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触展后感 穿戴设备成趋势的三道坎
展会沟通中,展商对智能穿戴产品的前景判断呈一边倒的利好,谈及时下自家生意的现状也是普遍乐观,但是我们观察到几乎没有人在使用相关产品,问询的结果都是支吾搪塞,最后有位产品经理直言不讳:我们公司的销量和下游品牌的需求挂钩,下游大家都在玩智能穿戴,我们没理由放弃机会,但是客观的说,和我们合作的下游品牌,现在还没有一款产品让我本人觉得值得购买。是什么原因让消费者对看似繁荣的智能穿戴产品敬而远之呢?
功能很鸡肋
消费者不太会深究智能穿戴是什么,他们更愿意知道智能穿戴产品能为他们做什么。时下的智能触控产品繁多,主要功能相似度却很高:来电提醒,闹钟,测量运动指标和监测睡眠质量等,但其实这些功能通过目前的手机APP完全可以实现,再用不菲的费用购入一款智能腕表或智能手环,看起来并不划算。
数据不准确
智能穿戴设备由于内置多种传感器元件,可以对用户行为进行更好监测,所以颇受一些有运动需求、健康需求用户的青睐,但是由于元件选用和内置算法的差异,造成很多产品都会被用户质疑数据的准确性,这也严重影响了市场的热度,让用户对智能穿戴产品仅存的依赖也消失殆尽。
时尚后专业
由于智能穿戴产品需要佩戴展示,所以产品的外形成为了厂商们极为看重的研发方向,但是多数品牌选择了一条本末倒置的道路,极尽能事于产品外形的雕琢,而对于产品的专业功能反而选择了从成本出发的跟风态度,不作深究。造成了目前多数智能穿戴设备更像一个“时尚配饰”而非“专业产品”,这也给很多用户的选购带来困扰。
笔者认为以上三点是现在智能穿戴产品并没有形成消费趋势的主要原因,借用工信部规划设计所信息网络部主任徐志远的话:“智能设备到底怎样不可替代地满足用户需求,大家还没有找到痛点。”这也是智能穿戴设备元年留给这个行业的一道作业题。
面对智能穿戴设备满足的只是“伪需求”的质疑,美国可穿戴设备先驱Alex Pentland曾说过:“我不需要知道的我的脉搏,我只想知道我今天会过的怎么样。”多数人对今天一共走了多少步,心脏跳动了多少下这些数据并不感兴趣,而更愿意知道通过数据分析后,身体状态、训练成果的结论和改进建议是什么。穿戴设备“小型化、低功耗、易连接,多传感器”这些与其他设备不同的差异指标也会最终引导智能穿戴设备实现人们对它的期待。
而如果大家对于可穿戴设备市场的热情只停留在“这是一个全新的市场,有很广阔的市场前景,我们应该早一步立足于此”的话,那传达给消费者的刺激就会大打折扣;如果对于自身产品,只把眼光放在苹果、谷歌、三星等巨头身上,不在意跟风学步,后知后觉,那很快就可能被消费者完全的抛弃。相反,目前市场中也出现了不少细分、专业的产品,如针对老人和儿童的智能穿戴产品,它们有针对性地做了人性化设计,如预警报警、一键定位等等,而且它们已经受到了市场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