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目睹华语电影怪现状之:字幕够突出 便可称3D
【编者按】2010年,对中国电影来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年份,距离岁末还有几天时间,总票房距离百亿只是咫尺之遥。这样的成绩似乎可以让人为之颂赞,然而在中国电影的繁荣背后,2010也让观众目睹了许多闻所未闻的“怪状”——上映电影200多部,只有二成盈利,票房寡头分走了百亿的六成五;植入广告泛滥、宣传恶炒无所不用其极、“2”片横行、葛优雄霸一个贺岁档、导演齐叹“清纯女难觅”,年末还惊现“偷票房”的闹剧;香港导演北上带来的不是更多佳作,而是尽失水准的片目;3D技术盛行,大多却只是字幕“激凸”;与此同时,盗版业越禁越甚嚣尘上,成为一条严密的产业链……中国电影市场看起来火力旺盛,但或许只是“看上去很美”。
2009年的电影奇迹的影响在2010年并未散去,反而愈演愈烈,这个奇迹的缔造者就是《阿凡达》,这个奇迹就是3D带来的高票房。若问谁是2009和2010年娱乐圈最吸金的电影,无疑是阿凡达,这个3米高的虚拟纳威人,在中国内地首度掀起了3D与IMAX巨幕电影风潮,并狂揽13.2亿元票房,成为当之无愧的年度吸金王。随后借着这股3D狂潮,中国内地3D银幕数量猛增、而影片发行公司也借机引进了大量的3D进口片,《爱丽丝》除了兔子洞、《诸神之战》除了字幕立体外,全无3D效果,《阿凡达》已然成为3D世界的珠峰难以超越。不少国内的导演也跃跃欲试,抢拍3D电影,全球第一部国产3D、全球第一部3D情色、全球第一部3D武侠巨制等高帽子应运而生,纷纷叫嚷要赶超《阿凡达》。然而,年尾回望,这场看似繁华的3D抢摊大战背后无疑是中国电影市场的混乱不堪与穷途末路,这只是一场闹剧而已。
热潮之源:《阿凡达》13.2亿元票房称雄内地
3D《阿凡达》创造电影“春运”
2010年年初,由好莱坞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科幻大片《阿凡达》在中国内地上映,它不仅刷新了此前中国影史总票房、首映日、首周末、蝉联周冠军多项纪录,并创下了多个观影奇观。
《阿凡达》的放映,让电影市场出现了多年未遇的一票难求的景象,有人甚至形容其购票难如“春运”。有人冒着零下低温,通宵排队,影院门口出现数百米长的人龙;原价120元的票子在网上炒至500元一张;上海和平影都一度规定团购限购10张、排队限购4张、黄金场次限购2张的规定。由于全国放映IMAX版的《阿凡达》只有9个城市、11家影城,不少疯狂影迷甚至打“飞的”往返,一掷千金。
经过近3个月的超长档期后,《阿凡达》在中国内地掘金13.2亿元人民币,让中国内地成为该片在海外的最大市场,在全球仅次于美国。《阿凡达》之前,中国内地市场的票房冠军是《2012》,票房接近4.7亿元人民币,其次为《变形金刚2》,票房4.3亿元人民币,《建国大业》,4.2亿元人民币票房。而《阿凡达》一部影片的票房相当于这三部卖座大片的票房总和。
《苏乞儿》剧照
热潮之威:3D的影响强大异常
促进3D银幕数量的增加
《阿凡达》的放映,也极大地刺激了全国3D银幕迅猛增加,有数据显示,全国3D银幕已经从去年底的300多块增至600块左右。《阿凡达》的到来,还给中国电影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导演张建亚说,“中国电影人看到《阿凡达》一下子都懵了,这部电影里值得赞叹的段落太多了,就现在来看,技术上真的没法比”。导演陆川表示,“这是我们中国电影人集体目睹的、集体服气的一次完败”。
中国导演抢摊3D市场
《苏乞儿》:《阿凡达》在全球上映掀起3D电影热潮,与此同时,今年的贺岁档期里,由袁和平执导演的《苏乞儿》也即将上映,戏中便有连场的3D武打场面。3D是观影的一次革命,也是未来电影制作的发展趋势,前途不可限量,《阿凡达》的成功正好说明了一切。
《超蛙战士》:近些年,为提升国产动画品质,广电总局大力扶持优秀原创动画作品。相比2002年100部的年产量,2009年国产电影迅猛增至456部。据悉,影片《超蛙战士之初露锋芒》讲述爱好和平的蛙人种族面对强敌侵略,奋起反抗,保卫家园的故事,全长90分钟,1200余个镜头,全部为3D立体制作。
《大闹天宫》:由星皓电影投资2.5亿元的真人魔幻动作3D-IMAX电影《大闹天宫》前往香港电影节,正式公布将由香港导演郑保瑞执导,导演心目中“美猴王”的人选倾向于甄子丹和李连杰两位功夫巨星。
《唐吉可德》:号称“亚洲首部全3D立体电影”的《唐吉可德》上映票房不佳。导演阿甘说:“选择改编名著《堂吉诃德》是因为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在现在看来都是很有戏剧性。从决定筹拍到剧本行程,我和编剧俞白眉花了近3年的时间。”至于为何选择3D?阿甘很自信地表示,现在的3D电影已经成为趋势和潮流,因此《唐吉可德》一定会受到关注,“未来三年,主流大片都会来拍3D版!”
