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健的3D音乐会电影试水 用3D《超越那一天》
催健
写满时代印记的摇滚、3D技术、色彩、音效和强烈动感的节奏,这些内容结合在一起,对当下的电影观众才有吸引力。
2010年12月31日晚,北京工人体育馆,崔健重新站上这个舞台。在台下数万名粉丝之中,还有10组3D摄像设备默默地注视着崔健的20年摇滚之路。一年之后,那个摇滚之夜,变成了一部崔健“主演”的3D音乐电影《超越那一天》。
继美国的《孟汉娜3D立体演唱会》、《U2·3D》、日本《滨崎步A3D演唱会》、台湾《五月天追梦3DNA》之后,2012年,《超越那一天》或许将成为中国3D音乐电影的试水之作。
新世纪的现代化影院设备已足够硬朗时,上世纪的荷尔蒙也终于被3D重新燃烧。
2012年5月9日,北京万达影院,“崔健唱响《一无所有》26周年”活动举办,主题是试映《超越那一天》。3D眼镜里的崔健触手可及,还未唱到《一无所有》,就有歌迷“抗议”:应该把椅子卸了!我们该站着听老崔!
崔健唱《一无所有》时不只右臂猛力拨弦,他还用眼神扫视了乐队,甚至鼻翼用力翕动;崔健额头上已满是皱纹,可唱《不是我明白》那劲儿还是20年前的摇滚教父;《假行僧》音乐一起,谭利华指挥着的手指俨然贵族在舞蹈……这些细节,只消戴上一副3D眼镜,坐在(当然你也可选择站着)电影屏幕前,便感同身受般捕捉到。
除此之外,《超越那一天》中,还穿插了一段与青春、记忆有关的串场故事,以及崔健早期的一些稀有的影像资料。
“在国外,3D音乐电影不是新鲜话题。U2、Linkin Park 等很多知名乐队都已尝试。中国才刚刚开始。老崔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声音,只有他才够得上做内地第一部3D音乐电影 。”《超越那一天》的出品人兼制片人之一白强,是崔健多年老友,也是3DChina的创始人。最初决意要做这部片子,除了钟情3D电影技术,他还怀着“向80年代致敬,寻回老崔时代的激情”之意。
近年也涉足导演界的崔健,既是这部片子的“主演”也是监制。他承认,若几年前,自己肯定认为用影视记录演唱会,是最不靠谱的方式。看完U2的《U2·3D》,“我开始想象3D技术的可能性,3D摄制和音效的提高,应该会让影片超越现场本身的力量,因为它有更多的细节”。据说《超越那一天》用了10套(此前国外用的最多的是U2的6套)3D设备现场摄制,力求把现场捕捉成一个无死角立体音乐片。然而要求苛刻的老崔依然认为,“影片最后在细节呈现上还是有遗憾,但3D的尝试是有价值的”。
虽被视为“第一部中国大陆3D音乐电影”,但《超越那一天》俨然走的是国际路线。白强介绍,整个摄制团队请自韩国,摄影总顾问为《阿凡达》的立体摄影总监查克·康米斯基,制片人之一也是《U2·3D》的制片人、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教授Michael Peyer。
有人开玩笑:《超越那一天》,就是一帮韩国人,和一帮美国人,为一个朝鲜人(崔健为朝鲜族)做的3D电影大餐。
外有好莱坞大片拥入,内有国产电影保护月,“新物种”3D音乐电影卡在中间,左右为难。
既然是“新物种”,就有冒险,《超越那一天》的档期一波三折。
“其实人们都明白,3D将会成为趋势。但中国自己制作成功的3D影视产品少之又少。音乐领域我们又是内地第一部,大家都想静观其变。从发行方到院线方,都表现出犹疑不定。相比其他影片,《超越那一天》更难定夺档期。一部精心制作的致敬之作,却被种种担忧给一再耽搁。”连续数月,白强从一腔激情,变得哭笑不得,而崔健则始终沉默。
