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給思维活跃的人一种契机可以盡情搞發明
在嘗試3D打印時,最開始她試了桌面級的打印機,但是打印出來的東西離她預期的太遠,而中端的打印機,比如光敏樹脂,又存在著物品變黃的因素,后來,選擇了高端的SLS技術。鑒於各種原因,禮帽的打印最終交給國外的3D打印公司負責,不過在《十二水燈》中,她參與了打印的全部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她也發現,3D打印技術與她所追求的藝術理念有著共通的地方。
首先,3D打印的質感。因為選用的材料是尼龍,在打印出來后,尼龍所帶來的細微顆粒感,就像粉末凝結在一起,給人一種寧靜、內斂的感覺,這正是她想追求的感覺。“不要那種閃亮的東西,太浮夸,太奢華”。
其次,3D打印運用的是一種“生長式”的造物方法。即用極簡的方式表達最為豐富的內涵。她告訴記者,這些水燈上的波紋,都不是用手工的方法描繪,而是經過三維軟件的算法自己形成的,不是人類的刻意所為,有著類似於大自然的規律,“自然生成”。她說,在產品沒做出來之前,她也不知道下一秒會是怎樣的,但當產品被打印出來后,她覺得這些作品在視覺上的感受比在電腦上看更加美妙。
另外,這種技術可以減少“人為”的參與,人們不再用手去控制它,讓它回歸到某種程度的“天成”。
最后,3D打印可以讓每一件作品都不一樣。與傳統方式不一樣,它不是批量化的生產,這一個制作出來后,下一個還可以有變化,“改變一下軟件的算法,它又是另外一個樣子”。她說,這也與她對社會的認識一樣,“世界本就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天底下哪有兩片一樣的樹葉?”
一開始,她簡單地認為,3D打印能很容易地實現自己的想法,經過實踐發現,其實有很多非常細微的點要注意,隻有不斷地磨合,才能做到完美,“一台機器的工程師和這個機器磨合好需要好幾年的時間。”而且,藝術品打印與其他物品打印又不一樣,其他物品可能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