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翻拍:卖的是技术,还是怀旧?
15年前,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泰坦尼克号》首映。对于许多中国观众来说,这部电影代表了一个全新电影时代的开始。从那时起,“好莱坞”三个字才渐渐从国人的意识中清晰起来。如今《泰坦尼克号》凭借3D翻拍技术再度启航,选在4月10日这个日子首映,也颇有深意。正是100年前的4月10日,泰坦尼克号在英国启航,载着多少人对新世界的向往,最终沉入海底。有人说,3D翻拍主要是一种市场策略,其目的就是提高票价,观众并不能从中获得太多的惊喜。但也有人反驳,这部影片承载了太多的记忆,故人再来,被赚点钱去又有什么要紧。3D翻拍,这新壶里装的是技术,还是怀旧,也只能等诸位看客自己品尝后,才能辨得明白。
《泰坦尼克号》归来:有多少回忆值得重来?
毫无疑问,在这十几年时间里,电影业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泰坦尼克号船沉之前的一些情节可以打动那个年代的许多观众,但是对于现在的观众,他们会不会愿意为这些老套情节和这部“老电影”买单,还是个未知数。翻拍向来不是一个很容易讨好观众的活儿。在细节上的任何改动,都可能引起老影迷的不满。在这点上,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看得非常透彻。从一开始,他就表示,3D版《泰坦尼克号》的镜头和剪辑会100%忠于原片:不做改动的一大原因也是希望观众们可以专注于电影本身,而不要想着去挖掘哪里变了,这样会影响观影的效果。
如果情节改动不是看点,那么3D翻拍与真正3D拍摄之间效果的不同,就成为这部影片的最大悬念。詹姆斯·卡梅隆对这次的3D翻拍表现得相当坚定和自信:《泰坦尼克号》的转制效果绝不像某些大片“只有字幕是3D的”。“对我来说,转制合格的标准就是要让观众相信影片就是3D直接拍摄的,并非通过后期转制而成;你既能徜徉漫步于奢华高雅的船舱中,又会与杰克和露丝共同经历那段九死一生的沉船惨剧,这绝对会给你带来一种全新的非凡观感。”
新技术的运用自然让人期待,但我们也不能将新的技术从电影本身拉出,技术的发展对于电影来说是一件好事情。如果技术与电影本身过于分离,这样的技术也仅仅是花腔而已。《泰坦尼克号》中有太多的经典镜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女主角露丝带着那顶蓝紫色的帽子优雅地从车上走到船下慢慢转身;作为象征工业化的锅炉舱中强而有力的活塞声,雄伟崭新的甲板,生机勃勃的跳舞厅;杰克在船头那句经典台词,“我是这个世界的国王!”影片结尾,那震撼的场面——船身断成两截,船尾整个沉入海底……尽管已经过去了15年,这些镜头仍让观众记忆犹新。现在的3D技术为电影镜头加入视觉虚拟维度,能否使得这些画面变得更加的震撼?“詹姆斯·卡梅隆”这块金字招牌再次出马,是否会颠覆我们对3D的理解?这些问题的答案,只能等到影迷们迈出电影院那一刻才能揭晓。
詹姆斯·卡梅隆似乎一直走在大部分电影人的前面。2009年的一部《阿凡达》为3D电影大肆进军好莱坞吹响了号角。“3D”这个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物的技术,终于不再羞答答地养在深闺之中。而当大家一窝蜂地开始倒腾3D拍摄技术时,詹姆斯·卡梅隆却又打起了3D翻拍的主意。这部用后期技术制作的“伪3D”电影,能否如《阿凡达》一般,再次在行业内树立一个新的标杆?
最近几年,3D电影成为各大影院放映的趋势。但是,将较早的电影转换成3D电影还算是一件新鲜事,其中迪斯尼公司可谓是领头羊。在过去两年时间里,迪斯尼公司已经用几部电影做了实验:《圣诞夜惊魂》,《玩具总动员》和《玩具总动员2》,有几部片子也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但这些翻拍,都被认为是电影公司二度“淘金”之作,并没有在业内引起太多波澜。
加入3D技术并非是票房“灵药”,由2D转成3D播放,也有失败的例证。最近的例子就是由2D技术拍摄的希腊故事《诸神之战》。这部电影最初确定上映的版本是2D版,在拍摄电影期间,3D风潮愈演愈烈,最后影片的制片方华纳决定把本片制作成3D版,于是就用电脑技术对这部电影做了后期制作,但最后3D版本并没有取得预期的好评。有了前几次不算成功的尝试,此次《泰坦尼克号》卷土重来却声势浩大,不得不让人佩服卡梅隆强大的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