《新龙门客栈》:徐克将翻拍3D版《新龙门客栈》,这个消息最早在香港影视展上由其本人透露,而这次翻拍选择了3D版本,预期2011年开拍,周迅造型也已曝光,看点颇多。
《笑王之王》:王晶表示会开拍一部以喜剧挂帅的3D电影《笑王之王》,由詹瑞文、王祖蓝及徐娇等主演, 5月在长隆野生动物园取景。剧情讲述身为十八铜人的詹瑞文因为苦练神功而失去笑的能力,结识了在动物园工作的王祖蓝后找回笑的能力,但刀枪不入的神功也随之消失。
《急先锋》:导演唐季礼公布开拍3D电影的构思,他说:“现在在筹备首部3D电影《急先锋》,以现代为背景,会在中东好大陆取景,演员未定,3D片制作费是会高一点,但不算太贵,预计年底会开。”
《童眼》:《童眼》是由香港彭氏兄弟导演的一部3D恐怖片,由当红艺人杨丞琳,余文乐,江若琳等领衔主演。影片讲述了三男三女六人在泰国一家酒店中发生的恐怖故事。该片曾参加威尼斯电影节展演,于2010年9月4日全球首映。
《白蛇》:黄圣依通过自己的公司投资重金,准备开拍电影《白蛇》,这是她当上总裁以来最大的项目,也是她挑战完刘三姐以后再度挑战经典角色。她将出演白娘子,而许仙目前还在选角中。老板杨子更是放出豪言,《白蛇》将沿用电影《阿凡达》的制作班底,投资额不设上限,打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3D电影。
《3D肉蒲团》:《3D肉蒲团之极乐宝鉴》抢下全球3D情色片先机,出品人萧若元和萧定一、导演孙立基,演员叶山豪、何华超、雷凯欣、蓝燕、陈秋萍、日本AV女优周防雪子和拥有德国血统的原纱央莉等人加盟该片。
《爱丽丝梦游仙境》剧照
热潮之虑:3D也被怀疑,2D转3D被指很“假”
《苏乞儿》华语3D试水失败告终
《苏乞儿》春节档试水“3D”的失败,并未让“后来者”有所退缩。记者了解到,华语电影的3D风暴正在急速形成,一批华语3D作品将在今年上映或者开拍,此种潮流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是跟风还是必然?有关人士大多支持:“虽然华语电影的3D技术并不成熟,但就算蹒跚而行,也必须要有迈出第一步的勇气。”
《爱丽丝》后期转制3D效果一般般
继《阿凡达》在全球热映后,紧随其后的3D大片《爱丽丝梦游仙境》再次掀起观影热潮,影片全球上映三周后票房直逼6亿美元。而《爱丽丝》于3月26日登陆内地后,沉寂多时的“三月影市”也一下子热闹起来。不过,蒂姆·波顿镜头下的“爱丽丝”并未收获好评,其口碑甚至不如波顿此前的《剪刀手爱德华》》等片,不少网友直称其为“伪3D片”。3D是《爱丽丝》一大卖点,但该片并非采用3D技术拍摄,而是由2D转换成3D的影片,其立体效果与《阿凡达》相比要大打折扣。全片3D观感最强烈的片段当属爱丽丝跌落洞穴部分,随着爱丽丝不断旋转,她越跌越深,飞溅物仿佛扑面而来,而钢琴、沙发等也随之往下跌,观众还会下意识地躲闪。待到爱丽丝进入“仙境”后,仙境里的向阳花、大蘑菇等植物却像是生硬的贴片画,完全不及“潘多拉星球”自然而真实。
《诸神之战》观众大呼不给力
和“爱丽丝”一样,《诸神之战》也是采用2D技术拍摄,后期转制成3D立体效果,评论家认为这种立体效果相对较差,不过,华纳兄弟发行总裁丹·费尔曼解释说:“后期转制3D和前期用3D技术拍摄会有细微的差别,普通观众很难看出区别,我自己就完全看不出来。”事实上,大部分观众对影片的3D效果并不满意,IMDB的4489名观众打出6.8分,烂番茄的好评率仅有30%。评论家认为影片会让观众看晕,根本不能制作成3D,更多的观众认为影片的情节混乱,希腊神话的元素较少,更多的是无谓的动作场面在支撑。
《驯龙记》真3D却被伪3D连累
