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猩球崛起》--动作捕捉来到户外
光学动作捕捉虽然有一些优点,但光学动作捕捉价格昂贵,后期处理复杂,包括对标示点的识别、跟踪、空间坐标的计算时间长。不过对于一部大投资电影的特效团队来说,这点麻烦不算什么。而且随着电脑硬件的不断提升,这个问题也不再是难事。真正的问题而在于光污染。
光学捕捉系统对于表演场地的光照和光反射情况非常敏感。而且装置定标也较为繁琐,特别是当运动复杂的时候。不同部位的标记点容易混淆、遮挡,产生错误,经常需要人工干预后处理过程。在《猩球崛起》之后,终于找到了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法。
《猩球崛起》动作捕捉来到户外
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在之前独家专访《猩球崛起》幕后团队的专题中细细说过了。这里要补充的是,其实红外线动作捕捉技术并不是什么新发明,在《极地特快》中就已经实现,但是《猩球崛起》巧妙地将这个技术从过去的被动式改为主动式:过去是从摄像机机位发射红外线,身上的捕捉点负责接收,现在是直接使用捕捉点发射红外线。
改进后的动作捕捉,身上的捕捉点有红外线发射器
红外线对于电影胶片是不可见的,终于解决了没有了光污染的烦恼。所以威塔(Weta)的团队可以肆无忌惮的建立起一个史上最大的动作捕捉区,足足有一个足球场的面积,那些动作捕捉演员也终于可以走出摄影棚,在日光下和其他真人演员一起进行表演。
《猩球崛起》的动作捕捉技术是《阿凡达》动作捕捉技术和iMoCap动作捕捉技术的完美结合,可以说基本解决了和动作捕捉有关的所有问题:身体实时捕捉、现场表演、面部同步捕捉、无需额外安排表演时间。动作捕捉的团队在此基础上而且改进了识别系统,只需要通过面部安装50个左右的点,就可以完美地捕捉演员的表演,此外,再加上用Solver软件的匹配和皮肤纹理的制作,制作出了一只只活生生的猩猩。
《猩球崛起》除了对动作捕捉的技术上的意义之外,更在观念上让大家重视了这项技术。咕噜太诡异,金刚幻想色彩太重,《极地特快》太按部就班真人,《本杰明·巴顿》太像普通人,《阿凡达》毕竟是外星人,而凯撒,这只寻求自我认同、从归属到叛逆的猩猩,则刚刚好——有足够的人性幻想色彩,同时背负着厚重的现实隐喻——动作捕捉技术的完美助力了这部电影,既不抢戏,也不削弱故事本身的魅力,可谓动作捕捉技术和虚拟角色在电影界使用的典范。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