不只是《超越那一天》,去年台湾的《五月天追梦3DNA》进入内地院线,同样遇到尴尬。“开始所有院线方都不看好我们,几乎没有任何支持。上映日也是东躲西避,一调再调。直到临近,很多院线负责人的孩子开始找我们要票,他们才意识到这样的电影或许真会创造市场。”电影发行方、小马奔腾常务副总经理郭燕说:“因为不是常规电影,就不要按常理出牌。我们像做演唱会一样做电影,提前两周进行预售票,预售较好的影院就很有信心,排片便好很多,我们就有了更大空间。”
在国外成熟的案例已不少。2008年美国一部3D音乐会电影《孟汉娜》创下票房奇迹。14岁童星麦莉·塞勒斯在全球54个城市巡回演唱中被实拍记录,以3D电影的形式走入北美影院。虽然“它几乎算不上一部真正的电影”,却在上映首周以2900万美元赢取了北美票房第一。
几乎同档期的另一部,是U2乐队的《U2·3D》。80分钟的影片,摄制、剪辑自U2的Vertigo南美巡演。也许是U2在摇滚界的影响力,或对3D音乐的尝鲜心态,《U2·3D》的出场规格颇高,首映直接搬到戛纳电影节,但却打了一个有趣的收尾——疯狂的U2歌迷拥入600多家3D影院的同时,更多的孩子为孟汉娜走进影院。
Michael Peyser 曾任《U2·3D》制片人,从U2到崔健,他认为在影院中看演唱会,更能满足人寻求刺激的心理。“3D音乐会电影可能会让你忘记身处影院——你戴着3D眼镜,坐在座位,身体前倾,视野又很棒,这会使你更加投入到演唱会电影,投入到音乐与歌手本身,你会察觉到歌手的每个表情甚至眼神,你觉得你们的灵魂挨得很近。而不只是跟着疯狂喊叫、浑身扭动。”
3D音乐会还是要让人去音乐会现场,扩大歌手的演出机会,而不是让更多的人依赖电影。
今年5月,万达院线是最早介入支持电影《超越那一天》的。刘歌是万达院线副总,同样生于60年代的他,即便认为“老崔是一面旗帜”,即便为影片试映积极提供场地,看后承认“效果非常棒”,但他一直纠结:我实在无法预测这部电影的市场价值有多大。“一部影片的市场前景,除了本身的质量,档期选择起着生死攸关的作用。《超越那一天》档期难定,不是对新事物不信任,而要看这类电影在同期影片中竞争力有多大。如果和《冰川时代3》同期,老崔再教父,3D音乐再牛,能有多大优势呢?”
然而,并非所有音乐都适合做成3D电影。白强表态:如果不是老崔,他暂时想不出其他人选让他有冲动投资制作一部电影。刘歌也反问:如果北交的一场隆重的交响乐,甚至每年的维也纳音乐都改成3D电影,是不是有更大噱头?“但未必适合。老崔是摇滚,又写满了时代印记,3D技术、色彩、音效和强烈动感节奏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对当下的电影观众才有吸引力。”
去年“出乎意料”成功运作了《五月天3DNA》发行的小马奔腾,回头分析时说:“这种片子算是一种新的模式。不太适合电影公司做,更适合歌手或乐队的经纪团队。因为‘主演’都是音乐人,对专业音乐技术要求极高,甚至对影院音响设备都有一个高标的要求。这并不是一般电影公司团队能够轻易控制的。而且,电影制作过程再庞杂,最终扩大的影响力还是歌手本身的,电影更像是歌手的一部作品。整个电影整个团队技术制作,最终可能还是将更多的人引向歌手之后的现场演唱会。”
确实如此。沉默如老崔,在《超越那一天》试映结束后,坦诚地说:3D电影的好处就是观众能够身临其境,让观众感受音乐会的氛围。但它的面世,应该能让更多人去音乐会现场,扩大歌手的演出机会,而不是让更多的人依赖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