3D版《驯龙高手》放映之后,不少看过观众都表示,“看了那么多骗人的3D,总算有一部货真价实的了!”据悉,该片投资高达1.6亿美元,是梦工厂第二部完全以InT ru3D电影技术制作的3D电影,每一个画面都是以片中角色的视野拍摄,所以立体效果完全不同于后期2D转3D的作品。然而,一些没有看过的人却向凤凰网娱乐表示,自己非常怀疑这部影片的3D效果,“已上过当,不想再上第二次,那才真是傻子”。
张艺谋
各家之言:3D引起的舆论纷争
张艺谋:大家不要一窝蜂地去追赶
詹姆斯·卡梅隆曾说过,再过三到五年,全部都会是3D电影。张艺谋认为这个说法过于乐观,“我认为全世界的电影院,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内不可能全改成3D影院。”当然,张艺谋承认《阿凡达》是极具创造性的技术革命,带动了3D技术的全面发展 ,而且在技术上会持续发展。“说不定二十年后会出现4D电影,你现在会难以想象那种震撼。但这只会成为电影的一个强大类型,不会完全取代普通电影。我觉得电影应该是各种各样的。”所以张艺谋希望大家量力而行,不要一窝蜂地去追赶3D潮流,因为在这方面做得再好,还是做不过好莱坞。“华语电影还是要做出自己的特色才行,至少我目前不会尝试,以后可能会涉足。”
成龙:给我100亿拍3D我也拍不过好莱坞
当被问到功夫片在国外是否受宠时,成龙表示华语功夫片在国外一直很受欢迎,不过要拍自己拿手的东西,来迎合国外的市场,不要拍3D、《蛛蛛侠》(《蜘蛛侠》)那些,咱们排不过他们。成龙笑言“即使给我100亿拍3D,我也玩不过他们”,那样的话我们的片子也只能在国内放,对外国人来说就是幼稚园水平,因此,我们要拍比他们强的,让他们学习我们,然后我们才能更好的去学习他们。成龙谏言功夫片导演,拍动作戏要小心,不要一窝蜂的飞来飞去。
刘伟强:只有紧跟潮流才有竞争力
正在拍摄《精武风云》的刘伟强认为,香港必须积极发展3D技术,虽然3D技术拍摄影片的成本是普通技术的3倍,但“只有紧跟这股潮流,才能让华语影片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力。”刘伟强非常认同詹姆斯·卡梅隆的理论,认为3D是未来电影的发展趋势,所以他现在很有危机感,并且希望其他的华语电影人也有同样的危机感。“等到3D技术成熟时,我们再进入,市场早就被好莱坞占去了。”刘伟强说现在他正在寻找一个合适的题材,准备拍摄一部3D电影。
尔冬升:三个大问题不解决都是白搭
同为香港导演的尔冬升持不同观点,他认为华语电影现状并不是技术问题。尽管有那么多导演都在讨论3D,但人人都知道这需要大量的研发资金。尔冬升对此并不看好,“钱都被大牌演员拿走了,怎么研发?”在尔冬升看来,华语电影如果不解决——明星断层、题材缺乏、跟风严重这三大问题,就算再繁荣也只是假象。
彭浩翔:3D电影要慢慢来
上海电影节15日举办名为“3D魔方”的产业论坛,关注当前的3D电影热潮。曾拍摄过电影《伊莎贝拉》的著名导演彭浩翔认为,现在中国存在着一哄而上拍3D电影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对《阿凡达》 热映的曲解,“很多中国的电影公司和投资人看到3D大片火爆后,便蜂拥开拍3D电影,其实不是看中3D技术,而是看到《阿凡达》可以赚到多少钱,他们觉得《阿凡达》所有的成功都是从3D技术来的。 其实,《阿凡达》如果没有3D技术也同样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文化学者裴钰:3D是中国电影产业的德政
