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三部3D电影佳作 剖析3D立体拍摄技术
4年前的《阿凡达》让电影工业进入了相对成熟的3D时代。在那之后,3D作为一个时髦的词汇冲击着传统的电影工业。马丁•斯科塞斯于去年推出了3D电影《雨果》,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将诸多技术奖项收入囊中;时隔一年,李安推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被认为是将3D技术与电影内容结合的完美体现,并且成为明年奥斯卡的大热门。
开创先河的《阿凡达》
说《阿凡达》是3D电影的起点其实十分牵强,因为在它之前《爱情的力量》、《非洲历险记》、《恐怖蜡像馆》等3D电影已经出现,但是当时的3D电影都是以展示立体效果为主,片中常以指向观众的枪、扔向观众的物体为噱头,因此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导演们,绝大多数都对3D电影低眼相看,认为那只不过是在玩魔术而已,根本不是艺术。然而总有些人是与众不同的,就比如希区柯克,他在1954年拍摄了3D版的《电话谋杀案》,成为了当时3D片中为数不多的精品,也证明了3D电影的可能性。之后的50年当中,断断续续仍有几部3D问世,但都由于电影本身水准低下,3D效果也无过人之处而不被重视,直到2009年《阿凡达》横空出世,3D电影才迎来了另一个高峰。
3D电影《阿凡达》摄影棚
《阿凡达》不是世上第一部3D电影,但它却创造了全新的3D立体拍摄设备——联合数字立体摄影机。联合数字立体摄影机则是导演卡梅隆和数字摄像技术创新者摄像师Vince Page共同开创的3D立体摄像系统,此系统使用两台高清摄像镜头,如同人的左右眼一样距离大约70毫米同时拍摄,随着人物距离镜头远近的变化自动调整左右两个镜头之间的距离,并将数据传回相应的成像处理系统进行合成,制造出最类似人眼的立体景深感受。当然,如今的3D立体拍摄电影众多,不可能都在使用联合数字立体摄影机,所以也有许多相近的3D立体拍摄设备相继出现(如搜维尔的Lon3D专业级立体拍摄系统),但不管怎么说,这一技术在之后被广应用到了不少3D电影的拍摄当中,这其中包括另一部3D佳作——《雨果》。
用3D向影史致敬的《雨果》
3D电影《雨果》海报
近一两年“关于电影的电影”不断出现,形成了一种“电影寻根”或“电影考古学”的潮流,如西维亚•乔迈关于雅克•塔蒂的动画片《魔术师》、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关于默片明星的《艺术家》,及西蒙•柯蒂斯的《与玛丽莲的一周》。正如《雨中曲》在彩色有声时代回顾有声电影初期,在胶片遭逢数字电影时代,这种有意识的“自反性”,思考电影史、电影技术和传统本身,不无怀旧色彩,暗示着过去与未来的维度——《雨果》也是这样一部电影。
《雨果》是一封献给早期电影艺术的情书,不仅明确地向先驱艺术家乔治•梅里埃(George Méliès)致敬,再现了梅里埃的蒙特勒伊影棚和许多经典片段的拍摄场景,还通过梦境、对话、道具等手段隐性提到了《大都会》、《摩登时代》、《柏林:城市交响曲》等早期电影经典。可以说,《雨果》的一切,包括一亿七千万美元的巨额制作费,都以向电影先驱致敬为创作目的,这是一部献给电影史的电影。更为可喜的是,在传统胶片电影遭遇数字技术冲击、电影学者惊呼“电影已死”的时候,斯科塞斯以时髦的数字3D与电脑特技技术向传统电影的辉煌过往致敬,意味深长,极富情怀。
3D电影《雨果》幕后制作
《雨果》有情怀,但不仅仅如此。《雨果的》场景设在英国的老牌Shepperton影棚,罗伯特•理查森主刀摄影,使用最先进的数字摄影机Arri Alexa,3D效果以卡梅隆的联合数字立体摄影为源文件格式。在高仿真的1930年代法国蒙帕纳斯车站中,镜头穿梭于精巧复杂的钟表齿轮与机器零件的迷宫,快速的移动画面融合卢米埃兄弟的早期叠加颜色摄影效果,使影片有种复古的暖色神秘感。这部艺术导向的影片凭借精良的制作和初中的3效果在当时被誉为是继《阿凡达》以来最好的3D电影,并在最终获得了第84届奥斯卡最佳音效剪辑、最佳混音、最佳美术指导奖、最佳摄影奖、最佳视觉效果等五项大奖。
《雨果》是成功的,但遗憾的是它仍没有跳出题材的限制,延续了《变形金钢3》、《加勒比海盗4》等3D电影一贯的科幻、动作路线,之后的《超凡蜘蛛侠》、《复仇者联盟》依然如此,直到今年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打破局限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3D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海报
