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年以后》 一场哗众取宠的闹剧
近日,一部名为《一万年以后》的国产电影公映,一时间社交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争议从天而降,关于该片是“奇葩还是神作”的争论也越加趋同于“奇葩”这一种答案。据悉,影片中充斥着重口味噱头、另类的审美、违背商业和市场创造的一切,宛如一场闹剧。截至目前,影片票房对于动画片而言成绩并不算差。但是对于影片的诸多质疑,电影发烧友DR向该片的出品人、导演、编剧、美术指导,也许还是演员的易立提出以下6个疑问并形成小文,恳请解答。
为何与大众审美背道而驰?
《一万年以后》影片的一开头就以一组别出心裁的迷宫画面拍了一群人的“八百万种死法”,血腥刺激程度堪比《电锯惊魂》中精心设置的杀人机关,此处可以点赞。而往后看,可以发现许多反派种族的设定都不难看出《异形》的影子,而如同异形之父H·R·盖格一样,易立也在《一万年以后》中创造了一众肮脏、重口、血腥、挑战人类审美极限的物种“巫族”,并将其融入了许多图腾的崇拜符号,这是东方传统的审美框架内很难接受的。大众需要甜美、符合自己文化体系的东西,而《一万年以后》极端的暴力倾向,处处体现在影片中的虚拟角色身上。不禁引人发问:与大众审美为敌,真的好吗?
为何与商业类型背道而驰?
从各种设定与影片的制作上,足可见片方蓬勃的野心。可是,影片充斥着大量话剧式低龄化说教台词,各种元素的拼接堆砌都艰涩得令普通观众难以消化。有人曾说,世界上最好的剧本样本都出自于好莱坞,有时候往往越简单越单线条的故事,越容易表现更多的事物。而《一万年以后》意图拼“烧脑”、玩“伦理”向诺兰看齐,无视功夫片、爱情片、搞笑片已经被市场接受的大局,完全开创出一个新的影片类型,观众显然极难为这部作品买单。
为何与创作规律背道而驰?
看《一万年以后》的过程很“累”,因为光是辨认各种动漫游戏电影梗就已经令人目不暇接。观众也许会产生一个这样的疑惑,为何买一张国产电影的票,走进电影院看到的却全是好莱坞和动漫游戏?也许,宅男宅女们能迅速地辨认出这些“宅梗”并欣喜若狂,但大多数观众仍是无法分辨并GET到笑点的,此举也就变得毫无意义。“拿来主义”已行不通,中国任何市场上已不缺各种类型的山寨。
为何与市场现状背道而驰?
《一万年以后》中出现诸多血腥暴力画面,非常不适合儿童观看,所以影片上映之前就反复强调18岁以下严禁观看的概念。可是,即便如此,许多成年人走出影院后也纷纷表示口味太重不能接受,这其中不乏不少忠实的Cult片爱好者。在中国内地市场,“动画”的定义就是将受众锁定为儿童,动画电影票房靠的是青少年之间的人气。院线电影是否优秀,始终是要交给市场的,无论是过去华语电影的经验、教训,还是对未来的展望。中国有如此庞大的幼龄观众,而《一万年以后》却与市场现状背道而驰,自绝生路。
为何与主流价值背道而驰?
《一万年以后》煞费苦心地塑造了一个反现代文明的世界,可银幕之外对本片鼓吹的又是先进的动作捕捉技术、3D特效,甚至穿戴式虚拟现实体验设备,这种“用科技反科技”的做法,颇有打脸之意。科技带给人类的并不是毁灭地球,而是更为快捷方便地了解宇宙,如何利用好科技才是命脉,人类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原始社会,比如主人公珠玛得到了科技,一万年以后的地球必然美好。
为何与工业标准背道而驰?
从编剧到导演到制作以及制片公司老板,几乎都是导演易立一人担当,资料显示易立是学美术出身,那想必电影的美术指导也非他莫属。所以整部电影完全是“一言堂”模式,完全没有做到电影工作的标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一部电影的市场定位、剧本策划等等元素,肯定是需要一个优秀的团队共同完成,并非仅靠个人力量。如此不按常规的拍摄工艺来生产,只能说导演太任性了。
诚然,如今的华语电影市场,尤其是动画电影市场,有着很多亟待改进的地方,但是窃以为由于《一万年以后》存在以上6种背道而驰的情况,所以它对突破国产动画的瓶颈并无任何帮助,不愿意看到国产动画远离了“低幼”的桎梏,却发展向另一个极端,走入山寨、过分审丑和照抄僵化的“西化世界观”的泥沼中。闹剧过后,真切地希望国产电影、国产动画、易立,未来都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