中国电影产业的希望在于文艺片的精粹制作,也在于商业片的成功运作。文艺片和商业片要理性并存,既要防止产业化对文艺片的侵害,同时更要防止电影评论标准的单一化,不能以文艺片的标准衡量商业片。文艺片进不了院线,不是3D的错,而是需要我们加大产业改革力度,实现渠道的多样化,让更多的文艺片通过租赁店、数字电影、电视的电影频道,来和观众见面。国内文艺片如今的困境,更和3D无关,要反思的还是整个文化环境。
热潮之疑:3D电影是票房的救命稻草还是制胜法宝
华语3D要过技术关
去年8月,号称“第一部3D华语电影”的《乐火男孩》最终只拿下不到250万元的票房成绩,占全片20分钟的3D片断被不少观众批评为“山寨”,此后上映的3D电影《齐天大圣前传》和《麋鹿王》票房成绩也很惨淡,这三部影片的总票房不足1000万元。袁和平执导的《苏乞儿》,打着“国内首部功夫3D电影”的旗号,用14分钟的3D片断制造噱头,同样口碑不佳,票房还不如同期上映的2D电影《锦衣卫》。
“如果在不成熟的情况下就盲目跟风,对于观众而言就像才吃了个哈密瓜又吃西瓜,肯定感觉不到甜味了。”上海联和院线老总吴鹤沪就表示现在华语3D电影技术还不太达标。刚刚拍完3D电影《唐吉可德》的导演阿甘介绍,该片的总投入7500万人民币,仅置景就花了2000万,比他拍同规模的2D电影多花了1/3的成本和时间。而实际上最大的问题还不是钱。该片投资人王海峰表示:“我们现在真正需要的就是多一些外国技术去教我们,带好我们的技术人员。我们拍该片是从德国租的机器和技术人员,每天3万美元,一共拍了75天。”阿甘介绍,3D摄影机虽然已诞生,但内地还没有能掌镜的技术人员。
华语3D要过内容关
不少院线经理表示,虽然3D市场现在比较火爆,但是从客观来看,目前的3D片源还是比较平庸,不太丰富。从《阿凡达》之后,能引起观众强烈关注的3D片还是很少,而且大多是进口片。松下公司技术人员告诉记者,一部3D影片的好坏,最重要的就是其内容制作,而一名导演能否将3D表现出来,并融入自己的构思和创意,是其核心环节。“举例来说,一个普通的两人对话的场景,如果只是依靠3D来表现,那视觉冲击是很有限的。但同样情节,一名好导演就会用特殊的构图来发挥3D的长处,这才能打造高质量的3D作品。”此外,这名技术人员还表示,我国在3D的概念、技术内涵及内容制作标准、传输、编码等方面,欠缺一个整体的规划和标准,这对于3D的发展是有阻碍的。
热潮之鉴:好莱坞的3D之路也曾经历风浪
60年前的“3D泡沫”
电影史上公认的第一部3D故事片《非洲历险记》诞生于1952年的美国,此时的美国电影正处在30年代类型片黄金时代后的盛极而衰时期,新生的电视荧屏抢走了大量电影观众、反垄断政策开始束缚电影公司的手脚。
电影公司开始尝试放大电影本身的特点,出奇制胜:一招是大量宽银幕史诗电影开始出现;另一招就是基于3D技术的3D电影。《非洲历险记》大胆宣称能让观众体验“狮子在你腿上,爱人在你怀里”的感受。尽管当时的《生活》杂志对于该片给出的评价是“廉价、荒谬”。
同年,第一部彩色3D电影《博瓦纳的魔鬼》(Bwana Devil)上映。3D电影在营造恐怖气氛方面的优势无人能敌。更多的好莱坞主流电影公司和电影人加入3D电影制作的行列,包括著名导演希区柯克。
回顾50年代的好莱坞,3D技术几乎是当时电影热卖的护身符。在电影《黑暗中的人》海报中,“3D!”(3 DimensionS!)的字样居于海报的正中间,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电影名称和男女主演。在电影艺术的每一次技术革新之时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有声电影刚刚出现时,几乎所有的电影都变成了歌舞片或者音乐剧。50年代,人们对于3D技术几乎是狂热的。
