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技术能否成为戏曲“救命稻草”?
3D全息戏曲舞台剧《牛郎织女》剧照
日前,国内首部3D全息戏曲舞台剧《牛郎织女》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戏剧场上演。该剧由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首演于2011年,传统戏曲与现代化技术的混搭,不仅更加符合时下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再次彰显了北京作为文化中心在舞台新技术上的带头作用。
据悉,在该演出中,戴上3D眼镜的观众能身临其境地欣赏到仙境美景,牛郎与织女携手漫步天宫,漫天桃花仿佛就洒落在观众席间。以往很难在舞台上表现的神话场景,如老牛变人、天神从天而降押回织女等,如今都不再是难题。甚至,舞台上许多道具,诸如房屋、瀑布、草木等,也实现了3D化。
说起来,黄梅戏的大胆创新已不止这一次了。比如,有“小严凤英”之称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吴琼,曾推出专辑《仙女》,虽然主要取材于黄梅戏的经典剧目《天仙配》,却又加入了许多流行和时尚的元素,尤其是大胆采用了动感十足的R&B的曲风,尝试了RAP等表现形式,甚至还穿插着英文说白。后来推出新编黄梅戏《严凤英》,吴琼再次发挥了创新精神——采用舞台剧的形式,结合了充满现代感的交响乐现场伴奏以及现场合声。这些创新,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欢迎。
但是,3D黄梅戏的前景如何,恐怕见仁见智,至少还不能过早乐观。
首先,3D全息戏曲舞台剧的形式有着很大的局限性,难以推广。3D技术先进,却也不容易操作,尤其是运用到戏曲舞台表演上,涉及多方面配合,难度可想而知。而且,这种尝试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供部分人欣赏。想到更多的地方演出,恐怕很难。特别是有着深厚戏曲观众基础的农村,更没有条件接纳这样的高档演出。
其次,3D技术的运用,必将增加演出成本,导致票价提高。而戏曲市场本来就不景气,低票价还有可能吸引一部分观众,票价太高则很可能导致无人问津。如果3D化后入不敷出,估计这样的演出也坚持不了多久。
此外,随着3D电影、3D电视等的普及,人们对3D技术及其效果的感受也会日渐淡化,尤其是对3D黄梅戏或其他3D戏曲,新鲜过后,人们恐怕很难再去欣赏或关注。包括很多3D电影,因为没有好的故事内容及大的明星阵容,最终没能吸引观众,票房很低。戏曲就更可想而知了,有多少观众会因为其运用3D技术而去欣赏呢?
归根结底,3D技术的运用,对于戏曲来说只能算是尝试或普及,而绝不是“救命稻草”。振兴戏曲,最终还是要靠艺术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