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电影制作需走出误区 中国标准得有特色
截至2012 年底,中国银幕数达1 万3118 块,其中数字银幕覆盖率达94%,位居全球第一,3D 银幕在国内放映终端高达80%,同比增幅一倍。这一年,全年规模上映影片近320 部,其中3D电影虽只有39 部,但其票房占比超过42%,《画皮2》一部国产片就贡献了其中10%的票房。若按照2012 年底国家广电总局电影专资委出台的《关于对国产高新技术格式影片创作生产进行补贴的通知》计算,《画皮2》还将获得1000 万的奖金,这几乎意味着《画皮2》的3D转制没有花钱。
华语3D电影海报
继《画皮2》之后,《太极1:从零开始》、《太极2:英雄崛起》、《十二生肖》、《血滴子》等国产大制作影片相继推出3D 版本,中国3D 电影的制作热已被点燃。但记者在近期对相关片方的采访中发现,并非所有大制作影片都愿意迈出这一步,有的担心被诟病“伪3D”影响口碑,有的在3D 实拍与后期转制中徘徊,有的一味迷信好莱坞却又因价格望而却步……记者日前采访了国内最早进入3D制作行业,为《画皮2》、“太极系列”、《十二生肖》等提供3D视觉解决方案的灵动力量负责人。
3D技术好莱坞只比我们早两年
如果没有梁汉森带着《齐天大圣前传》找上门来,灵动力量可能还是一个40人的小公司,指着动漫、影视剧后期制作的散活儿过日子。那一年首部引进中国的3D电影《地心历险记》上映,次年《阿凡达》引爆美国3D热潮,灵动力量因此转型专注于3D制作,并在2010年从北美先后接到了《驱魔者》、《惊天战神》、
《史前一万年》、《生化危机4》、《王者之剑》、《食人鱼》等影片的部分3D转制业务,而当时全世界只有10家公司可以进行此项工作。
如果计算一下时间,北美的3D转制技术出现只比我们早两年。
“可以说我们一起步就走到了全球市场。”灵动力量COO谌鸿翔笑言,灵动力量走到国际市场的一个原因是中国电影市场没有这部分业务。而那时,灵动力量与全球五六家公司同时进行着好莱坞大片的3D后期转制工作,流程基本是后期总包公司把镜头按分钟分包给几家3D制作公司,总包公司负责标准设置和质量审核,用谌鸿翔的话说,那种工作基本不用动脑子,只管干活,看制作公司的速度和质量最终决定能接到多少分钟的订单。当时北美一分钟的3D转制费是3.5万美金一分钟,虽然中国的3D转制技术已经与好莱坞几乎没有差别,但中国公司一般只能拿到40%的钱。
直到2011年,灵动力量接到了国内首部全片真人电影3D转制的活儿,这部影片此后刷新了多项华语电影纪录,并一度登上华语电影票房冠军宝座,这部电影叫做《画皮2》,是国内首部敢于尝试全片3D转制和3D单发的国产大片。
《画皮2》的成功,也让灵动力量成为世界上第三家拥有全片3D转制经验的公司。紧接着,《太极1:从零开始》、《太极2:英雄崛起》、《十二生肖》的全片3D转制业务全部花落灵动力量,此时灵动力量不再接受北美代工业务。
同一年,北美的3D制作公司完成了全面洗牌,3家大公司成为市场主力,3D转制费用升至五六万美金/分钟,与此同时,中国制作公司接到的北美订单,也由全流程工作,变成了最苦最累的“dirty work”。国内市场的3D转制费下降至5万元人民币/分钟。也就是说,中国公司制作一部与好莱坞同等技术水平的90分钟3D电影只需不到500万元人民币,是美国公司报价的1/6。
说“伪3D”,那不负责任
“国内电影的订单对于我们这种公司来说还是吃不饱。”谌鸿翔说。作为已经拥有300员工规模的灵动力量而言,电影业务的拓展并没有因几部大片引领而变得想象中顺利。而有几部此前跟踪的大片要么放弃3D计划,要么选择了实拍谌鸿翔看来,很多片方走进了3D的误区。
《诸神之战》上映时,因种种原因,该片的3D效果遭受诟病,中国电影市场曾出现过一个特殊词汇,叫做“伪3D”。此后这一概念迅速发酵,从普通观众到制片方,几乎都喊出了打击伪3D的声音,这也使得一些制片方对
3D制作心存顾虑