然而,这股热潮似乎来得太早,卖方市场很快变成了买方市场。大多数3D电影项目在匆忙中上阵,盲目逐利的制片商拼命压缩电影制作周期,题材也局限在恐怖、惊悚类,最终导致了大量粗制滥造、品位低俗的3D电影充斥电影市场,一次又一次败坏着观众的胃口。这一状况持续到了1955年,随着《怪物复仇记》(Revenge of the Creature)的下档,好莱坞50年代的“3D电影泡沫”宣告破灭。
认清自我:3D技术尚不成熟
国产3D电影都不赚钱
数以千万的中国观众看过《阿凡达》后,口味变得极其苛刻。中国电影跟风尝试了3D技术,但出现了非常严重的不匹配情况,影院看3D大有市场,有条件的影院都大量订购了3D设备,导致3D放映设备供不应求,可是片子质量跟不上去。高军说,到现在为止,没有哪部国产3D电影是赚钱的,对于即将上映的3D电影《唐吉可德》,高军表示:“我觉得这部电影的3D效果不太让人满意。《唐吉可德》能不能在市场突围,意味着今后中国电影创作中3D技术能否继续下去。”
影片里加上3D就能赚钱吗?他举例说:“《机器侠》一开始找我投500万,我就问了一个问题,你这电影是在《变形金刚2》之前上还是之后上。他们说在《变形金刚2》之后上映。我就说,你们要背上山寨《变形金刚2》的称号了。”高军说,他只为这部电影投资100万元,并且要求片方保证最低回报,“结果《机器侠》所有的投资方都赔了,只有我赚了10%”。
电影重量不重质现象严重
与国产3D电影同样令人担忧的是中国的电影数量。国内票房分析专家预测,中国电影票房在2011年至2015年将突破300亿元,到“十二五”末期,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发行放映协会会长杨步亭尖锐地指出:中国电影最需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一年有20部高质量的影片进入影院,就能把票房撑起来。可我们拍电影太快了,在数量上太贪大了。观众对国产电影的信任度在下降。分析其原因,杨步亭说:“中国电影的创意人才太缺乏,我们现在的电影器材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最新设备,都是世界一流水平,但人才培养跟不上电影发展的步伐。《阿凡达》的成功,不仅是技术上的成功,更是创意人才的成功。”他感慨,如果国内能有20个张艺谋、冯小刚这样的导演就好了。
很多影视教育误人子弟
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直言,现在的很多影视教育误人子弟。他还说,培养电影人才不是北京电影学院一家的事。说起电影人才培养严重滞后,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深有体会:“中国电影最缺的是那种能干活的人才,不是那种所谓大而化之的通才,而是精于一门专业的人才,像编剧等专业人才。”他说,中国电影教育还延续前苏联的旧模式,跟美国的电影人才培养差距很大。现在国内影视院校专业虽多,但硬件较差。张会军表示,这样的教育就是误人子弟。他说,要培养电影人才,不能仅指望北京电影学院,更重要的是其他高等院校加入。比如文学院可以培养编剧,经济类院校可以培养电影市场人才。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路海波认为,培养年轻电影人才刻不容缓,只有从源头做起国产电影的票房和质量才会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