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应用>行业案例>应用案例

邱明春:3D电影没有真伪之分只有好坏之别

文章来源:网络 作者:Frank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8日 点击数: 字号:

  在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科技在电影中的运用再次成为业内外关注的焦点话题。在《阿凡达》热映之后,3D技术至今仍受到许多电影公司的热捧。然而,每当有打着“3D电影”标签的电影上映之后,总会引起关于3D电影真伪的讨论。在掌握着全球近50%3D电影和巨幕电影制作资源的圣瞻影业董事长邱明春看来,3D电影其实并没有真伪之分,只有品质的好与次之别。

  记者:在您看来,3D电影其实并没有所谓的真假一说,最大的差别还是体现在影片质量的好坏上,那么您如何去界定一部3D影片的好坏?

  邱明春:从电影制作的角度来说,目前3D电影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数字技术,将2D电影转制成3D影片;另一种则是从实拍阶段便开始运用3D技术。如果从当前转换技术水平上来看,实拍3D肯定要比转制而成的3D影片好。首先,实拍的3D影片对于拍摄设备和拍摄技术的要求相当高。据我所知,目前全球能够满足3D影片拍摄的设备也就4套。到了后期制作阶段,制作设备及软件的可编辑程度、编辑人员对于软件的运用技巧等综合指标,都决定了影片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质量。

  我们所看到的3D电影,每一个影像都要经过多层图像的叠加。以中国科技馆内的巨幕为例,它的规格是20×29米,如果要在这样的一块巨幕上放映影片,原则上就要求影片的镜头要达到150层以上的图像叠加。可以这么说,高质量的3D电影每一个镜头都应该是精品。

  如今,每当公众说到3D电影,都会首先想到《阿凡达》,这部影片,其实是实拍加数码编辑制作完成。在电影的实拍阶段便动用了顶级的拍摄设备。我个人认为,好的3D电影,还是要从实拍阶段就开始启用3D技术,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电影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当然这样往往会加大影片的制作成本。真正好的3D影片并不是去观赏,而是一种体验,身临其境的体验,当你能体验到自己是其中一员的时候,这个影片就是成功的。

  记者:国内3D电影制作技术也是在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有从业人员提出,如果单从设备上来说,我们与海外先进的3D制作业没有明显差距。但如果从技术层面上来讲,差距就较为明显,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邱明春:无论是多么先进的设备,只要有足够的资金,我们就可以轻松地实现“零差距”。但是在设备的应用,以及3D电影制作技术开发上的差距,就不能只通过买卖的手段将其缩短。

  举例来说,比如要做出一个鲨鱼张着大嘴捕食小鱼的镜头,如果只是单靠买来的3D电影制作设备和软件进行制作,也许做出来的画面只是一个具有立体效果的图像。如果要通过画面呈现鲨鱼在一点点向观众逼近的体验感,则往往需要技术人员在那些设备和软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公共平台往往能够提供的只是一些基础性的画面制作功能,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还要进一步创作出自己的专业软件,强化影片制作的功能。

  然而这些在我看来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培养问题。整个产业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第一步就是要培养出足够的技术型人才。在此基础之上,还要通过与海外制作团队合作等途径积累出足够的经验。通过多年来与海内外不同制作团队的接触,我感觉海外制作团队比我们做得好的地方就在于有层出不穷的创意,然而创意的迸发,首先就要基于经验的不断累积。

  记者:随着科技与电影的结合度越来越紧密,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日趋复杂,有人认为电影不应该过多地依赖科技手段,而有的人则认为正是科技手段在电影中的运用为电影产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您如何看待这二者间的关系?

  邱明春:不管是2D电影、3D电影,还是4D电影,科技手段的融入始终都是为了增强观众在观看电影时的体验感而存在的。我们说卡梅隆的《阿凡达》可以称得上是电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为整个电影产业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电影制作理念,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崭新的观影体验。

  我个人认为,在《阿凡达》之后,直到目前都还没有一部商业影片能够超越它的3D电影数码科技制作技术。一方面是因为那么庞大的资金及技术支持很难实现,然而最重要的还是创意理念。一部电影不论是你要传达的内容还是表现手法,都离不开创意,而科技的运用则让我们的这些创意以更加完美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

  记者:与其他影视制作机构不同,圣瞻影业此次在电影节期间一下带了5部3D、4D影片参展,而这些影片的类型似乎更倾向于科普影片。在掌握着大量优势3D制作资源的情况下,您为何会选择科普影片市场,而非当下正热的商业影片市场?

  邱明春: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告诉你一组数据,目前全世界有520多家拥有巨幕或者穹幕放映水平的科技馆、博物馆影院,而每年全球在这方面的消费人数是1个亿,在这1亿人之中有68%的人群受过高等教育。

  我认为科普影片对于科技馆和博物馆来说,就相当是一个精品的展览。许多人可能一生都没有机会去大峡谷亲身体会漂流的刺激,但是通过在影院里观看优质的3D科普电影,就可以近乎于身临其境地感受自然的无穷力量,这种体验是与观看同样是3D制作技术的商业电影所不同的。随着我国科技馆、博物馆建设的日趋完善,这部分消费人群每年都在逐步攀升,我认为,科普电影市场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

  此外,如果从商业回报的角度出发,科普影片和商业影片比较来说,它所创造的收益不会像商业影片那样,在某段时间内有一个明显的或者爆发式的增长,但它会为投资者带来一个长期的回报。以1996年拍摄的《攀登珠峰》为例,它的真正投放时间是在1998年,在过去的15年间,它创造了1.5亿美元的全球收益,这个数字在科普影片领域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记者:那么当下国内科普电影市场正经历着一个怎样的发展阶段?

  邱明春:五年前,当我第一次带着大量的影片资源进入国内市场的时候,国外已经放映的影片,国内往往要滞后2-4年才能放映,根本无法达到同步。然而近两年,随着海内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国内科技馆、博物馆建设力度的加大,目前国内科普影片的放映基本可以达到与海外同步。

  据我们了解,对于一些二三线城市的科技馆来说,由于运营资金的限制,很难随意采集影片。为了让更多的博物馆有更多的挑选余地,其实近两年来我们也在尝试着各种方法降低我们的发行费用,让那些没办法承担高昂发行费用的科技馆和博物馆能够播放更多的影片。

  然而不得不说的一点就是,目前观众在国内科技馆、博物馆所能看到的科普电影,基本都是从海外引进的,而我们自己拍摄的大格式科普影片,我指的是能在IMAX影院及穹幕上放映的3D影片还没有一部。接下来我们也会通过合作的方式拍摄一部属于我们自己的3D科普影片。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