由李安指导的3D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自本月22日上映两周以来越战越勇,已创下了票房四天过亿、第二周票房不跌反涨的神话。或许有些人觉得没什么,但事实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没有IMAX(其实是有的,不过由于《一九四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IMAX版本仅上映了一周)、没有超级规模排映,但上座率不断飙升,票房不断高涨,这再一次证明场次档期都不是问题,关键是电影本身。
李安真正将3D立体拍摄技术应用到了叙述故事当中,而不是仅仅拿它来当噱头、圈钱的工具,而且《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也打破了3D立体拍摄技术只适合用来拍科幻片、动作片的固有框框,让人们相信3D立体拍摄技术可以可以做到更多。
3D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幕后制作
事实上在电影行业里面也有潜规则,不碰小孩、不碰动物、尤其最不能碰的是水,但是李安在这次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当中明显违背了这一金科玉律,但他却做得异常成功。李安曾说他很幸运,饰演派的小男孩是他从3000个小孩里面挑出来的。这个小孩很有灵性,演得非常自然,像是上一辈子就是做演员的。在拍摄过程当中小孩没有受伤过,没有生过病,这很难做到,但就是这个小孩做到了,李安觉得好像有那么一些天意的味道。小演员算是“天意”,但这只孟加拉虎可让李安和他的团队吃尽了苦头。构建这只数码老虎是一项极度精密的工作,光是老虎的毛发,就有超过15名动画师负责,更别说拍摄、采样、建模、渲染等工作了。就这样老虎的制作花掉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比起费时费力的老虎来,水的制作才是这部影片真正需要攻克的难题。影片的后半部分场景极其简单,一片海、一艘小舟、一只虎、一个男孩,拍摄如此大面积的水,尤其是在3D影片中,是史无前例的。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剧组在台中的水湳机场建了一个全世界最大的全自动波浪装置,75米长、35米宽,可容纳6.4吨水,让剧组得以制造出各式各样的水波。当然,困难还远远不止这些,但李安带领着他的团队一一解决了它们,结果就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历经4年的打磨,我们终于看到了李安的3D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费尽了李安心血的电影,也以几乎史无前例的“零差评”口碑赢得了观众们的认可,不少看过电影的人说:“李安即使从此不再拍电影,他也可以不朽了。”笔者在想,作为一个导演能得到这样的评价已经足够了吧。
3D立体拍摄的未来
作为3D立体拍摄技术的开道者,詹姆斯•卡梅隆在接受专访时曾就记者“3D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问题做出了回答。 “一个重要的问题,3D在电视上会发生什么?有可能以后在电视上观看3D的娱乐节目将成为一种平常的事情。我们曾经有一个相似的例子就是颜色,当颜色被引进电视时技术上是非常难的,颜色首先是在电影中得到了运用,然后越来越多的电影有了颜色,接着才是电视。这段过程大概有25-30年,彩色电视才风靡到世界各个角落。我觉得如果再过5年或者10年,我可以想象的到世界上所有节目都是3D的,3D将是一件唾手可得的事情。”
当下还有很多导演对3D立体拍摄技术十分抵触,如克里斯托弗•诺兰和冯小刚,但这无法阻止电影技术向3D立体发展。大师卓别林曾经十分抵触有声电影,认为声音会破坏电影静默的美,但最终他在1940年出品的《大独裁者(The Great Dictator)》当中加入了对白,可见该来的总要来,一切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哪怕它需要 10年、20年甚至更多。
结语
一位影评人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评价很有意思,更有意思的是这句话用来形容所有3D电影都很贴切,“技术师看到技术,造梦师看到梦境,作家看到构思,你选择看什么?”
注:本文为搜维尔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邮箱:frank@souvr.com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