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眼3D技术几个主要难点
2011年7月14日,日本东芝公司正式发布了具备裸眼3D功能的笔记本电脑F750。这款产品的诞生不仅在笔记本电脑行业引起了巨大波澜,对于整个消费电子行业来说也是个里程碑式的节点。因为伴随着这款裸眼3D笔记本电脑的发布,具备裸眼3D功能的电子产品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的消费电子领域,而不再局限于之前的游戏机、DC/DV等有限的领域。
东芝在日本推出的12吋、20吋裸眼3D电视广告效果图
事实上,今年年初开始在日本家电市场上已经出现了正式商品化了的裸眼3D电视,它们就是东芝推出的2款小尺寸裸眼3D电视(分别是12吋和20吋)。不过这两款产品的尺寸由于实在是有些小,因此还难以算作是真正的主流产品,它们推出之后在彩电行业和消费者之间也没有形成什么特别轰动的效应。
那么对于普通消费者更具实际意义的32吋以上平板电视而言,现在都有哪些阻碍裸眼3D技术普及的难题?目前的裸眼3D技术发展状况又是什么情况?现在买电视时要不要考虑未来升级到“裸眼3D”的因素?本文将给你答案。
裸眼3D技术也存在“内部竞争”
“裸眼3D”只是一个功能性的描述词汇。如果再往下细分的话,裸眼3D技术也可以分成若干种完全不同的类型。不同的裸眼3D技术原理各不相同,最终的成像效果也各有千秋。可以说,裸眼3D技术本身仍然处于发展和变革之中,并没有达到特别完善的程度。
目前比较常见,也相对比较成熟的裸眼3D技术有两种,一种是视差障壁(Barrier)式,另一种是柱状透镜(Lenticular Lens)式。其中显示面积较小的设备多选择前一种技术,而电视机、显示器等较大的设备更倾向于后一种技术。
两类主流裸眼3D技术各有千秋
视差障壁(Barrier)式裸眼3D技术是利用特定的算法,将影像交互排列,然后通过设置在显示器背光源和液晶面板之间的视差屏障,,将左眼及右眼可视的画面分开。由于左眼或右眼观看屏幕的角度不同,利用这一角度差遮住光线就可将图像分配给左眼或右眼,经过用户大脑将这两幅有差别的图像合成为一幅具有空间深度信息的立体图像。
目前比较常见,也相对比较成熟的裸眼3D技术有两种,一种是视差障壁(Barrier)式,另一种是柱状透镜(Lenticular Lens)式。其中显示面积较小的设备多选择前一种技术,而电视机、显示器等较大的设备更倾向于后一种技术。
这项技术出现的时间相对较长,也比较容易实现。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背光模块因为被视差障壁阻挡,使得亮度也随之降低。同时3D模式下屏幕的分辨率也会下降。例如夏普公司曾经推出过一款采用这种技术的裸眼3D显示器,在3D模式下不仅亮度只有2D模式的一半,分辨率也会下降到120dpi左右,只有2D模式下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