“这是在舆论引导过程中产生的误区,导致了行业扭曲,这其实是不为投资人本身负责,不为影片本身负责。”以谌鸿翔多年的从业经验来看,就连好莱坞都没有整齐划一的3D制作标准,既然没有标准,又何谈真伪?据了解,目前在好莱坞3D制作观念分为两派,占主要地位的是以卡梅隆为首的一方,他们认为3D影片要保证观众的融入感和舒适感,避免大量出屏镜头。
谌鸿翔介绍,《画皮2》的3D制作正是沿用了好莱坞这套标准,但至少遭到30%的观众的诟病。显然,这套标准在中国观众这里行不通,“中国观众现在判定3D电影的标准是摘了眼镜是否能看,如果能就是伪,如果不能就是真”。据说,这种说法全世界只存在于中国。
“3D 电影只有好坏之分,没有真伪之说。强化真伪3D的概念不利于3D行业的发展”。谌鸿翔说。
实拍还是转制
对3D电影真伪的误读逐渐变成了对转制3D和实拍3D的误读,不仅观众,就连电影制片方、电影导演也在转制3D和伪3D之间划上了等号,由此,不少准备筹拍3D电影的制片方为了防止背负“伪3D”的骂名决定走上实拍之路。殊不知,在北美,超过80%的3D电影采取的是2D实拍3D转制的方式,这其中包括2012年上映的并广受好评的《复仇者联盟》,而全片3D实拍的《超凡蜘蛛侠》却是一部十足“摘了眼镜都能看的”大电影。
效果好坏跟实拍和转制究竟有无关系?谌鸿翔表示,这之间根本没有必然的联系,决定效果好坏的因素是前期镜头设计阶段有没有考虑到3D的电影语言。
纵观饱受诟病的3D影片,除了因为放映设备问题导致的3D效果不佳问题(如《诸神之战》等),大部骂声集中于对白和特写镜头。而依谌鸿翔的经验,这些镜头在传统的2D镜头语言中都需要切边,镜头背景没有空间感,这样的镜头无论3D转制还是3D实拍都出不来中国观众需要的效果。比如3D实拍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其中的对白镜头仍然缺乏立体效果,如果硬要做出出屏效果,结果就是画面变形。
谌鸿翔建议制片方,如果想要制作高质量的3D电影,导演尽量在分镜时就考虑3D电影语言,比如尽量减少对白镜头,对白镜头精良避免卡边,背景不要太虚等问题,如此拍出的电影再经过后期加工,就会成为一部效果好的3D电影,比如《复仇者联盟》,而最好的方式就是3D制作公司在影片分镜时就介入影片。
不过目前,尤其在中国创作者中,3D实拍仍是一种地位的象征,虽然灵动力量近年的业务以3D转制为主,但谌鸿翔并不排斥3D实拍,毕竟灵动力量并不是一家单纯的3D转制公司,而是一家3D视觉管理与解决方案的集成供应商。
“并不是所有电影都适合3D实拍。”谌鸿翔介绍,目前灵动力量也正在为某部影片提供3D实拍服务,但他并不鼓励所有片方都一味的去追求3D实拍,“比如特效镜头多的影片,很多镜头都是在绿布前完成,3D实拍只会给后期特效增加更多的麻烦,给制片方增加更多的成本。”
至于3D实拍与3D转制的价格问题,据记者了解,如果只计算人员和设备成本,3D实拍表面上的价格低于3D转制,但制片方需要考虑3D实拍还存在很多隐性成本,比如若追求3D效果,3D实拍时不得不增加中景的置景费用。此外,3D实拍还存在容易超期导致演员拍摄档期延长增加的制片成本,以及后期特效费用的增加等。而且即使3D实拍的电影,后期部分镜头仍需要3D转制完成,而这无疑又是另一项成本。最好的方式为两者结合,并且3D制作公司能够在前期介入。
中国标准得有“特色”
“中国观众能接受晕一下,不能接受摘了眼镜还能看,甚至有人极端到觉得不晕一下就亏了。”谌鸿翔无奈地说。而这也正是中国3D电影制作的麻烦事。
谌鸿翔回忆,《太极1》第一版仍然沿用《画皮2》所参照的好莱坞标准,“ 我当时很害怕,怕观众不满意。”此后谌鸿翔决定按中国观众的需要重新制作一套有中国特色的3D 制作标准,一定得跟好莱坞不一样。
这套中国特色的3D制作标准包括,所有特写镜头的0度平面点要么放在屏内要么放在屏外,绝对不能放在脸上,特写镜头全部出屏。其次,在保守镜头上采用夸张做法,比如近景镜头卡边镜头大胆做出屏。另外,与特效深度配合,参与特效镜头设计,制作一些具有视觉冲击力的镜头。
“我不认为这个标准是完美的,因为它牺牲了观众的一些观影舒适感,但《太极1》出来后确实没有观众再诟病效果问题。”谌鸿翔说。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