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联盟的悖论
的确,智能家居需要动员各方力量投入建设,尤其是这个领域涉及层面众多,绝对不是某一家公司力所能及。但是,这个市场明显太过浮躁,一个又一个“联盟”的形成,又是否违背了联盟的本义?
更惨的是,所谓的联盟只是厂商单方面的狂欢,从来没有跟用户玩到一块。但是看见各种厂商们相继秀着自己的技术实力,乐此不疲。一个个所谓“智能”的产品,让用户深感新奇,然后捧起来饶有兴趣地把玩一番,最后大家都挑了一款传统“非智能”的产品回家了。
海尔的 U-home 应该是第一个广为人知的智能家居品牌,而且也在各地都建有体验中心。然而三年多的时间过去了,仍然没能走进寻常百姓家,甚至连高端用户群也没能推广开。与之类似的还有苏宁的“私享家”,同样止步于概念阶段。另外还有官方性质的“中国智能家居产业联盟”,“低调”地召集着小伙伴们辗转各地接连召开会议,操劳着行业大事,“认真”地发布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准。
还有一些人,在趁着这巨大的台风口讲故事,一笔一画地给投资人描绘着蓝图。于是,做 Wi-Fi 芯片的厂商 BroadLink 某一天突然宣布自己要做一个 DNA 计划——如此集成了数据和云计算处理中心的 BroadLink 摇身变为一个云平台,“愿景无限”。同业者自然不甘示弱,有阿里在背后撑腰的上海庆科昨日发布了“首个”物联网“全套系统方案”,其背后是阿里的物联平台。
另一方面,新晋的渠道霸主——京东则在混水摸鱼、坐地收钱。6月底发布的智能云平台只是搭台唱戏,多数智能硬件创业者都是奔着其强大的销售能力而来,然而把大家聚拢到一块以后,究竟提供怎样的智能体验,京东无法保证也没兴趣去花费心思。至于宣称要打造完美闭环体验的小米则一直杳无音信,也罢,怕是连作为智能家居控制中心的小米路由器也卖得艰难。
这正是国内目前智能家居行业的发展现状,传统大厂在摆姿态、站位置、抛噱头,新兴企业团队则很懂得讨巧要(融)钱(资)。而那些真正埋头深耕志在远方的小团队们,由于“冥顽不灵”、不顺应时下的形势,正遭遇着白眼、不屑,以及各方面的产业难题,而这其中才真正酝酿着未来的新星。
国外也无成熟模式可寻。2013年12月,高通联合一些厂商发起 AllSeen 联盟,核心成员包括微软、海尔、LG、夏普、松下、Silicon Image、TP-Link 、technicolor 等,涵盖了处理器厂商、网络基础设施商、路由器厂商、家庭终端厂商等。英特尔也开始出击,今年7月8号主导了OIC(Open Interconnect Consortium)联盟,成员分别是英特尔、Atmel、博通、Wind River、戴尔和三星。
这些联盟对于智能家居的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会有很多厂商已经开始陷入思考,纠结站队的问题,这不正是对想要协调统一一切的“联盟”的讽刺么?想想最初的 ZigBee 协议,这个据说是专为智能家居而推出的协议,却因联盟内部各怀鬼胎而没能推广开来。
相反,从未声称过要做“控制中心”或者“联盟”的 Nest,只是宣布开放了自己的API,就迅速团结了一大帮盟友。为什么?因为 Nest 做好了产品体验取得大量用户信任,从而获取了丰富而有用的数据资源。用户才是智能家居的根本,身为联盟或者平台的厂商,一方面应该多站在用户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做出真正好用而有意义的产品;另一方面也要替开发者着想,降低门槛,让智能家居尽快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