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003动作捕捉技术标杆之作——指环王
如果纯粹从技术上说,《指环王》使用的动作捕捉技术其实未必比《最终幻想》的强。当时威塔(Weta)工作室只是一个中等规模的特效工作室,见长的是传统模型和道具部门,实力尚不能和工业光魔(ILM)、数字领域(Digital Domain)这样的顶级大厂相提并论;二来,使用动作捕捉来制作“咕噜”其实不是一开始就做出的决定,而是配音演员安迪·瑟金斯的精湛表演说服特效团队的;第三,当时还没有特别完善的可以和真人演员互动表演的实时动作捕捉设备。
《指环王》中的动作捕捉
当时,所有出现咕噜的镜头一般要制作三遍:第一遍是实拍,安迪·瑟金斯穿着白色衣服和演员一起表演;第二遍在电脑中,将安迪擦除以便放置咕噜;第三遍是安迪单独的个人表演,穿着带记录点的动作捕捉衣表演,动画师先制作出安迪运动的造型,然后再将数据转化到咕噜的模型身上。
在独立表演的时候,计算机要做的工作是将安迪的表演记录下来,将咕噜这个角色的动作特征编写成一套动画数据库,然后交给动画师。除了安迪本身的表演之外,咕噜的很多动作需要动画师的再创作,通过视频对比也可以看出来,安迪的表演和咕噜的动作还是有相当多的出入。
稍微留意一下,安迪和和其他演员一起合作表演时候穿着的是纯白色衣服,并没有捕捉点,选择白色衣服是为了方便在后期中将演员擦除。在《指环王》2和3中,安迪·瑟金斯才穿上了带着动作捕捉点的衣服。而且这些服装只能捕捉少量的基本数据点,比如手部的捕捉点只在中指上才有,只能捕捉手部的方向信息。原因之一是安迪本人的造型和咕噜相去太远,很多细小的动作,比如手指的关节运动,在当时的条件下,与其研究动作捕捉和真人的绑定,还不如让动画师直接完成来得方便。
其实仔细观察,大部分动作捕捉的角色和被捕捉的对象往往外形相对接近,即使是《阿凡达》,也不例外。和真人演员差异较大的角色的动作捕捉就需要动画师在绑定上下大工夫了,比如《猩球崛起》就要靠动画师长时间将真人表演的捕捉点转移到虚拟角色上。在这方面的绑定工作至今还没有技术方面的捷径可走。
表情捕捉和动作捕捉类似,安迪的表情捕捉是在脸部上点了近100个点,然后使用近距离的摄像机拍摄记录,再交给动画师。和动作捕捉一样,很多虚拟角色才有的细节表情还要依靠后期动画师。面部捕捉技术的真正飞跃,还要数与《指环王3》同年上映的科幻大作——《黑客帝国2&3》。
>>相关产品