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评论:3D是台印钞机
每年在戛纳国际电影节,Marche Du Film都是个热闹的大集市,来自百来个国家的上万名参展商或摆摊或议价,好不热闹。同时,由欧洲视听观察组织编纂、Marche Du Film出版的Focus也将在电影节期间权威发布,旨在总结前一年度全球电影市场运行走势,系统分析每大洲及主要电影产销国各自的市场变化。
近水楼台先得数据,“3D将欧洲票房总量拉上新高,欧片市场份额却下降”,5月9日,2010年度欧盟市场数据率先在斯特拉斯堡发布。“相比较而言,欧洲的电影导演接受起新事物来要慢得多,缺乏首创精神。”伦敦市场研究公司“银幕文摘”(Screen Digest)的分析师夏洛蒂•琼斯去年同一时期曾经如是说。在2010年初全世界被阿凡达搅得瞠目结舌的时刻,琼斯所指的新事物当然是3D,于是2008年曾在法国、比利时等法语地区一支独秀、遥遥领先的《欢迎来北方》壮观场面不再,2009年,欧盟自产电影占欧盟票房比例从之前好不容易提升到的28.3%锐减至26.8%,2010年度,借助3D铠甲反扑回来的好莱坞,更加势不可挡的将这个比例打到25.3%。
票房增加,份额下降,在3D的新奇过瘾体验下,这个结果毫无意外,64.5亿欧总票房新记录和5%的年增幅,无论如何是好事一件。然而另一个数字却引起了警惕,观影总人次,从2009年的9.82亿降低至9.66亿,降幅达1.6%。看电影的人少了,票房却增高了,显而易见,这是3D电影的高票价拉动的。整个欧盟地区,3D电影让整体平均票价提高了6.8%,不费摧毁之力的挽回了客源流失。法国、德国和英国的3D场次占总票房份额,分别提高至16%、17%和24%。得益于《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和《罗宾汉》两部有美资注入的“英国电影”,与美国联合制片的欧盟电影份额从4%增至5.4%,德国的本土电影市场份额则要感谢他们下狠心玩起的《生化危机:来生》(与法国、英国联合)。以上3部电影均有占院线大部分空间的3D版本,其中《生化危机:来生》更被称为“全欧最高调的3D电影”。
在国内,正如大家都知道的,较2009年近半的增幅,让国内电影票房破百亿了。3D这台印钞机在其中有多大贡献,不久后或许也将有明确数据,但距离欧盟“看电影人减少”的局面注定还远,即便观众也实在看不到什么喜欢的片子。
让我们看看是哪些欧洲国家的观众率先厌烦了影院。第一名,德国,观影人次锐减13.5%,带动着该国5.7%的票房损失;第二名,挪威,观影人次下降13.2%,票房锐减8.5%;第三名,瑞典,观影人次下降9.1%,票房却增加5.9%(这3D票价估计够贵)。那么作为传统电影文化大国的法国人,除了被好莱坞3D卷走之外,还看本国电影吗?《小小的白色谎言》再创造不了《欢迎来北方》的那种民族独特语言文化销量奇迹,540万的观影人次,让其在欧盟自产片占欧盟国家市场份额的排名第一(若论与美国的合拍,则落后于《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和《罗宾汉》),但压根别指望能在欧盟国家2010年20大票房榜单中见到它,甚至远远落后于中美合拍片《功夫小子》的814万观影人次。
借助3D技术以及WTO的短暂保护期,好莱坞更进一步的敲开着各国电影市场之门。在这样的处境下,整个欧洲地区,似乎只有土耳其电影市场(虽然我们说人家是亚洲)还在顽抗,2010年度的国内电影市场份额更从50.9%提高至52.9%,彻底压过限制配额的好莱坞电影,也让自身迥异于他们一直争取加入的欧盟。
眼瞅WTO对我国电影的保护期即将过去,这些年被宠坏了的我们那些粗制滥造的电影,该怎么面对来势凶猛吐着美元的好莱坞3D印钞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