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部3D人文纪录片《国脉》面世
国脉
5月5日,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摄制的中国首部3D人文纪录片《国脉》制作完成,该片填补了央视3D纪录片的创作空白,在中国电视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据悉,该片总时长30分钟,摄制周期10个月,全片以凝练、厚重、充满历史感的叙事风格,提纲挈领地梳理了国博自1912年创建至今的百年发展历程,为观众首次立体化地展示了《古代中国》和《复兴之路》两大基本陈列,对后母戊鼎、大盂鼎、四羊方尊、红山文化玉龙、人面鱼纹彩陶盆、开国大典油画、“神舟五号”返回舱等数十件国博的镇馆之宝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拍摄,同时通过航空拍摄、微距拍摄、升降运动拍摄、逐格拍摄等多种创作手段,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化地展示经过改扩建工程之后的崭新国博,以极具冲击力的视听语言着力体现其“历史与艺术并重”的发展理念。
据了解,3D版纪录片与2D版相比,无论是在体现宏大的历史场景、恢弘的建筑整体,还是单件文物的纹饰、质感等细节方面,都有更逼真、细腻的立体效果和有效的视觉冲击力。该片首次采用了4K分辨率3D记录、无压缩后期制作,扩展了影像动态和画面细节,达到影院和电视多重版本放映的要求。在前期拍摄和后期剪辑中,创作和技术人员还通过专门软件系统进行实时监测,确保了全片的立体视觉效果。为保障新技术的完美应用,完善国际化表达,摄制组特别邀请了中国台湾和英国的3D技术专家以及动画特技人员参与创作,并在解决收视安全、收视疲劳和视觉伤害等方面,进行了有价值的艺术探索和实践。
中国视协3D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甫表示,随着我国3D电视的高速发展,目前国内已有183个地面网络可以播放3D电视。3D人文纪录片《国脉》的成功制作,无论是在选题确定、技术创新还是播出质量等方面,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示范效应,是对我国3D节目新形态的一次有力探索。该片以国博为载体,传播并放大了中国精神,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更清晰地认识了东方文明的价值,达到了艺术创作与科研创新的完美结合,开创了中央媒体与国家文化单位合作的全新模式,将有力推进中国电视全面跨入立体影像时代。据悉,该片将于5月18日在央视3D试验频道首播,电影版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专厅为参观观众进行循环放映。
5月16日下午15:00,中国网络电视台将对3D人文纪录片《国脉》启动仪式进行网络直播,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