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资讯>人物访谈

汪成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帮手——虚拟现实

文章来源:第三维度 作者: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04日 点击数: 字号:

    来源:第三维度

    在西方,VR是VirtualReality的缩写,中文可直译为“虚拟现实”。开始时还只是信息技术领域的人重视它,但当信息技术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尚未把它的理论和技术探讨得十分清楚时,它已渗透到科学、技术、工程、医学、文化、娱乐的各个领域了,并表现出引人瞩目的应用潜力。人们普遍认为,这也许就是人类所追求的人机和谐的信息处理环境的前奏。因为这项技术能使人与信息处理环境的关系变得比以往更为密切与和谐,它能使由它所构成的计算机软硬件环境变得比以往更为强大与灵巧,所以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曾建议把VirtualReality技术译为“灵境技术”,由它所构成的信息处理环境称为“灵境”。

    在过去的几年中,有关虚拟现实的学术会议、论文不只是在信息领域界、也是许多交叉学科的热点,与此有关的技术产品和应用系统在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及日本等国已引起技术界、产业界和用户的关注,与虚拟现实有关的术语似乎也成了街谈巷议的话题。通过目前所取得的初步成就,人们已亲自尝试到如何进入一个由计算机软硬件和各种先进的传感器所构成的三维(立体)的人工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虚实结合得如此和谐,使你感到就像在真实物理世界中活动,又像在奇境中漫游。当你戴上特殊的头盔(或眼镜)和手套后,在强大的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你可以翱翔飞行,可以访问世界各地,可以和分子游戏,甚至穿行在人体内的组织和器官之间。 虽然虚拟现实技术的“桅杆”刚刚露出地平线,它的应用系统仅仅处于实用的起点,在它的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理论和技术上还有很多必须跨越的障碍,但人们已经认识到它的巨大潜力和美妙前景了,预感到它将影响世界上的几乎每一件事:从生产到生活,从科研教学,从工业到商业,从工程到医学,从艺术到娱乐,从各种技术培训到军事训练,它不仅能改善残疾人的生活,也能改善健康人的社会生活。

    近三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又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对虚拟现实的概念和机理研究得更深入了,多模式人机接口的技术和设备更先进了,创建虚拟现实环境的工具和手段的功能更强了,虚拟现实环境中的虚实结合更为融洽了。尤其令人兴奋的是,在最近这几年中研制出许多十分有效的虚拟现实应用系统,它们充分显示出虚拟现实技术和各种虚拟现实应用系统的巨大潜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必然会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新兴的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开始引起许多行业的变革。例如在设计领域,人们已经可以在楼房或飞机的图纸还未出来之前,到楼房中巡视,到飞机中检查设计是否合理。又如在医学领域,它不仅已经在诊断、治疗甚至手术中发挥作用,而且已经使某些医疗培训工作在虚拟现实技术所设计的虚拟环境中进行了,既不会对病人造成生命危险,又可以重现高风险、低概率的手术病例,可供培训对象反复练习。 对于这样一项有深远影响的新技术,人们一定会问,究竟什么是虚拟现实?它是如何发展形成的?它能为我们做些什么?它的未来将如何?本书将为广大的科普爱好者回答以上这些问题。

    个人简介

   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195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1986年起先后被聘任为国家863计划信息领域首席专家、信息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智能计算机专家组组长、国家S863计划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88年起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2002年起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自1957年起一直从事模拟计算机、数字计算机、系统仿真、人工智能的研究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一次、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已出版《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和应用》、《灵境(虚拟现实)技术的理论、实现和应用》 等专著,和科普读物《灵境漫话--虚拟现实技术演义》,发表学术论文、报告百余篇。

中国工程院士——汪成为

    人物生平

    1949年,祖国解放,日月重光,汪成为的父亲调往北京工作。1950年,汪成为也从湖南转学到北京,经过半年的准备,插班考入北京师大附中。开始时,由于基础较差,学习十分吃力。汪成为自小就是一个不肯服输的人,在师大附中韩满庐、锺善基、毛鹤龄等优秀教师的悉心教导下,发奋苦读,1952年,高中毕业时他已是一名优秀生和党的积极分子了。遂被保送进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学习。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大学毕业后,考入留苏研究生班。原计划赴苏联攻读“理论物理”研究生,全部手续均已办妥,后因国家需要,提出改为“导弹制导”专业,但苏方出于保密原因,拒不接纳。在组织与汪成为谈话时,他了解到国家已经成立了研制导弹的研究院,于是,就坚决要求参加这项工作。1957年秋,汪成为如愿以偿,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并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一员。1965年6月1日,集体转业,组建成第七机械工业部。在此后的28年里,他先后参加了导弹控制系统的仿真模拟、模拟计算机的应用与研制、数字计算机的应用与研制等工作,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七机部二院计算机研究所(706所)渡过的。他的职务也从工程组长、模拟站副站长到研究室主任、706所副所长。

中国工程院士——汪成为

    20世纪80年代,原国防科工委决定成立系统工程研究所。1985年9月,汪成为被调往原国防科工委,二次参军,成为系统工程研究所筹备小组成员。1986年3月18日,系统工程研究所正式成立,汪成为任总工程师。1990年5月8日,改任系统所所长。1990年7月13日,任原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员,同时兼任系统所所长(1993年3月后不再兼任)。2004年3月,免去总装备部科技委正军职常任委员职务,改为科技委顾问至今。

    汪成为在中国信息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86年国家启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他被聘为信息领域专家委员,任“信息领域首席科学家”和“智能计算机专家组组长”。1997年国家启动“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汪成为被聘为“973”专家顾问组成员,是信息领域的召集人。为了加强对信息技术的领导和规划,国家成立了“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从2002年2月起,他被聘为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汪成为因成绩突出,多次受到奖励。1985年荣立一等功;1987年7月27日至8月2日,参加了全军英模大会,被授予“英模荣誉证章”;1990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4年5月,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2年,获军队突出贡献奖。此外,先后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