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应用>行业案例>应用案例

贺岁档华语电影三大关键词:3D新技术、历史观、小成本

文章来源:网络 作者:Frank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8日 点击数: 字号:

  从2012跨年到2013,一部冲破11亿票房的国产电影出乎意料地引爆了观众主动观影的热情狂欢。站在这股浪潮上回首发现,今年贺岁档的类型组成较以往更加多样而丰盛。小成本撬动大回报的喜剧片《人再囧途之泰囧》(简称《泰囧》),炫酷新3D技术的进口片《少年Pi的奇幻漂流》,展现别样历史观的剧情片《一九四二》,以及年年必有且又年年必被吐槽的所谓古装大片,如《王的盛宴》。类型的丰富程度远胜过前几年贺岁档同质化严重、古装片扎堆的单一局面。伴随着中国票房的高歌猛进,华语电影发展的三个关键词“历史观·新技术·小成本”正呼唤着更多的关注和解读。

  历史观:彰显平民的个体价值

  《一九四二》没能成为贺岁档的票房冠军是一件憾事。这里的遗憾倒不是为了影片的投资方华谊而发,也不是因为导演冯小刚未能延续票房神话,而是为了没有更多的华语观众进入电影院经受一次悲情的净化。从还原历史场景的角度来说,《一九四二》是新世纪以来华语电影中最贴近真实历史的一场大制作,而就思想价值而言,长期在华语电影中付之阙如的历史观终于在刘震云和冯小刚的强强联手下有所展现。

  有些观众曾表示,去电影院选择《泰囧》而不是《一九四二》的原因是后者取材于历史、战争、灾难,观影时心情难免太过凝重,似乎贺岁档电影就应该迎合节日气氛,嘻嘻哈哈耍轻松。但是对照20年前的历史片杰作,斯皮尔伯格《辛德勒的名单》首映于11月30日,与选择11月29日上映的《一九四二》仅一天之差,同属欧美观众的圣诞档期,却迅速收获票房与口碑的双赢。或许在新世纪中国电影里终于有了一部贴近历史的良知影片之后,我们的观众也该相应地做好准备,在单纯的娱乐化观影之外,增加一些求新知、启心智的自觉追求。

  作为一部有历史观的电影,《一九四二》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在于总结并纠正了近年来同主题华语影片的常见弊病,不像《金陵十三钗》那样空泛地模仿西方二战片模式,也不像《南京!南京!》那样简单重复好莱坞战争片的场面和逻辑,而是具体到中国历史上确凿的时空坐标,聚焦真切可感的平民个体故事,再度表达出对于民族共同历史的当代理解与反思,在大历史的主题背景下建立起了以人为本的平民史观。

  冯小刚在《一九四二》中收敛起自己喜剧天赋的一面,不再无节制地耍贫嘴,逗闷子,却更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平民导演的另一面,回归“小人物”本色,树立起中国电影在转型之际迫切需要的平民视角。片中有一个看似简单却又意味深长的设计,整部情节的时间轴始终紧扣人物的逃荒路线,每一次提示时空线索的字幕都强化着同一个句式——“逃荒多少天,离家多少里”。灾民们行走在苦难大地上的逃难路线清晰地镌刻在镜头运行的轨迹里,而衡量时间与丈量距离的原点只有一个——家园。这个家园虽然只在片头闪现一次,之后就是灾民们对它越来越远的逃离。但是这个因天灾人祸而贫瘠不堪的乡土意象却具有定海神针般的表意力量,作为片中的恒定价值和叙事原点,在后续的情节发展中与当时的权力中心重庆分庭抗礼,构成二元对立,造就了平民弱势群体在道义上胜过强势权力集团的正义叙事。《一九四二》因平民史观而具有的价值亦由此展现。一部有良知的历史类型影片未必要对过去的一切进行原景复现,更重要的是在当代人的视野和反思中表现出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判断。

  和冯小刚的镜头风格相似,《一九四二》在如何判断侵略战争性质的问题上毫不含糊,贯穿影片始终的平民史观不暧昧,不游移,更接近一种直指心性的信仰。片中直面战争中发生的一个悖谬现象,日侵略军高层将领下令为灾民发放赈粮。初看上去这个情景仿佛落入了塑造人性敌人的窠臼,似乎要重蹈《南京!南京!》所谓他者视角的覆辙,寄望于侵略者未曾完全泯灭的一丝恻隐之心来挽救灾民的苦难。但是,《一九四二》的平民史观再一次成功地编织并超越了悖论境地,在矛盾积蓄到最紧张的高潮处爆发出突如其来的反转。片中通过再现确有其人的侵略军将领形象,经由人物之口道出日军真实动机并非赈济灾民,而是为了分化抗日力量。灾民在救命粮前的两难选择和逃荒者在路途上的进退不得,交相构成了异质同构的双重困境,在叙事空间上形成了看似有路可逃,实则无处可去的难题。难题发展到影片结尾,主人公东家老范的两次行为体现出平民个体的主动性,进一步巩固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他的第一个动作是往回走,即便死也要死得离家近点。反转回家的人物行为不仅在形式上对应了整体结构的叙事弧,也在故事逻辑中依靠平民生存的质朴韧性破解了悖论难题。老范的第二个行为是在回乡道旁收养了一个孤女,二人间的口头契约重塑了灾民在道德上的互信互助,剧末引入的孤女形象在观念上隐喻了未来的繁衍与新生。

  至此,《一九四二》的平民价值观以朴实无华的纪实风格完成了大历史中平凡个体的形象塑造。甚至有理由进一步联想,老范的退守返乡正像冯小刚本人所抉择的电影之路,在中国电影人一窝蜂地摹仿好莱坞,仿制新技术的拥挤道路上,他宁可退守,回到民族历史的记忆深处。即使最终作品不够成功,至少会碰触到民族文化的根脉。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