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3D>新闻娱乐>行业新闻

3D打印进行时 从“概念”到“应用”的转变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17日 点击数: 字号:

 Stratasys亚太、日本地区总经理Omer Krieger(左)和Stratasys大中华区总经理汪祥艮(右)JHN3D中国

Stratasys亚太、日本地区总经理Omer Krieger(左)和Stratasys大中华区总经理汪祥艮(右)JHN3D中国

3D打印,又名增材制造,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制造方式。在国内,3D打印已经由“概念” 转向 “应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积极制定未来3D打印行业发展的方向性策略,市场上的融资也层出不穷。2015年2月,三部委正式发布《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2015-2016年)》(简称《计划》),根据《计划》提出的目标,到2016年,我国将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3D打印产业体系,3D打印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那么,3D打印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如何?它可在哪些领域应用?发展过程中的瓶颈是什么?它为汽车领域带来了哪些价值?近日,盖世汽车网记者就以上问题采访了Stratasys亚太及日本地区总经理Omer Krieger 和Stratasys大中华区总经理汪祥艮。JHN3D中国

汽车应用:从设计到量产JHN3D中国

汽车行业对于3D打印来说是一个先导性行业,因为它的规模很大,并且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Omer Krieger说,Stratasys非常重视汽车行业,汽车在设计阶段有许多原型需要开发,这一阶段对3D打印的需求非常旺盛。该公司设立了一个专门的团队对汽车行业进行紧密的跟踪,了解客户的需求,为其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JHN3D中国

既然说3D打印是一种未来的全新制造方式,那就不能永远停留在设计和验证的阶段。如何将这项技术的应用从“设计”转变到“量产”是每一家3D打印企业的重要课题,当然也包括Stratasys在内。Omer Krieger向盖世汽车网记者强调,从验证到生产上的转变,最大的挑战是怎样去管理变革,以及说服客户逐渐改变他们的生产流程。在这方面,Stratasys主要关注的是如何与世界领先的汽车厂商进行合作。不管在中国还是其它地区,如何将其解决方案整合到汽车厂商的生产流程中去是需要思考的问题。JHN3D中国

Omer Krieger表示,3D打印技术广泛应用于汽车行业一定会发生,因为它已经在航空航天业发生了,空中客车公司(Airbus)就大量采用了3D打印的零件,波音公司也针对很多3D打印的零部件申请了专利。其强调,3D打印在汽车行业中从设计到量产应用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把技术和解决方案和行业需求结合。JHN3D中国

专注于塑料材质3D打印技术JHN3D中国

3D打印按材料来分可以分为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加工,而Stratasys则专注于后者,其在塑料材质方面的技术已有20-25年的经验。而通过美国的服务中心,其也能够为客户提供一些关于金属材料方面的业务。Omer Krieger表示,不排除将来会更多地进入金属材质领域,这都将视未来市场变化情况而定。JHN3D中国

盖世汽车网记者了解到,Stratasys有一些业界独创的技术,例如,其热塑性塑料成品可经受250℃的外界温度,已达到航空航天标准,并可根据客户的需求,在硬度、柔性方面做出调整。除了技术以外,其在中国还有一个完善的合作伙伴网络,能够贯穿整个3D打印的制作流程,为客户创造价值。在汽车行业,宝马、杜卡迪、现代、捷豹路虎、科尼塞克、兰博基尼等都是Stratasys3D打印技术和材料的应用者。JHN3D中国

3D打印在中国JHN3D中国

Omer Krieger透露,亚太地区是3D打印行业发展最快的地区,而中国又是亚太地区增长最快的国家。他指出,中国在3D打印技术的接受度上非常高,因为他们愿意尝试新事物。去年,公司在北京建立了办事处,今年又将华南地区的业务做了进一步拓展,上海办事处的体量也扩容了两倍。JHN3D中国

此外,汪祥艮补充,近期三部委联合发布了《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2015-2016年)》,足以看到中国对于3D打印的重视。3D打印在未来的制造业领域里(指工业4.0)发挥的作用不可取代。其在政策层面上传递了一个风向标,虽然具体的落实和推进细节从文件上并没有体现,但可以确定的是,3D打印技术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医疗领域,将不仅仅是做原型,还将直接制造终端产品。无论对于整个制造业,还是Stratasys本身,这都是一项利好。JHN3D中国

小结:JHN3D中国

3D打印究竟能为汽车业,乃至整个制造业带来哪些价值,谁也无法明确表达。如何去制定和推广行业标准也处于摸索阶段。在笔者看来,3D打印为汽车业带来的价值目前仍主要表现为加速产品开发和验证,以及提高小批量生产效率等方面。此外,就像自动驾驶、碳纤维材料、液流电池、无线充电、新能源车等等,每项新技术在普及过程中,总会遇到来自传统产业的阻力和各界的质疑。也正因为有这些压力,一项新技术才能在“历练”中“螺旋式上升”,改进、改变、甚至颠覆原有的技术体系。JHN3D中国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