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VR Day 虚拟现实五大应用方向
由全球知名游戏引擎Unity主办的VR DAY(虚拟现实日),18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这是Unity针对正在进行中的革命——虚拟现实,而专门安排的一次盛宴。
超过200名VR从业者、爱好者参加了VR DAY,场地一早就爆满。主办方Unity邀请的7名嘉宾,从公共安全应用、建筑应用、新媒体表现艺术、文物复原、虚拟旅游等方面,为大家呈现了一个无限可能、充满想像的虚拟现实应用前景。
Criffin Ltd 执行总裁/创始人Peeter Nieler带来了他关于VR如何移动起来的解决方案。他同时强调:所有一切都是关于创意,虚拟现实行业不仅仅是VR,对于VR它是一个创意的放大器。
Joost Beerthuis的E-Semble总裁介绍了VR在公共安全上的应用。他们创建了一个应用平台,主要用于火灾救援的模拟培训。通过场景仿真模拟,并使用游戏式的演练方式,训练消防员学会紧急撤离、紧急救援、应急指挥。据E-Semble介绍,他们已经在30多个国家拥有几十万的用户,包括香港,台湾,新加坡。
VR用之于公共安全,针对性地进行消防培训、演练,无疑是有价值的,但要建一个仿真度很高的城市模型,或者说去还原一个火灾场景,会面临资源上的障碍,这个领域的进入门槛会很高。
VR在房地产领域的应用是众所周知的,本次VR DAY上也没能少了这个话题。从笔者所知的情况来看,在这个领域尝试的人有一些,但基本都仅限于一种功能性的演示。在这一点上虚拟旅游也有同样的情况。
传统的虚拟现实房地产应用和虚拟旅游,已经存在有多年的历史(传统是指不借助VR头盔,在普通显示器上呈现的虚拟现实),也有成功商业化,但竞争激烈、多数盈利状况不好。新的虚拟技术的出现,能否改善这一状况呢?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新的VR技术和设备(如VR头盔)能带给我们更接近真实场景的体验。单从显示上来说,从2D到3D,再到头戴式虚拟现实的720度全景,其给人的沉浸感、真实感,已经是两个质的飞跃。这不仅给了我们美好的体验感,也给了我们美好的希望:
——让文物活起来
——足不出户游遍天下美景
已经消失的清.圆明园、唐.大明宫、汉.未央宫、秦.阿房宫……用Unity引擎将它们复原重构出来,通过虚拟现实设备进到里面去逛一逛,顺便敲打一下古钟,听听远古深沉而悦耳的声音,想想笔者也醉了……
如果再以时空穿越的方式看着它们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更是妙不可言了。
作为乐观的VR从业者,笔者相信这些应用和场景都能变成现实,也体验了一些基于Unity制作的场景,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虚拟现实感受。但同时也认为要把体验感做好,从设备到内容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比如,是强调文物和景点的真实感还是交互性?商业模式又如何搭建?通过更真实的展示来获得门票代理权并予以销售吗?
在交互性和场景效果上,来自台北的新媒体艺术家黄心健,介绍了其将游戏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及表演艺术进行跨界结合的创作思想和程式设计方式,他们通过这种结合创作了效果震憾、广受好评的《继承之物》、《相遇时刻》等新媒体艺术作品。
笔者观赏过之后,深深被其交互性和场景效果所震憾!但此等新媒体艺术作品如果移植到VR头盔上体验,是否还能保持或者强化其交互性和场景效果却有待作品出现。当然,如果仅仅以VR头盔来作为是否是虚拟现实的标志,本身也局限了虚拟现实的概念和应用范围。
来源:VR186
-
- 暂无资料
-
- 暂无资料
-
- 暂无资料
-
- 暂无资料
-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