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产业链逐渐形成 3D制作产业面临发展瓶颈
近日,记者了解到,3D影像设备制造商凤凰立体公司即将量产3D相机,并谋求3D技术国标的制订,在业内引起高度关注。依托动漫产业的高速发展,深圳3D影像产业链正逐渐形成规模,成为国内上下游环节最完整、起点最高的市场。
然而,3D影像产业起跑线上熙熙攘攘的背后,却饱受资金、人才、产业整合等重重困扰。
技术国标缺位
9月初,在德国柏林举行的国际消费电子展上,包括中国在内的3D相机品牌一起亮相,以索尼、三星为首的国际巨头展示了裸眼3D显示技术产品。尽管这些企业在3D技术应用上各有侧重,但在技术标准制订上却显示出默契。松下、三星等品牌展示的3D摄像功能手机更是大出风头。相比之下,唯一代表中国内地参展的凤凰立体展示的3D相机PH-C1和3D电影本PH-M1,在显示效果上不输跨国巨头的产品,只是其单一的产业背景,使产品显得专业有余,时尚不足。
据分析,由于内地3D企业所处的产业链和应用技术不同,技术标准的制订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而不同地区对产业扶持的力度和出发点不同,导致技术标准的制订滞后于产业发展。
内容创作匮乏
奥斯卡最佳特效奖得主、《蜘蛛侠II》特效导演安东尼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3D影像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创作方的思路有关,即片面从特效出发,而忽视了内容的创作。因此,当观众发现3D影视一味以特效为噱头推介,最后伤害的还是3D本身。据统计,去年全年和今年上半年,在全国上映的各类3D影片在总量中不足10%,除《功夫熊猫》票房大热外,包括《加勒比海盗》在内的其他3D影片均表现一般,冲淡了观众的预期。
在电视领域,目前电视3D播放渠道不足,在片源少、价格贵等情况下,3D电视终端的消费者往往只能利用高清频道的3D转换,满足自己的3D收看需求。而高清频道内容的不足,也往往令3D电视几乎全部播放平面节目。
3D摄录设备的缺口,也造成节目源不足。在柏林展上,松下、索尼等企业的3D摄像机、3D数字音频切换台等设备,实际上处于垄断地位。而对企业的技术转让禁令,在限制本土3D企业竞争力的同时,客观上也造成了内容制作上的瓶颈。
融资渠道狭窄
3D影像是名副其实的“烧钱”行业。早在凤凰立体成立前,李炜掌舵的掌网立体时代已经花掉了4000万元,全部用于技术研发。而与凤凰光学合资后实现量产的计划也因资金投入问题一拖再拖。
据了解,尽管有众多PE/VC表达了对3D项目的投资兴趣,但因主要企业目前仍处于开拓阶段,项目成熟期要超过传统行业,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投资人心存顾虑。沿海一家以文化产业项目为主的创投机构,在投资3D项目两年后仍看不到前景,便决定未来一段时间保持观望。
“我把所有的身家都押在3D上,就是看好行业未来,以及政府的眼光。”李炜表示。据悉,目前深圳市以及南山区政府都加大了对3D产业的扶持力度。随着3D列入广电“十二五”规划,针对3D产业直接和间接融资艰难的困境,深圳市计划在3D技术领域从资金、政策等方面,为3D技术、3D产品和3D内容提供重点扶持。
凤凰光学董事长罗小勇表示,进军3D影像产业一年时间,凤凰光学也正转向新型产业,希望从3D相机的研发生产开始,突破国内3D摄录播放产业链落后的现状,抓住新的发展机遇。
相关新闻
3D产业全球处同一起跑线
“如果不是投资多元化的要求,我会下重注在深圳的3D企业身上。”江浙一家实力雄厚的PE公司负责人表示,由于此前已经投资东北一家3D制作企业,尚未到投资回报期,因此对蕴藏巨大潜力的同类企业只能割爱。
活跃于文化产业各分支的PE/VC,对3D影像制作抱有极大信心。特别是3D大片《阿凡达》全球热映后,目前年产值逾10亿元的深圳3D影像产业更迎来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阶段。据中国立体视像产业联盟副会长李炜介绍,深圳的3D企业规模化是从2010年开始的,目前在3D影视的软件研发、设备制造、内容提供等各环节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从人们耳熟能详的华强文化科技、环球数码,到5年前成立的掌网立体视讯,及一年前成立的凤凰立体影像,均为业内某一领域的领军企业。
从全球范围看,3D产业属于朝阳行业,拥有自主创新实力的中国企业与欧美巨头实际上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上。2009年,包括索尼、三星、松下、LG在内的跨国电子企业宣布进军3D。不过,由于从2D向3D的转变涉及一系列结构调整难题,目前跨国电子巨头在3D影像核心技术上的优势并不明显,这为中国企业提供了齐头并进的机遇。然而,留给本土3D制造商的时间并不多,在资金、人才、产业链整合上面临的困境如不尽快解决,跨国巨头将在最近一两年实现完全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