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目的3D技术 新鲜感过后怎么办?
《阿凡达》的登高一呼,让全球电影厂商投入了3D电影的怀抱;南非世界杯3D转播,美国、巴西等开展3D电视转播试验,国内电视台也进行3D制播试验……3D节目呼声高涨,同时也让3D报纸映入了用户的眼球,3D技术也因此成为了接头巷尾谈论的热门话题。
所谓3D,是针对传统2D――二维平面成像显像技术的升级版,是利用偏光技术原理等特殊的影像处理手段和人眼在影像还原时的视觉错觉而产生的三维成像显像技术。1839年,英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立体眼镜后,3D技术开始在图画、电影等影像艺术和娱乐领域应用。
一部《阿凡达》将3D技术推向了高峰,3D技术又带给了用户怎样的视觉冲击呢?而在新鲜的冲击过后,3D电影、3D电视、3D报纸的前景又是如何呢?
3D电影势头走弱 眼镜是致命弱点
《阿凡达》的热播,让好莱坞乃至全球电影厂商都投入3D电影的怀抱,《阿凡达》的3D版为影片贡献了85%的票房,而今年的多部3D电影大片、包括《加勒比海盗4》的3D效果都为人诟病,其票房只占影片总票房的47%,还没达到制作成本的数字。
3D电影热的降温,原因在于电影票价偏高却未能给受众提供等值的观影享受,部分电影的3D特效不仅多余,还干扰观影质量。不少电影在制作初期并未使用3D摄像机拍摄,而是在后期由2D转3D,“伪3D”电影被诟病最多。此外需要佩戴3D眼镜是3D电影的致命弱点,舒适度问题不得不被考虑,不少观众认为3D眼镜相当累赘,对于本身佩戴眼镜的观众来说更是累上加累。虽然目前所谓的“裸眼”3D技术出现,但目前还看不到大规模商用的迹象,未来几年上映的3D电影,观众要想体验3D效果,仍然需要佩戴眼镜。而3D电影比普通的2D电影,在给电影带来超凡的冲击力也更刺激观众的眼睛,一些观众的不适感加重,技术的不过硬,将制约3D电影的发展。
3D电视发展 技术存在障碍
2010年3D技术开始应用于体育赛事直播,3D在专业广电领域发展迅速,而3D商用转播车的推出,将进一步加速国内电视节目3D化的进程,消费者将有望在家中收看到用3D拍摄制作转播的电视节目,极大推动3D整体产业的发展。
此前有消息称3D现场制作系统工作流程、3D视差管理、误差管理、解决视野冲突,保证高质量、舒适和健康地收看3D电视节目方面,还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李向坤认为,现阶段3D电视不应该盲目追求技术的最新、最先进(如裸眼3D技术),还是要结合有线网络和广电现状,开展体验效果和市场都能接受的3D电视服务。3D电视的技术和市场推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另外在收费和免费收看的问题上,有专家认为,在高清电视播出仍未普及的情况下,3D电视仍应定位在付费点播的专业频道,专注高端和小众人群,创造“潮流”效应,从而“一点突破”。
3D报纸引领阅读潮流 受成本内容制约
2010年起出现了很多的3D报纸,中国第一份3D报纸《十堰晚报》的创刊源自《阿凡达》的启发。
《齐鲁晚报》推出的《梦世博》号外以3D图片的形式对世博园区和特色世博场馆进行展示,报纸还被卷放在一个特制纸盒内。
3D报纸以其特有的形式吸引了受众的眼球,几乎所有的3D报纸上市时都非常热销,例如每份售价5元的《梦世博》在首印5万份后又加印了2万份,在网上,单份《梦世博》的价格也被炒到50元一份。而在高发行量的背后,业内人士认为是受众的猎奇心理,有受众抱着“3D报纸究竟是个啥样”而成为高发行量的推手,另外除了猎奇心理,还有收藏需求等非常态的边缘需求,他们并不是3D报纸的目标读者。
在多媒体时代,报纸走3D路线究竟是否正确呢?业内人士认为,图像并不是报纸的特长,放弃文字和深度,转而追求图像的栩栩如生,要跟电视、电影比生动,简直是以卵击石,典型的取长补短思维。另外3D报纸的制作耗时长、成本高,而且在内容方面,报纸3D化除了立体照片外,看到的还是文字,并不能带给受众更多的信息,面对如此困境,在受众新鲜感过后,3D报纸又将何去何从呢?笔者认为,常规的文字类的报纸,更多的需要深度,而不是花哨的手段;若是以图片为主的报刊,走3D路线将前途广阔,毕竟图片类更多的是需要吸引受众的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