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难以发挥效用原因 我们并非只靠眼睛
沉浸式虚拟现实(Immersive VR)技术再一次遭受重击: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证明,即使视力非常好的人,在认知事物事也会更多地利用其他因素,而不是只靠眼镜,这也是为什么只提供视觉线索的VR难以真正发挥效用的原因之一。
在我们的大脑海马组织内,有一些位置细胞(place cell)可以帮助我们构建一幅关于环境的“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让我们在空间环境中确定自己的方位。
当一只老鼠想搞清楚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时,它的位置细胞会表现得极为活跃。如果老鼠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它则必须完全从零开始创建新的认知地图。但是,一旦这幅地图创建出来,老鼠就可以快速明白自己的位置在哪里。
在以前,科学家们认为老鼠不需要太多的感官信息就能建立认知地图,他们觉得,有了远距离视觉图像,自己在周围走动的能力,再加上本体感觉中的方向感就已经足够。但是,帕斯卡尔·拉瓦萨尔(Pascal Ravassard)开展的一项新研究证明,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在一些科学家中,虚拟现实正在变成一种流行工具。例如,有研究人员把自己转化为虚拟老鼠,跟真的老鼠进行互动,还有些科学家使用大脑植入方式让猴子感受虚拟物体。在帕斯卡尔·拉瓦萨尔的实验中,他和同事们也把老鼠放在了在一个虚拟现实环境中。
这个实验表明:让老鼠大脑像响应真实世界那样响应虚拟现实世界,并不是那么容易。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构建了两个看上去极为相同的世界,一个真实世界(RW)和一个虚拟现实世界(VR):各自都在一个正方形房间里架设了一条线性轨道,四面墙上有鲜明的视觉线索。在两个环境中,这些线索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但在VR环境中,老鼠的身体被固定住了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甚至消除)了其他重要的空间线索,比如平衡感。因此,在VR环境中,老鼠“认知地图”的输入数据只有视觉线索和自运动(self-motion)。
研究人员安装了一些四极管来测量6只老鼠的神经活动,然后让它们在RW和VR环境中在轨道上奔跑。结果很明显,老鼠的位置细胞在VR环境下的活跃程度大大不如在RW环境下:VR环境下有20%的位置细胞显示出活动迹象,在RW环境下则为45%;后者超过前者一倍多。
由此可见,视觉和自运动的确可以激发一点点位置细胞,但是,要正确“编码”老鼠的位置,平衡感和其他感官线索绝对是必须的。不仅老鼠是这样,可能对人类来说也是如此。此外研究人员还推测,其他线索 ——比如气味、声音和触感 ——对于老鼠正确进行自我定位来说是必须的。而在VR中,研究人员发现,老鼠只完成了距离的空间编码。
这个研究显示,各种感官线索在我们大脑中进行互动和竞争,从而构建出了一幅强大的“认知地图”。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