色,不是在汽车,也不是在移动互联网,而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把各项服务更合理地去部署。
X-Move Lab 创新实验室对飞驰镁物会有什么帮助?
X- Move Lab 创新实验室会联合社会各种资源如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实验室等等,一起探索汽车互联网领域新技术和趋势,有助于弥补我们的短板和技术,通过与他们合作,引入为我们所用的尖端技术。比如像高级算法、语音交互,利用合作伙伴的优势来减少我们的研发成本、节约时间。
飞驰镁物在3到5年内有什么计划?
希望能有一个长远的发展,紧紧以汽车互联网、车联网为核心。等我们商业模式和体系都打通了,会分离出TO C和TO B的业务。还有就是,如果我们的车联网技术服务能很好的落地,也不排除自己造车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